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湖南省,声音的,创造与表现
所属栏目:初中音乐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湖南省中学音乐初中音乐赛课教学竞赛暨观摩课09声音的创造与表现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2017年湖南省中学音乐初中音乐赛课教学竞赛暨观摩课09声音的创造与表现—胡琪
《声音的创造与表现》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七年级
教学内容:花城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与教学理念
1、教材分析
这是花城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材,《声音的创造与表现》。音乐创造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主要是指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本堂课是初中教材中带有学科综合、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课程。虽然即兴创作课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较难以把握,但由于其在学生创造力、创新思维的开发和拓展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上具有创新意识的创造课很有必要。
2、教学理念
本课属于音乐创造教学领域。音乐课程标准对创造有这样的要求:探索音响与音乐——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和其他音源材料的声音来表现一定的情景;能够对自己或他人的声音探索活动作出评价。本课通过对音源材料的加工,创造新的声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学生思维潜能,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初步学习音乐即兴创作、创编音响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声音的模拟到对宋词《西江月》的创编活动,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探究浅显的声音创造与表现。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以宋词《西江月》为题材的声音的创造与表现活动过程中,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作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或其他音源材料创编音响,并能用创造的声音表现特定情景。
教学难点
以宋词《西江月》为题材,用心感受诗词里所表达的意境,发掘诗词的音源,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为《西江月》配音。
教具准备
啤酒瓶、纸张、双响筒、沙锤、矿泉水瓶等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导入
欣赏《森林的歌声》片段,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1、你在里面听到了什么声音?
2、当你听到这段音乐时,仿佛置身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
【教学活动2】:“猜一猜”
老师准备了词语卡片,里面都是生活中的场景,请一位同学在不说出这个词语的情况下,模拟声音演绎这个词语,打家猜测他要表达的是什么词。
【教学活动3】:“敲一敲”
(1)观看街头艺人的表演。
(2)尝试用啤酒瓶装水,找到12345五个音。
(3)老师用啤酒瓶演奏一些音乐片段
(5)学生尝试用啤酒瓶演奏音乐片段。
【教学活动4】:编创声音
引用宋词《西江月》,从中寻找声音,激发学生想象力,为诗词配音。
(1)先读诗词,了解诗人,理解诗词意境:
辛弃疾(南宋1140~1207),南宋的大诗人,这首《西江月》是宋词中以农村为题材的佳作。是一首田园词,作者以宁静的笔调描写了充满着活跃气氛的夏夜,表现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喜悦平和心情。
(2)寻找诗词中的音源:
词的前半部分有清风、惊鹊、鸣蝉、蛙声:词的后半部分有风声、雨声、溪水声。
(3)小组讨论合作并展示,运用人声和手中的道具来表现这些音源。
(4)播放歌曲版《西江月》,让学生体会歌曲表现诗词的意境。
(5)小组讨论并展示如何把之前为诗词配出的音源与歌曲融合起来。
(6)老师指导学生,规范配音节奏,。一起完整表现诗词意境。共同体验创造的乐趣。
【教学活动5】:小结
今天通过对宋词《西江月》的创编活动,相信同学们对音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希望大家今后要善于聆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探索这个奇妙的声音世界。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初中教材中带有学科综合、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课程。本课从易到难,从发现声音、创造声音,到表现声音,层层深入,让学生学会利用人声、乐器声和其他音源材料的声音来表现一定的情景。
但是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生过度,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变化期,不再具有小学时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需要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来参与活动及表现。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不是要培养音乐家,而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本课中学生对声音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需要在活动中逐渐引导和激发,让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打开思维,让想象能力得到发挥,创造能力得到发展,显示出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