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所属栏目: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课程标准】
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
1.学习历史需要通晓事件发生的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所以结合本课课标的要求,本课以中共诞生为主线构建,学生需要掌握好中共诞生的背景、过程、影响。
2. 分解行为动词,确定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课程标准的第一个行为动词是“概述”,即“大略地叙述的意思是对文章或事物的一种概括表达”,所以对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史实”,需要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概括说出其过程。课程标准的第二个行为动词是“认识”即“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对于 “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需要在结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的课外素材得出结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予以情感升华。
教材分析
一、内容结构:本课讲解了五四风雷、中共诞生、国民大革命(高潮北伐)三个子目。
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上承辛亥革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共的诞生使得无产阶级有了新型的政党,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并肩负着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重要使命,担负起中国得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可以联系到必修一第六七单元乃至必修二、三的相关内容,地位相关重要。 二、重点:能分析五四运动的原因、明确其过程、理解其影响;知道中共诞生史实。
难点:总结中共成立初期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探究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
学情分析
一、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本课的有关内容。所以本节课的任务重在能力提升和学科素养的培养上。
首先,需要把当前高考要求的解读史料、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日常的授课中予以渗透;另外通过各种情景的设置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
其次,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导向作用,授课过程中渗透五四精神、中共的不忘初心,培养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国情怀”。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见证学生个体的成长,培养其用于探究、批判质疑的理性思维。 二、认知规律:根据由浅入深,由认知到理解,到分析综合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案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一、辛亥革命——共和受挫涌新生
目标一:能说出辛亥革命后(20世纪初)社会阶段特征 二、五四风雷——五四风雷路峰转
2
目标2:能分析五四运动的原因、明确其过程、理解其影响。 三、中共诞生——南湖红船创新篇
目标3:知道中共诞生史实;总结中共成立初期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四、国民革命——共渡洪流走异路
目标4:总结国共合作过程;记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历程;探究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播放视频
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一直“初心未变、为梦前行”,从老军人眼角深刻的鱼尾纹与胸前一排排的勋章回忆起战火硝烟的年代,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共产党员们心手相连缔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一个个经典的画面无不体现党的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红心。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主席提到:为什么根本扭转中华民族命运的是共产党?党“走过的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党为什么出发?党的初心是什么?今天我们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回答习近平之问。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提升学生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上课的主题“中共诞生”和感情基调——“为什么出发”。
二、出示课程标准,解读课标,展示本节课学习内容
一、辛亥革命——共和受挫涌新生
二、五四风雷——五四风雷路峰转 三、中共诞生——南湖红船创新篇 四、国民革命——共渡洪流走异路
【设计意图】追随毛泽东的观点(研究党史,只从192l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
三、学习目标分散出示、个个突破
一、共和受挫涌新生
出示目标1:能说出辛亥革命后(20世纪初)社会阶段特征
教学设计1:播放视频、出示文字材料师生合作归纳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状况。
材料一 时间 近代企业 注册资金 产业工人 1872—1894 175家 4890万元
50—60万人
1895—1913 685家
22340万元
1912—1919
新增600多家 超过过去总和 200万人
材料二:因为辛亥革命以后的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兴起来了…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
另外1917年苏俄革命的成功也传到了中国,使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接受 马克思主义。 ——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虞和
【设计意图】:
第一,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材料,归纳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弥补专题史的缺点,给学生建立通史的意识。
第二,将本课的三大事件置于20世纪初进行构建,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