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湖心亭看雪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河北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体味雪后的西湖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并内化为语文能力。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作者之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体味雪后的西湖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西湖景色美不胜收,去过西湖的人有个相同的感受:西湖只有一个,每个人心中的西湖却有无数个。白居易心中的西湖就像那个春天一样充满着生机。留在苏轼心中的西湖,水光是美的,山色是美的;潋滟是美的,空蒙是美的;晴天是美的,雨天一样也是——美的。留在杨万里心中的西湖,莲叶是一望无际的绿,而荷花是一尘不染的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湖心亭看雪》,了解一下作者张岱心中西湖是怎样的。
二、文章大意读中通
(一)听读录音,注意字音,句子节奏,梳理难词、难句: 1.拏一小舟
(1)指生读字(2)“拏”的意思? 2.毳衣炉火
(1)指生读字(2)“毳”的意思? 3.雾凇沆砀
(1)指生读词(2)“雾凇沆砀”意思?(3)看雾凇图理解,边看边齐读“雾凇沆砀” 4、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齐读句子,体会不一样的量词。 5、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1)指生读句,划分节奏。(2)齐读 (二)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一生配乐朗读课文,体味课文。
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湖心亭看雪(板书)
三、文人痴心读中悟
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这一行为的?(明确:痴) 文中从哪里可以看出“相公痴”? (一)咬文嚼字 品痴行
1、品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1)指生读;齐读,读出这是一场——大雪; (2)此景给人什么感觉?(明确:孤独)
(3)中间哪个字把这种感觉写出来了?(明确:绝)
2、品读“独”往湖心亭看雪
出示“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1)齐读
(2)西湖佳地:孤山在西湖的边上,爬上孤山看雪,西湖雪景尽收眼底。苏堤横贯整个西湖,沿着苏堤看雪,你就能看到西湖雪景的全貌。西湖看雪最佳的去处就是断桥,“西湖十景”中有一景就叫——“断桥残雪”。
a、问:张岱看雪,去断桥了吗?去苏堤了吗?去孤山了吗?他去哪儿看雪? 链接材料:湖心亭是西湖中央的一个小岛。
夜月登此,阒寂凄凉……人稀地僻,不可久留。——张岱《西湖梦寻》
b、问:张岱出行带人了吗?哪个字告诉你?(圈出“独”) (3)如何理解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
体现了作者孤傲不群、超凡脱俗的雅兴和追求。
(二)身临其境 赏奇景 1、品读“天与云与山与水”
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a、齐读 b、找出出现频率高的字(明确:与) c、品读“与”
(明确:将天云山水融合在一起,境界阔达;作者也仿佛与之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品读量词
a、示“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明确:这几个量词使张岱眼前的世界是变小了。
b、师生合作读:湖上影子,惟长堤—痕;湖心亭—点;与余舟—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知人论世 悟痴情 链接材料 1、
a、崇祯五年十二月 b、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明思宗朱由检年号。
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链接材料2、
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朝灭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读材料,走近作者、结合文章,探讨“痴情”?
明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四、课堂小结
西湖于张岱是一片永难忘怀的故园,可又有谁能真正懂得张岱的情呢?他只能把心里话说给这样的天地山水听。就这样,他把崇祯五年十二月雪夜西湖的那份大美那片痴情,化作了这样一篇绝世美文。
齐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 痴 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
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六、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着眼于个性化阅读和情感体验,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在过程和方法中融入了自主性学习探究、移情性地情感体验,实现了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