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社会历史的主体
所属栏目:高中政治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 -李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 -李红兰
高二《生活与哲学》学案
第十一课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课时:1课时 ●班级___●姓名______●组别___ ●小组长___ 【教师寄语】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学习目标】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通过对社会主体的学习,形成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播放视屏《印象塔城—记忆中的故乡》
探究一 塔城有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维吾尔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等25个民族组成,在塔城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各民族和睦相处,一番其乐融融的景象。
试问,1、谁是创造塔城美好和谐的主体?如何理解它的内涵?
2、在下图中正确标出:1)全体公民、2)人民群众、3)劳动群众、4)脑力劳动者。
探究二、塔城还有很多美食的记忆,拿面包甜点来说,同样的面包甜点在不同的店里有着不同的口味。柳达面包店这样俄式风味的产品,口味甜度更接近于西式甜点;塔塔尔族风味的丽帕面包店,则会在甜点馅料中放入塔塔尔族特有的用鲜牛奶熬制的奶子酱;哈萨克族经营的甜品店会在甜品中加入羊油;而像张记传统点心店这样的回民点心店,口味更偏向于传统的中式点心。 (1) 这些舌尖上的美食都是谁生产的?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A
探究三 对塔城人而言,在手风琴的乐曲中唱歌、跳舞是各民族朋友们生活中共同的爱好。
(1)视频《印象塔城》展示了哪些民族的乐器、舞蹈、歌曲等?所反映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
(2)《印象塔城》的创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的创造: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③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 塔城的农村生活安详丰富,农闲时节,塔城市齐巴尔吉迭新区美热阿斯哈萨克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的机绣车间里一片繁忙。政府支持的项目资金50万元,为合作社添置了手工艺品刺绣机40台,为30户定居牧民提供就业岗位12个。 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上述改革能否取得成功?
探究五 自2014年以来,一场历时3年、涉及20万名干部深入基层的“访惠聚”活动覆盖了全疆8000多个村,从“访民情”到“惠民生”,再到“聚民心”,两年多来的实践成果证明,“访惠聚”活动是稳疆兴疆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进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探索。工作人员访谈:走访入户是今年的重点工作,第一次的走访入户让我们些许激动,通过简单的走访,我们发现辖区面积很大,平房区多,流动人口多,出租房屋多,经过一天的奔波,大家都有很多的感触,印象最深的是很多困难家庭,居住和生活条件难以想象的差,对大家的触动很深,纷纷表示一定要做好落实“访惠聚”工作,尽最大的力量为社区居民服务。 如何将“访汇聚”工作落到实处?
【知识误区】(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自主思考完成) 1、 杰出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或劳动人民,劳动群众就是体力劳动者。 3、 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4、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原理总结】 原理: 原理内容: 方法论:
【思维导图】
【分层检测】
(A级)1、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 ②人
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事件反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有( )
①曲辕犁的发明,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②黄道婆改进的纺车,提高工效好几倍 ③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广泛流传④孙中山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了封建帝制
A .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B级)3、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一句歌词“老百姓是那定盘的星”。其哲学寓意是:( )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③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决定作用 ④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4、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决定,最引人关注、和民众生活关系最为直接的,莫过于全面放开第二孩生育政策。在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劳动力减少的背景下,这一政策积极调整既顺应了群众对生育二孩的普遍需求,也有助于优化人口结构。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提出体现了
①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②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这一基本规律 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是前进的、上升的这一总趋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C级)5、 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现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2010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3%,9.2%,7.8%,7.7%和7.4%;《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之后几年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将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的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社会历史的知识,说明“稳增长、保就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