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大气压强
所属栏目:初中物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四川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 2) 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 知道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 4) 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 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实验探究测量大气压强,体会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 了解人类对大气压的利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2)在动手中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学会团队协作
3)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4、重难点
1) 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利用大气压强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2) 难点:设计实验测量大气压强。 5、设计理念
人类生活和生产中有许多地方都要用到大气压的知识,认识大气压,感受大气压的存在是学习大气压的基础。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大于理性,再加之由于大气的不易察觉,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安排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实验,使学生真切感受大气就在我们身边,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学生亲身的体验,加深对大气压强客观存在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科学探究的方法,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创设情境,适时提问、引导,不断推动学生思维的前进;同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奥妙,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教具准备
1) 教师器材:长玻璃管,小试管,塑料瓶,抽气机,乒乓球,盛液筒,两端开口的玻
璃管,吸管,饮料 2) 学生器材(若干):吸盘,注射器,滴管,小烧杯,水,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1 演示实验:长玻璃管中注满水,将一个试管放入其中,倒置过来,松手; 2 观察现象:小试管不仅没有掉下来,反而沿着玻璃管缓缓上爬; 3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 课题“大气压强”(通过悖于常理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二 新课教学
(一) 大气压强的存在
1. 回忆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类比大气(空气)受重力,也具有流动性,理论上
应该有压强;
2. 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气压强
1) 用抽气机抽出塑料瓶中的空气,观察到塑料瓶被压瘪,并发出较大的声响; 2) 集气瓶装满水,用乒乓球堵住瓶口后倒置过来,360o旋转瓶,球与水都没
掉下来;
3) 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说明: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 学生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1) 利用桌面上器材(吸盘,注射器)自己动手。A:一个吸盘紧紧按在桌面上
后难以拉下来;B:两个吸盘对接在一起挤压后难以拉开;C: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后,不堵针孔,拉开很轻松,堵住针孔,拉开很困难;D:让两个学生对拉封闭针孔的注射器,拉开瞬间发出巨响,生动的实验场景将课堂推向高潮,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并且还很大,为接下来探究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埋下伏笔。(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素养,自己动手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后,小组交流展示。(由学生自主发现三次实验的共同点:挤出(或
排出)内部空气后,吸盘和注射器都难以拉开,由此分析出是由于外面的大气压力的作用,从而体会到大气压强的存在)
4. 历史经典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播放视频)
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还很大。(说明:增加学生对物理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情感)
问题:16匹马才将马德堡半球拉开,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呢?
(二) 大气压强的测量
1. 利用P=F
S的原理来测量大气压强
1) 思考:如何利用手边的器材,以及所学过有关压强的知识,测量出教室内
的大气压强?(学生交流,讨论后可利用实验器材尝试着来完成实验) 2) 请学生展示本小组的思路和操作。(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知识和提供的器材,
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动手动脑能很快想出办法,并在交流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提高小组间的团结协作能力,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收获,更是学生自主成长的收获)
3) 老师点评:A:首先肯定方案的可行性;B:提出测量准确性的疑问;C:学
生自行分析,找出影响准确性的因素:如吸盘内空气不能排尽,读数时不够准确,弹簧测力计量程太小等。
4) 如何准确测量大气压强(此过程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展开激
烈的讨论)
2. 利用P=ρgh的原理来测量大气压强(由于该实验的原理难度较大,故预先进行
实验铺垫,以降低理解难度)
1) 实验:利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提水(对比不堵上端和堵住上端,发现需要
将上端堵住才能提起水)
由现象设问:谁支撑着管内这段水柱呢?
分析:水槽液面上方的大气压强。
推理:找到大气压强所能支撑的最高液柱的压强,就能计算出支撑这段液柱的大气压的值,即P大气压=P液,(体会“等效替代法”) 2) PPT播放视频——“大气压能支撑多高的水柱”
由于h水约为10米,室内无法完成,思考:需换用ρ更大的液体。(由此过渡到托里拆利实验)
3. 托里拆利实验
1) 学生先自行阅读教材 2) 观看实验视频
3) PPT展示实验的静态过程,分析得出:玻璃管内水银没有全部流下来的原因,
正是大气压强支撑着这段液柱
4) 计算P大气压=P液=ρ水银gh=13.6×
103kgm3
×
9.8Nkg
×0.76m=1.013×105Pa
5) 介绍一个标准大气压 P0=1.013×105Pa(感受P0的大小:相当于1kg的物
体压在指甲盖上(约1cm2左右))
6) 为什么大气压没将人压瘪,房屋压塌呢?(将大气压与自身联系,让学生感
觉新奇又有趣,很乐于积极思考)
问题:生活中,有没有利用大气压强的地方呢?
(三) 大气压的应用
1. 活动:用吸管喝饮料:
1) 吸管插入加瓶塞的饮料瓶中; 2) 取掉瓶塞,直接用吸管。
对比两次喝饮料的难易程度,分析得出平日用吸管喝饮料其实是靠大气压压上来的!
2. 学生实验:
1) 滴管取水; 2) 注射器吸药液; 3) 吸盘挂重物。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习物理的热情)
3. 解释课前引入实验——“试管上爬”(首尾呼应,一解学生心中疑惑,只留豁然
开朗)
4. 课堂演示,课后思考——“瓶吞鹌鹑蛋”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 课堂小结
1.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 2. 总结所用到的方法
3. 鼓励学生平日里多观察、多实践、多运用
(五) 课后拓展
1. 分析“瓶吞鹌鹑蛋”现象产生的原因。
2. 收集了解生活中有关于大气压应用的知识。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