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祖先的摇篮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二年级下册23 祖先的摇篮-河北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二年级下册23 祖先的摇篮-河北省优课
基于思维发展的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教学策略课程 遥望世界之初 激发丰富想象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共分四小节。第一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由此,“我”产生了许多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也曾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儿吗?”这些充满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遥远而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也对古老的原始森林——人类祖先的摇篮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并与诗歌的开头彼此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课文配有色彩明丽、内容丰富的插图。远眺群山,苍茫起伏,森林茂密,画面近处,树木参天,绿树如茵,松鼠、喜鹊、野兔、蘑菇、蔷薇等形象突出,整幅画面生机盎然,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并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脑子里有很多的为什么,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的思想里充满了童真童趣,而这篇诗歌就是以孩子的语气在追想远古时代祖先们质朴自然的生活,所以非常适合他们学习,但是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城市里,每天被繁重的作业包围,难免缺少这样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所以他们欠缺相应的生活体验,而且本文的主旨也是非常深奥难懂的,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永远永远不被污染?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并体会文中动词的恰当使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第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体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2.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仿照第二第三小节说话。 【教学难点】
通过复述课文,体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文作者将情感附于想象中,情景交融,营造了优美而充满情趣的意境。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想象情境,通过想象理解内容,读出自己的感受。另外本单元围绕复述策略开展教学,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熟悉课文,继而通过仿照第二、第三小节开展创造性复述和根据提示语复述,体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巧质疑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内心有什么疑问吗? 生:“摇篮”是什么?
生:“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理解:
(摇篮:形状像篮子,婴儿睡在里面,可以摇动,使婴儿容易入睡。后形容人才成长的处所或重要事物的发源地。)
至于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得到课文中去了解。
【设计意图】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学习贵在质疑。 二、初步理解读文本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课文。 2.指名朗读,正音。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初步接触文本,领会诗歌内容。 三、读中品味悟内涵 (一)老师范读 (二)学习第一节
出示诗歌第一小节,指名读。问:祖先的摇篮是指哪里?它什么样子?出示幻灯图片欣赏,并指导朗读,读出“有意思”、“多大”、“一望无边”。
(三)学习第二第三小节
1.出示诗歌第二第三小节,指名读。
2.作者追想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里是怎样生活的?找出表示祖先行为的动词。,指名回答
3.体会动词的准确性:把“掏”换成“拿”可以吗?出示字典解释:用手或工具伸进物体的口,把东西取出来。鸟蛋在窝里,所以要伸手到里面把蛋取出来。
迁移运用:生活中,还可以说掏什么?(掏钱、掏耳朵、掏书、掏口袋)
小结:“掏”不仅用的准确,而且很有趣味,一读就能想象出人很小心,偷偷在树上掏鹊蛋的有趣情景。
4.出示画面,齐读动词短语。
5.考考你:词语巧搭配
6.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指导读出高兴欢快的语气来。
7.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指名回答,并板书。 出示图片:黄鹂、大象、蚯蚓、小鱼,老师示范说话。
学生结合板书仿照诗歌第二或者第三小节说一说。 同桌练习 指名展示
(三)出示诗歌最后一节,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先仿说词语,是积累运用和构建画面的过程,为仿说句子降低了难度,仿说句子,迁移运用学过的语言进行个性化表达,提升教学时效。这又是一个开放思维,表达训练的过程,整个环节通过朗读——思考——表达——感情朗读的闭合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意,感悟情感。
四、复述指导练表达 1.师生看书接读。
2.根据提示练习复述课文。 3.指名复述。 4.配乐全班齐背
【设计意图】课堂上,在熟读、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复述,做到积累语言,培养记忆力。读书学生不仅能读进去,还要能走出来,这个环节很好地夯实了本单元的学习策略:复述策略。
五、拓展延伸深挖掘
同学们,这篇诗歌的原文结尾是这样的:
但愿 地久天长, 永远永远 不被污染,
那是 人类 文明的起点,
那是 神圣的 天然博物馆!
联系全文思考:
1.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2.为什么作者企盼祖先的摇篮永远永远不被污染? 3.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永远永远不被污染? 出示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保护原始森林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环节的运用,轻松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思维发展的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教学策略课程
遥望世界之初 激发丰富想象
《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与点评
徐: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走进基于思维发展的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策略课程“遥望世界之初 激发丰富想象”。我是来自河北省廊坊市的徐盼英老师,这位是陈建华老师。
陈:徐老师好,老师们好。
徐:下面我们将对陈建华老师执教的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祖先的摇篮》一课进行教学反思与案例点评。陈老师,你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篇课文吗?
陈:好的。《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全诗共分四个小节,结构清晰明朗。第一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由此,“我”产生了许多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 “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也曾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儿吗?”这些充满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遥远而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课文最后,树叶的沙沙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也对古老的原始森林——人类祖先的摇篮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并与诗歌的开头彼此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课文配有色彩明丽,内容丰富的插图。远眺群山,苍茫起伏,森林茂密,画面近处,树木参天,绿草如茵,松鼠、喜鹊、野兔、蘑菇、蔷薇等形象突出,与诗文描述的事物一一对应。整幅画面充满生命的绿色,生机盎然,有助于学生形象的理解诗文。
徐:在儿童诗教学之前,我们需要想一想儿童诗的特点。明确了特点,教学才有针对性。那么儿童诗的特点是什么呢?陈老师,你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陈:好的。儿童诗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适合诵读。儿童诗是诗歌的一个分支,它富于感情,语言凝练、有韵律。诵读这样的儿童诗,简单而充满乐趣。二是与儿童生活接近。儿童诗与成人诗歌的最大区别,是诗人很好地掌握了儿童的身心特点,在诗歌中表现了儿童的生活。比如我们这首《祖先的摇篮》中,摘野果、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捉红蜻蜓、逮绿蝈蝈,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户外活动,光是读着就让孩子神往了。三是语言简单却精粹、雅致。儿童诗的作者创作时考虑到了他的读者的年龄层次,所以创作时尽量避免生僻词语,只是让一些常用词语通过妥帖、巧妙地安放焕发出诗意。
徐:那么根据以上特点,决定了我们儿童诗的教学方向是指向语言、儿童生活和情趣。
陈:是的。根据以上特点分析,我们的儿童诗教学就要以读为重心、以理解为重心、以表达为重心。这节课上我按照以下环节开展教学:一 出示题目巧质疑 二 初步理解读文本 三 读中品味悟内涵 四 复述指导练表达 五 拓展延伸深挖掘,目的是抓住重点语句,展开想象,在反复诵读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陈老师,你能具体说说你这节课上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训练和提高的吗?
陈:好。课堂上我首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我在朗读训练中,采用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视觉、听觉感官,激发他们兴趣。开始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然后是指名读正音,接着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在品读赏析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读好第一小节,介入了多张原始森林图片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引导学生理解哪些词需要重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教学第二第三小节时,通过抓取作者的动词短语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祖先在原始森林里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从而让学生心生向往,从而引导读出欢快、高兴的语气。最后一小节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朗读时语气的强弱变化,指导朗读。赏析过后又运用师生接读、根据提示复述、配乐背诵等环节达到积累语言,内化吸收的目的。
这节课上我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比如老师配乐读的时候让学生合上书边听边想象画面,学习第二第三小节后让学生想象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里还会做什么,学生的回答很多样:有的说会和小鹿奔跑、会在树上看夕阳;有的说会在河里摸鱼、会在岸边摔跤;有的说会在树上搭树屋、看星星……这样就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再有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复述教学策略的应用。在带领孩子们品读感悟完文章之后,我利用三个步骤引导孩子们复述课文:师生看书接读——根据提示练习复述——指名复述,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降低了复述的难度,让复述水到渠成,最终达到让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所以语文的课堂离不开朗朗的读书声。这篇诗歌篇幅短小而含义丰富,内容浅显而意蕴深远,语言凝练又生动活泼,是训练朗读的最佳文本。因此你指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趣,做的很好。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回忆,可以让孩子们想象,可以让孩子们移情。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孩子们的体验和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孩子们在有体验和感受之后再读,味道会完全不一样,他们会特别喜欢朗读,因为他们发现朗读实际上是在读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想象,自己的世界。
除了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外,在教学完第二第三小节之后,你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开放性思维发展的过程。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动词短语。然后让学生仿照诗歌第二第三小节说一说。为了降低难度,你还出示了四幅画面:黄鹂歌唱、大象洗澡、蚯蚓爬行、小鱼游动,并示范给学生。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又练习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本单元的教学策略为复述,而对于一首文质兼美的诗歌,更是有复述的必要,这是小朋友们积累优美语言的一个主要途径。所以本课中你设计了两个复述环节。一是学习完第二第三小节后的创造性复述,二是在带领学生们分析完文本之后,你按照由易到难的层次设计了全文复述的过程,先是师生接读课文,之后是学生根据提示语言练习,最后是学生个人的复述展示,这样层层递进,润物无声的积累了语言,也促进了学生对于诗歌主旨的理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学生的情绪状态非常好,自始至终保持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倡导,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绪状态主要体现在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是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或踊跃发言,这节课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来说,是非常好的。
陈:徐老师,说了这么多优点,你也来说说我这节课的不足吧。
徐:好。我觉得这节课上读和理解为重心的诗教体现的很好,而以写作为重心的诗教就显得不够了。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仿照第2或第3小节说一说,如果能最终落实到写上去,写完后再挑选优秀的张贴展览会更增加孩子们的成就感,他们会觉得儿童诗离他们并不遥远,是个够一够,就能得到的“桃子”。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