视频标签:曹刿论战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山西省 - 大同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曹刿论战》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题目是“论战”,文章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因此全文对战争的过程没有一一展开,仅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论述战争成败的原因上。在论述中鲜明地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为了突出人物曹刿,而以庄公为衬托,通过二人针对战争问题的对话,生动阐明了战争中取胜的原则,就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道理。
我今天所讲是本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初步完成了文言词汇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合作疏通了文意,所以今天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把握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九年级学生,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动口动手的能力也较弱,并且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想象,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针对这一现象,我将教学的重点设计为:把握人物对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为:把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材、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说教法
新课程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同时也为了适应考改的要求,我在自主课上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从“人物形象(方法)、材料安排(详略)、取胜原因(战略、战术)、现实意义(启示)”四个角度,进行“独立思考,写下阅读感受”每个角度100字左右。上课的时候,以学生展示为主,教师引导、补充
为辅,真正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每当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刻,总能涌现出一批仁人志士,这些人当中也许有一些人的身份是非常卑微的,然而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挺身而出,救国家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前不久我们刚刚结识一位不辱使命的爱国勇士——唐雎,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爱国谋士,他就是——曹刿。
(二)出示学习目标
2
1、文章运用_______推动了事件的发展;
2、文章主要通过_____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3、曹刿为什么能够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三)全班展示:“分享你的阅读感受” 选择角度:人物形象(方法) 材料安排(详略)
取胜原因(战略、战术) 现实意义(启示)
温馨提示(明确角度“我选择的是**角度”——互相补充) (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过程略,教师引导、补充过程略)
(四)拓展阅读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遂逐齐师。
【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②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③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选自《孙子.谋攻》)
①用:使用 ②虞:戒备、准备 ③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公将鼓.之__________ (2)上下同欲..
__________ 2、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3、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乙文中的哪些说法?试简要分析。 (解析过程略)
(五)当堂测试
1.下列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 ) A.又何间焉( jiàn)小惠未徧(biàn) B.下视其辙(chè) 登轼而望(shì) C.公与之乘(chéng)忠之属也(shǔ) D.望其旗靡(mǐ)小信未孚(fú)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夫/战,勇气也 C.战则/请从
D.彼竭/我盈,故/克之
3.从全文看,对鲁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鲁庄公大敌当前,能礼贤下士,虚心纳谏。
B.鲁庄公在曹刿启发下明白民心向背的重要性,能够取信于民,获得
3
国人的支持。
C.鲁庄公在战场上能审时度势,把握好反攻和追击时机。
D.鲁庄公在作战中善于听取曹刿的意见,充分信任曹刿的军事才能。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深入的学习了《曹刿论战》这一名篇,了解了处于弱势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认识了深明大义,才能出众,知己知彼深谋远虑的曹刿这一人物形象,让我们深深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和责任感。课后你们还可以去阅读更多的惊心动魄的古代战争故事,去感受更多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