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湖心亭看雪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云南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美读课文片段。
2.品词析句,反复品味文中富有深意的句子。 3.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
教学重点:
品词析句,反复品味文中富有深意的句子。
教学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朝文人张岱的一篇小品文——《湖心亭看雪》。 (板书课题)
二、品词析句
(一)体会“风光不凡”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自由读课本上的阅读提示,动笔圈点勾画,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标注出来。
请学生分享自己划得信息。
2.借由一个学生提到的提示中的第二句话“他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独往,看到雪中的西湖果然风光不凡”,请同学们找找课文哪些地方体现“风光不凡”呢?(板书:风光不凡)
明确:学生找到体现不凡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改换形式: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学生一二三组读,四五六组品味,得出:“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若只说“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则显得缺少生命的活气与远近高低的层次。天、云是上面的,山、水是下面的,“上下一白”浑茫难辨,足见其大;“湖上影子”依稀可辨,足见其小。(板书:上下一白)
4.改换:A、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湖上影子,惟长堤、湖心亭,与余舟、舟中人而已。
学生四五六组读,一二三组品味。并自由讨论:“痕、点、芥、粒”等量词。
明确:这几个量词也是极富形象性和层次感的:有远近、有高低、有浓淡、有大小。随着视线的移动,景物也渐渐变化,由大到小,由小到微
小。体悟天地之苍茫辽阔和作者一人的如米粒般的渺小的对比手法。(板书:痕、点、芥、粒)
5.教师相机介绍白描手法,回顾《天净沙·秋思》中的白描。 (二)体会矛盾之处
1.此句中“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与文中哪句有矛盾之处? ——独往湖心亭看雪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自由理解作者的“独”:船上虽然有舟子,但他不理解作者,不是跟作者志同道合的人。此处看出作者内心的孤独。
2.湖上真的只有他一个人吗?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并小组讨论理解说这句话的感情:惊喜若狂。
让学生带着惊喜之情读句子。
“见余,大喜”,那作者见他们喜不喜?并从文中找依据。
明确:“强饮三大白而别”,回顾“拥毳衣炉火”一句,裹着大衣拿着火炉,却没有酒傍身,可以看出作者不爱喝酒或者不会喝酒,但在金陵人的热情下,“酒逢知己千杯少”,即使作者不善饮酒,但难抑心中偶遇知音的激动,也勉强喝了三大杯。
同时,教师相机补充学生理解:“炉正沸”“拉余同饮”等句,体悟出两个金陵人的热情,与周遭的寒冷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三)体会映衬之句
提问:“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文中哪句相互映衬?
明确: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学生自由讨论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品析“喃喃”“痴”等字词,引导学生读这句话,从而把握其中舟子说这话的感情:舟子直人快语,整日操劳可能只是为了自己或一家人的柴米油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已经下了三天大雪,可能在平时他已经在家围炉取暖或抱被呼呼大睡,今日却还要被雇佣来撑船,心里是不满的,同时在他眼里,作者和金陵人是一群“痴人”,孤高自傲,但有高雅情趣,不与世俗同流。他们的行为是怪异的,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所以舟子这话并非有意说给张岱听,而是自言自语,有感而发的。
再次与上文的“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相呼应。
小结:如此风光不凡之景,自然也吸引着一些像张岱和金陵人一样痴迷雪景、孤高自傲但有高雅情趣的人前去欣赏,所以这些人,我们也可以认为他们是——不凡之人。(板书:人亦不凡)
三、结语
对于张岱而言,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现在同学们,可能还不会有“深夜独往湖心亭赏雪”冲动,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再读《湖心亭看雪》,可能更有滋味。最后让我们再次背读《湖心亭看雪》,体会张岱独抱冰雪的情致。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