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黄鹤楼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湖北省 - 武汉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
2. 能力目标:通过品读重点词句,学会分析诗歌意境,依托文本,培养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促进思维发展。 【重点和难点】
1.抓住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涵义与韵味。 2.学会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联系。 3.从品析诗眼中促进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初二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已经不再陌生,并且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本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在平时学习中,能够根据阅读的基本规律,了解文本在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有一定的运用形象思维对文本进行品读的能力。
但是基于现阶段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的要求,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诗歌教学中强化学生鉴赏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即就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将“这一个”上升到“这一类”的认知层面。教师在此情况上,引导学生就诗歌《黄鹤楼》作为范例,进行言语思维的训练,使其成为一个深刻、透彻的认知。 【教学方法】
课前自主预习、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法、品读点评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初步感知
A.师提问:中国江南有三大名楼,分别是哪三座?你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名篇及作者吗? 【明确】
湖 北 黄鹤楼 崔 颢《黄鹤楼》
《黄鹤楼》教学设计
湖 南 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 西 滕王阁 王 勃《滕王阁序》
师:除了我们今天要学的《黄鹤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喊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成为读书人心中的情结之地,王勃的在《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被奉为写景佳句,广为流传。因为有了各种神话传说,有了各位文人的诗词歌赋,这三大名楼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
作为武汉人,我们从小耳熟能详地从长辈那听来了很多关于黄鹤楼的传说,在微课里,我们已经对《黄鹤楼》的诗歌内容进行了学习。现在,老师想检查一下微课后的作业,请四个同学来默写《黄鹤楼》的部分诗句。
明确:律诗的四联以及诗歌中“悠悠”“历历”“萋萋”“晴川”“烟波”“乡关”的意思。
我们很幸运,生长在盛满了浓浓的情结的黄鹤楼边。古人的情怀,激发我们走近黄鹤楼的欲望,请大家来看一段关于黄鹤楼的视频。
(播放“黄鹤楼”的视频)
师:崔颢这首“千古绝唱”,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连连赞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
(二)反复诵读,感知情感
【此环节目的是指导古诗的朗读,教的不仅是技巧,而是一种古诗阅读的方法。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诵读,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和脉络,读出诗情。】
A.齐读《黄鹤楼》(展示)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悠悠:飘荡的样子。 历历:清楚可数。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晴川:阳光照射下的晴明江面。 烟波:雾霭沉沉的江面。 乡关:故乡家园。
《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B.师提问:优秀的诵读者不光能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要传递出一定的感情,有哪位同学再来试试?老师会评判你的朗读很带有情感,根据本诗的内容你主要是读出了一种什么情感?(追问):可否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表述?
师引导: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丝毫不见影踪,真是“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
请大家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课件出示,生读)
C.师提问: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微课任务中要大家去查阅崔颢的经历,现在我们来看看戴佳旻、杨雨姗等小组用动画方式制作的崔颢的资料(短片)。
D.师追问并小结: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人生失意之愁。)长期的抑郁幽愤陡然涌上心头,不免发出如此感慨。
E.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认真探究,品析诗眼
【此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还原诗人具象思维的过程与内容,在比较中直观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培养学生具象思维能力,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铺垫】
古代诗人创作诗歌,十分注意提炼诗眼。品析有凝聚全诗主旨,统领全篇的诗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活动A. “愁”的缘起,想象诗人眼中景
师问1:请大家依据诗歌的内容,寻找作者三种不同视角 首联、颔联:登楼仰望 颈联: 楼上远眺 尾联: 俯视江面
师问2:有的同学用画笔勾勒了诗句所展示的意境,有的同学可以用文笔来描绘诗歌的意境,请大家结合诗句,想象作者从不同视角里看到的景象并分别展示。(五分钟时间)
师问3:请大家归纳诗歌的语言和同学们描述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明确】诗歌语言工整,语言精练,只用几十个字就描绘出十分丰富的内容,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黄鹤楼》教学设计
活动B.“愁”的表达,体会诗人心中情
探究主问题:全诗是如何将抽象的“愁”表现出来的?
师问1:首联和颔联描写怎样的“空”?诗人会生发怎样的感受? 师问2:颈联“历历”“萋萋”描写怎样的景?诗人会生发怎样的情?
师问3:诗人怎样写出看不见的“愁”?(【小组活动】线上线下共寻“愁” )
请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找答案:用典、句式、景物描写及视角变化,小组成员分
成角色A、角色B、角色C、角色D各自完成任务。角色D运用平板电脑查阅资料并牢记查阅的路径及归纳查阅资料的方法。
(让一个小组来讲台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听同角色成员的发言,若有不足
之处,进行补充。)
师补充说明:在中国古典诗歌你,登高望远本来就有思乡之意。诗人登高远望,他乡美景历历在目,自己家乡却遥不可及,就更加生发漂泊的伤感、人生的迷茫,就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沉重复杂的愁绪。
【明确】借助“诗眼”的启示,想象诗人仰望、远眺、俯视的漫长过程和生动情景,感受诗人的心路历程,逐步体会到诗人深沉复杂的愁绪。
活动C.“愁”的共鸣,寻觅心灵知音
师小结:崔颢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诗的第一作品。在把握诗歌“诗眼”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诗歌的意境,再一起将诗歌诵读一遍。师生深情共诵遍,在诵读声中结束《黄鹤楼》的品析。
(四)拓展迁移,内化方法
【此环节目的引导学生把寻找诗眼、品析诗眼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促进迁移,内化思维方式和语用规律。】
任务一:在完成了对诗歌《黄鹤楼》的学习后,大家应该有一种寻找诗眼,品析诗眼的意识,请大家依据刚刚学到的方法,来分别完成这首课外诗歌的鉴赏任务。
●典故——典型的故事,是一个具体的,完整的故事。“用典”是一种修辞,它主要是用一个有代表性的词就可以引出那个故事。
《黄鹤楼》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诗的感情基调是愁。《汴河曲》就汴水春色、堤柳飞花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
师总结全诗及学习诗歌的方法。 【作业布置】
1.请你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 示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示例】:“黄鹤楼因仙人驾鹤而去”的美丽传说驰名,在白云的衬托下,它显得
雄伟壮丽、金碧辉煌而又带有一丝神秘色彩。登上此楼,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徒留世事茫然、孤独寂寥的伤感。
2.提交《黄鹤楼》配乐朗诵视频。 3.完成本课内容的知识卡片。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