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所属栏目:初中生物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北京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北京市育英学校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课标中“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题之下,建议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这一重要概念。
依托教材为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中血液循环部分。本课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整本书内容来说,本节课所学习的血液循环系统是连接已学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将要学习的泌尿系统的中间环节,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血液循环相关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有重要作用。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共占用两课时,其中第一课时重点介绍心脏的结构,第二课时介绍血液循环。本节课内容是对前几节课所学习的血液、血管、心脏的结构等知识的总结和提升,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血液、血管、心脏的结构相关知识基础之上,才能够正确认识血液循环。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复习巩固之前的相关知识,并帮助学生识记血液循环路线以及理解血液成分变化和血液循环的意义,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强化生物学中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感受生命的精巧与奇妙。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本章前几节课的学习,对血液循环这个词并不陌生,也能体会其对于人体、对于生命的重要作用。学生已经知晓了血液循环系统中一些零散的概念,例如已经知道了血液的成分、血管的分类、心脏的结构,但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将这些琐碎的知识片段正确拼接。
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于生物学的知识充满好奇,尤其对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兴趣极高,但耐心、专注度较差。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积极参与课堂,但语言比较生活化,缺乏科学性生物学语言规范。上课参与性高,但课下复习巩固少,所以短时记忆能力较强,将知识转化为长时记忆较难。因此,在课堂中我希望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兴趣导向,从生活中常见实例出发,调动学生积极性。融入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探究能力的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帮助他们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知识记忆、规范科学语言描述。
本节课内容血液循环知识复杂,信息量大,生理过程过于抽象,对七年级的同学们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还需要教师进行充分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重要概念。学生对于过难、信息量大的知识学习存在着抵触情绪,因此在导入部分需要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生活情境,这样可以提升他们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能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和原因,物质交换过程。 3.能阐明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心脏与血管连接的方式,还原血液循环路径,建立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通过模型拼接活动,提升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及合作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
1.认同血液循环的过程依赖于心脏、毛细血管等的结构,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感受生命的精巧与奇妙。
2.关注血液循环在医疗等方面的应用,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血液循环途径,设计并制作血液循环路径模型,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五、教学难点
建立动态的血液循环流动和物质交换过程。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软管、铁丝、铁丝网、收纳盒等模型制作材料;自制定格动画视频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创设情境】某同学得了肺炎,医生给
他左手静脉注射青霉素,青霉素是沿着怎样的路径到达肺部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内容,我们来尝试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血液循环在医疗上的应用。 思考,
进入新课——血液循环 创设情境,贴近生活,关注医疗、科技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忆旧知 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关于血液、血管、心脏的结构的知识。
【提问】1.心脏四个腔名称是什么?2.与心脏四个腔相通的血管分别是什么?3.心房与心室、心室与动脉的血流方向是怎样的?4.什么结构保证了血流方向是一定的?5.各心腔的心肌壁薄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观察并结合已学知识,回答
问题。
体会心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复习旧知识,为本节课学习搭建平台。
血液循环途径
心脏的结构特点保证了血液顺利通过心脏并获得动力,在身体内循环流动,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路径。血管与心脏怎样的连接方式才能形成这个循环呢?
【模型拼装】组织学生根据心脏结构、血管等知识,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模型,还原体内血液循环路径。解决心脏与血管连接、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连接的关系等问题。
活动时长为3-5分钟,并请1-2组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想法。 【板书】梳理血液循环路径。
四人小组合作,先确定每种材料所模拟的身体结构,后
设计血液循环路径并组装,在操作中识记血液循环途径。根据已有知识事实不断优化模型。
小组代表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交流。
兼顾不同学习类型学生习得特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血液循环路径模型,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模型,便于学生对知识记忆和提取。
血液循环过程中血
液的变化 回顾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相适应。提问肺泡与血液发生了什么样的物
质交换?
回想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复习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回答新
进一步体会生物学中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
3
【动画】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总结学生的回答,比较动脉静脉和动脉血静脉血两组概念,并进行区分。 【模型改进】修正路径,解决新问题:用2种不同颜色的铁丝穿过软管,模拟血液流动过程中的物质交换。 【小结】板书梳理血液循环过程中发生的物质交换。
【配音活动】利用定格动画将静态的模型变成动态过程,说明动起来的是模拟一滴血中的多个红细胞,提示他们会变色,在哪变色?为什么变色?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红细胞你能说明自己在这趟旅行中的经历吗?
要求:确定旅游路线,说明旅途的起点和终点,各“景点”名称,发生的“重大事件”。
【思考】动脉中流动脉血,静脉中流静脉血。正确吗? 【拓展作业】A层:思考动脉血中氧含量高,营养含量也高吗?
B层:《假如我是一个红细胞》课本剧
问题。
完善模型,表示出动脉血静脉血及物质交换过程
联系本节课所学内容,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以《一滴血的旅行》为题的配音活动。
练习3分钟。
学生代表尝试配音。 若无时间可课下继续完成
思考,回答问题
念。
建立动态的血液循环流动和物质交换过程。
学以致用 【走进生活】回到上课最初的问题:某
同学得了肺炎,医生给他左手静脉注射青霉素,青霉素是沿着怎样的路径到达肺部的呢?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其中的理论根据有很多方面。请你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粗浅的解释一下这句话。
并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出正确答案。
学会选择正确的用药方式,关爱健康。
回扣导入的话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关爱健康、敬畏生命的情感。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