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孟子见梁惠王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孟子见梁惠王》河北省 - 邢台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孟子见梁惠王》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曾学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
欲也》,高一学过《寡人之于国也》,对于孟子有一定的了解。然而与小说、诗 歌等相比,学生对于文化经典研读的深度不够,兴趣不高,加之所带学生为理科 生,文学性与阅读经典的意识薄弱。我的立足点是通过设置多个学生任务研读经典文本,激发阅读兴趣,发掘文化经典的独特魅力,感悟孟子的义利观。
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文言句式以及文化常识 ,自主翻译文章。
2.了解孟子的义利观,培养积极健康的义利观。
教学重难点:1.领悟孟子的义利观。
2.探究现今社会应拥有的义利观。
教学过程:
第一步:小品导入,聚焦核心
在正式进入本文学习之前,观看小品《扶不扶》片段。
【设计意图】
因本堂课学生并非自己所带班学生,一方面考虑到师生间的陌生感,以诙谐幽默的小品导入,意在放松课堂紧张氛围;另一重要方面则是,《扶不扶》这一小品揭示的恰恰是在“义”与“利”之间的选择。这一主题与本课探讨孟子的义利观有契合之处,帮助学生明确本课所探讨的核心问题。
第二步:知圣人——绘制孟子词云图
全班集体绘制“孟子词云图”,回顾关于孟子极其主张的了解。
【设计意图】
知人论世,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孟子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主张。我以回顾所学旧知为内容,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行知识迁移;以绘制“孟子词云图”为形式,突破以往幻灯片补充、教师介绍的传统方式,意在激发学生课堂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完成感。
第三步:读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点
根据学生完成的导学案进行文言知识点的积累与强化。第一部分读音,齐读课文,了解学生读音部分掌握情况;第二、三部分字词句式及句子翻译,学生根据参考答案进行对照,快速掌握,同时强化“苟为”中的“为”等易错知识点。 通过微课视频,对重点知识点“有以”、“无以”进行强化总结。追根溯源,从两种句式的来源入手,明确不同语境中两种固定句式的具体翻译方法。
在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后,给予学生时间带着对知识点的理解大声自读课文,做到自主翻译与理解。
【设计意图】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解决“言”的问题,本文篇幅较短,计划用一课时完成对本文的学习。因此在学习文言知识点方面,以导学案形式辅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上巩固。此外据了解,学生对于固定句式“有以”和“无以”的翻译出现僵硬不通,不能结合语境灵活翻译的问题,因此以微课形式结合课内外示例,详解这两种句式的来源及具体翻译方法。 第四步:悟核心——探究孟子义利观
补充春秋无义战的背景参考,小组对下面问题进行讨论。
1.梁惠王、大夫、士、庶人眼中的“利”分别是什么?他们为了自己的利会怎么做?从文中寻找依据作答。
2.孟子的义利观是重义轻利,你同意吗?从文中寻找依据回答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为本课的重点环节,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重要一环。设计的两个问题难度大小不一,第一题较简单,重在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需要学生全面读文才能答完整,否则便会遗漏要点。第二题难度升级,旨在培养学生研读文本能力。关于孟子的义利观,很多学生读文后觉得很简单,无非就是“重义轻利”。通过对文中“苟为后义而先利”一句的分析,我们发出衍生问题,孟子在文中强调“不能重利轻义”是否就等于他赞成“重义轻利”?结合背景参考及孟子作为儒家学者的主张,我们可以逐步探讨出,春秋无义战所导致的天下大乱,是各国不讲道义、不择手段式追逐利益的后果。孟子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仁义思想为其核心主张,而又作为梁惠王的为治国建言献策的谋士,他必须为梁惠王的国家之利着想。因此,他并非主张梁惠王等“重义轻利”,而是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生利”的高屋建
瓴,更具长远意义的儒家义利观。
第五步:辩中思——梁惠王是否会尊崇孟子的义利观治国?
如果你是梁惠王,你是否会尊崇孟子的义利观治国?请你为此写一段辩词。
课堂精彩呈现:认为“会”的学生,赞成孟子谋取利益的长远眼光,能够让国家更得民心,可递万世而为君;认为“不会”的学生,则从现实角度出发,在战乱频仍,诸侯国唯利是图不讲仁义的环境中,梁惠王若讲求仁义,可谓孤掌难鸣,或许会不等仁义施行而国家早已灭亡;也有学生辩证看待,梁惠王认同孟子的义利观,但现实无法提供条件使其施行。
【设计意图】
通过上一环节的讨论,学生对孟子的“先义后利,以义生利”的义利观有了基本的了解,但考虑到依旧会有学生无法与“重义轻利”相区分,便通过设置情境以及辩论的形式,继续对孟子所强调的“先义后利,以义生利”的义利观进行强化理解。 第六步:写我心——现今社会应如何对待义与利?
1.作业布置:结合现今中美贸易战,上海垃圾分类试点以及“排雷英雄”杜富国等社会热点事件,谈谈现今国家或个人应如何对待义与利?
要求:(1)观点鲜明*(2)能够有事例*(3)能够有引用(4)能够用一组排比,两个比喻。(5)两百字左右。
2. 展示教师下水文
天下熙熙,愿皆为义
孔子以喻于义和喻于利区分君子小人;孟子舍生取义,视不义而富贵如浮云;司马迁不屑于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今社会,何为义?
义,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是身处江湖之远,却心系华夏命脉!不知兰亭隽永,不懂子曰诗云的广东劳工丁龙用铜板捐助起一所汉学系。一个奴仆,让汉文化在大洋彼岸落地生根。一个奴仆,用卑微诠释伟大,用行动注解拳拳情义。
义,是冷对千夫指,甘为敲钟人;是心怀赤诚,敢逆众议,为国之发展谋出路!原北大校长马寅初在“人多力量大”的拥趸中逆流而上。高瞻远瞩,第一个提出人口控制主张。纵然激起千层洪波,亦不改学者良知。铁肩担道义,书生亦有用,誓做敲钟人,不负赤诚心。 义,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挥洒青春热血,勇担青春使命,用奋斗永葆青春芳华!人大学子叶舟舟放弃异国留学,转而扎根湖南农村,致力乡村扶贫工作。一叶扁舟向大塘,不负青春不负村。奋斗的青春从来都一样,半为正义半为身!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