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河南省,等腰三角形
所属栏目:初中数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河南省中学(初中B组)优质课大赛视频(附课件)《等腰三角形》刘菲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河南省中学(初中B组)优质课大赛视频(附课件)《等腰三角形》刘菲
等腰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3.准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能利用性质证明两角相
等、两线段相等.
4.借助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猜想性质,培养学生的观
察、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理证明性质,提高学生几何证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与证明.
难点:对“三线合一”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测平”工具
和学生一起挂泰勒斯画像,通过找平工具检查是否挂正了.
设计意图:以寻找工具原理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样学生也会对为什么挂数学家泰勒斯的画像产生好奇心.随着后面的学习一面找出“小工具”的原理,一面对数学家泰勒斯进行潜移默化的介绍.
(二)动手操作
(三)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观察图形,交流自己的发现,探究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如果学生在探究中出现困难,通过如下设问帮助学生完成探究.
观察: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1.折纸:学生通过折叠等腰三角形,进行观察.
学生将得到的等腰三角形纸片,通过折叠,(让学将折痕用AD表示如图1)发现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利用轴对称性质得出图中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B =∠C( 两个底角相等). BD=CD, (AD为底边上的中线).
∠ADB =∠ADC =90°, (AD为底边上的高线).
∠BAD =∠CAD , (AD为顶角平分线).
2.表达:指出互相重叠的线段和角,即为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
3.思考: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折叠等腰三角形纸片,发现重合的线段和重合的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根据前面学习的轴对称性质发现等腰三角为轴对称图形,从而借助寻找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学生感受对称轴是顶角平分线所在直线、还是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又是底边上的的高所在直线,直观的感受三线合一.
(四)猜想性质
根据刚刚得到的等腰三角形中的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猜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享猜想:
猜想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猜想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的高互相重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证明猜想
证明猜想1:
(1)回顾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
(2)学生独立完成证明猜想1.(选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
(3)组织完成证明的同学进行相互讨论,思考多种证明的方法.
(4)学生展示自己独特证明方法
证明猜想1的三种方法:
方法1:
如图(2)
作BC边的中线AE.
∵AB=AC, ( 图2)
BE=CE,
AE=AE,
∴△ABE≌△ACE .
∴∠B=∠C.
方法2:
如图(3)
作∠BAC的角平分线AF.
∵AB=AC,
∠BAF=∠CAF, ( 图3)
AE=AE,
∴△ABF≌△ACF.
∴∠B=∠C.
方法3:
如图(4)
作AD⊥BC于点D, ( 图4)
∵AB=AC,
AD=AD ,
∴Rt△ABF≌Rt△ACF.
∴∠B=∠C.
得到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1符号语言:
在△ABC中,
∵AB=AC,
∴∠B=∠C.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证明猜想的过程,体会几何证明的有理有据,严谨简洁,通过投影展示,感受一题多解,多解归一.
证明猜想2:
(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证明猜想2.
(2)思考有没有学过“直接证明直线互相重合”的方法或性质?
(3)类比猜想1的证明,寻找证明猜想2的方法.
通过回顾猜想1的证明过程,学生发现,我们都是通过证明图中左右两个小三角形全等,得到∠B=∠C,同时利用全等还能得到BD=CD, (AD为底边上的中线).∠ADB =∠ADC =90°, (AD为底边上的高线).∠BAD =∠CAD , (AD为顶角平分线).
由此顺利完成猜想2的证明.
得到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的高互相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性质2符号语言:
在△ABC中,
∵AB=AC,
AD⊥BC,
∴BD=CD,
∠BAD=∠CAD.
发现:性质2的符号语言有三种情况,可以记为“知一线推两线”.
①AD⊥BC
②BD=CD,
③∠BAD=∠CAD.
在已知等腰三角形的情况下,知一推二.
设计意图:学生在写出已知求证时遇到困难,通过互相讨论克服困难写出已知求证,而在如何证明三条线互相重合时又会陷入困惑,感到“山穷水尽”.此时,引导学生回顾类比猜想1的证明过程,学生会兴奋的发现“柳暗花明”,我们在证明猜想1时,证明了左右两个小三角形的全等,除了可以得到猜想1,其实也证明了猜想2.
(六)巩固性质
已知:如图6,AB=AC,AD=AE.
求证:BD=CE.
(图6)
学生证明并利用投影展示:
方法1:作AF⊥BC于点F.
方法2:证明△ABD≌△ACE.
方法3:证明△ABE≌△ACD.
……
发现运用“三线合一”证明过程最简洁.
归纳:“等腰” 添“一线 ”,“三线”威力显 .
设计意图:通过明确性质2“三线合一”的含义,让学生准确掌握等腰三角形两条性质的应用,体会“知一线推两线”和“添一线得三线”.
(七)应用性质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明白“检测水平”工具中蕴含着什么数学道理吗?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从探究“检测水平”工具中蕴含着什么数学道理开始,到本节课结束由学生自己根据这节课所学知识找到答案:运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八)课堂小结
完成知识结构图,梳理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具体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既清晰又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八)布置作业
(1)继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图,梳理本节课你的收获.
(2)课本第77页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选作.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