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简介:
视频标签:命题,定理,证明
所属栏目:初中数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5.3.2命题、定理、证明(第二课时)天津市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5.3.2命题、定理、证明(第二课时)天津市
5.3.2命题、定理、证明(第二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定理和证明 2.内容解析
七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正处在从“说点理”、“说理”到“推理”的循序渐进的过渡过程中,尤其以培养学生几何语言地说理性为主,逐渐的养成有理有据的推理习惯,实现“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为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做好准备。本节介绍定理与证明的概念,是初中数学几何学习的重要概念。
本课在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之后,又以命题、真假命题基础,正式的给出定理与证明的概念。通过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也垂直于另一条”为例,呈现一个完整的用符号语言表达的证明过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证明。重在让学生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结合假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教会学生证明可以采用举反例的方法,有理有据的完善了证明的灵活性。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命题要步步有据。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 理解什么是定理和证明 (2) 知道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理解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准确把握基本事实和经推理证实正确的命题为定理,成功举出定理的例子,并理解推理的命题正确性的过程就是证明。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在证明命题真假的过程中,学生准确自主的填写推理的依据,并理解推理的过程就是证明,并且步步有据。对于假命题的证明中,能举出反例。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定理和证明是学生进行几何学习时,几乎每日司空见惯的东西,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尝试了初步证明,但真正给出定理和证明的定义还是第一次。再加之概念的抽象,对于学生依然是难点,因此适时的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便是解决之道。 因此本节的难点是定理与证明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问题1 (多媒体展示)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4)对顶角相等
(5)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生活动:1、2、4、5为真命题,3为假命题。教师总结1、2这样的真命题属于基本事实,而4、5这两个真命题它们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师生得出了概念,媒体展示图片,并说明定理和基本事实都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教师追问: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定理吗?
师生活动:学生们小组为单位收集讨论学过的定理。例如平行的判定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同角的补角相等„„。教师归纳: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 师生活动:(感知证明)
练习1.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依据. 已知:如图,AB 和CD相交于点O,∠A=∠B. 求证:∠C=∠D.
证明:∵∠A=∠B(已知), ∴AC∥BD ( ). ∴∠C=∠D ( ).
答案: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练习2.已知:如图6,AB⊥BC,BC⊥CD,且∠1=∠2.
求证:BE∥CF.
证明:∵AB⊥BC,BC⊥CD(已知),
∴ = =90°( ). ∵∠1=∠2(已知),
∴ = (等式性质). ∴BE∥CF( ).
答案:∠ABC、∠BCD、垂直的定义、∠EBC、∠BC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设计意图:在真命题中给出定理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定理是基于真命题基础之上的,经过推理证实的。此处为明确定理,引出证明,并让学生明确其实证明也是在每日的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接触过,只是没有正式接触证明一词的意义而已,此处两个证明意在让学生证明的格式。
2.协作探究,掌握新知。
问题2 判断下面两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并思考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多媒体展示)
命题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 命题2: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师生活动:学生判断命题1为真命题,命题2为假命题。
教师追问:①你能将命题1所叙述的内容用图形语言来表达吗?
②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呢?
③你能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吗? ④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利用已经学过的定理来证明这个结
论呢?
师生活动:师生绘出图形,并用符号语言表述题设和结论,并证明这个命题,教师板书证明的过程,并说明这样的题型属于证明题,学生却从未得到证明的概念,也从未书写过真正意义上的几何证明题,师生共同分析理解题设和已知,结论与求证的关系,并进行推理验证,从而初步体会何为证明。学生初次接触,要带领学生分析由位置关系推理数量关系,再有数量关系得到位置关系,在此题教学中,学生在练习中学,使学生了解综合性证明几何命题的题型,对于证明步骤,格式,要让学生抄写,模仿,熟悉证明的书写和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证明训练打下基础。
学生们选择另一种方法自行证明后,可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方法一:(教师板书) 已知:b∥c,a⊥b 求证:a⊥c.
证明:∵ a⊥b(已知),
∴∠1=90º (垂直的定义). 又∵ b∥c(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1=90º(等量代换). ∴ a⊥c(垂直的定义). 方法二:(学生证明) 已知:b∥c,a⊥b 求证:a⊥c.
证明:∵ a⊥b(已知),
∴∠1=90º (垂直的定义). 又∵ b∥c(已知),
∴∠1+∠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2=90º(等量代换). ∴ a⊥c(垂直的定义). 方法三:(学生证明) 已知:b∥c,a⊥b 求证:a⊥c.
证明:∵ a⊥b(已知),
∴∠1=90º (垂直的定义). 又∵ b∥c(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1=90º(等量代换). ∴ a⊥c(垂直的定义).
学生们证明这个命题,教师归纳证明的每一步推理都应该有理有据,不能想当然,这些依据可以是已知条件、定义、基本事实或定理,以后再书写依据时,主要书写性质、定理、基本事实等,“已知”式的理由可以不写了,这样推理的全部过程就是证明。
设计意图:命题的概念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 一个具体命题的逐步推理,呈现一个完整的用符号语言表达的证明过程,让学生理解何为证明,并强调推理过程要步步有据,从而化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3.动手操作,深化理解。
问题3已知:如图2,AD∥BC,∠A=∠C
求证:AB∥CD。
师生活动: 1.要证明两直线平行,你考虑有几种方法?
2.那你打算怎样证明这一结论?
思路分析:证明两直线平行的方法,通常考虑用平行线判定公理和定理,而将要证明两直线平行问题,通常转化为证有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问题。证明应从已知入手,结合图形,联想公理,定理,便可填写准确的依据,利用分析综合两头凑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渐会分析几何题,并能利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证明两直线平行的方法,通常考虑用平行线判定公理和定理,而将要证明两直线平行问题,通常转化为证角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问题。所以对本例,至少可找到两种以上思路。 方法一:
证明:∵AD∥BC(已知)
∴∠A=∠CB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C(已知) ∴∠C=∠CBE(等量代换)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二:
证明:∵AD∥BC(已知)
∴∠A=∠CB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命题,定理,证明”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5.3.2命题、定理、证明(第二课时)天津市”,所属分类为“初中数学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5.3.2命题、定理、证明(第二课时)天津市”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