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所属栏目:初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陕西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陕西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从中国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
教学难点:通过以上活动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走访、搜索资料,整理归纳,探究问题。
教法: 分组布置任务,问题引导;多媒体课件辅助;小组竞赛法等。21cnjy.com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阅读下面的诗词,说出诗中描写的是什么节日,这些诗词还传递出哪些信息?)出示以下诗词: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学生回答。
(2)老师导入:通过这些诗词一方面使我们知道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自古就有,而且还知道当时的人们都非常重视是这些节日。传统节日就这些吗?还有那些?在祖国悠久历史的长河中,这些节日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那么这些节日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共同走近这学期最后一节活动课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题目可以看出本节课的特点——活动课(主角是——学生) (3)学生重温任务的分配。2
()1.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2.节日习俗与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3.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二、学生展示
九位学生分别展示:春节的起源;春节的习俗与活动;春节对我们生活的意
义,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的习俗及变迁;清明节的意义: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及变迁。(展示结束。同学补充,教师点评)
三、合作探究:
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有什么作用?
1.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2.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3.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
四、拓展提升
1.这些传统节日对我们今天的影响还大吗? 道德观:
祭祀祖先,面缅怀先烈、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热爱祖国,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价值观:
传承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激发华夏儿女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培养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经济观:
传统节日可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 2. 对于现在流行的“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和愚人节等,你有什么看法?
五、课堂小结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影响。我们作为中学生,更要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民族精神,在节日中增添更有意义的文化后动,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六 板书设计
品诗词 猜节日 讲故事 追起源 知习俗 悟传承 记传统 永相传
七 作业设计
搜集其他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及意义。
附学生展示的内容 1.春节的来历
春节又称为新年、大年、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
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2.春节的习俗与活动
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后来除夕这天,村民正准备年的伤害,村里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告诉村民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劝他上山躲避,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他告诉村民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的习俗。当然还有更多的习俗与活动,在过去人们从腊月23开始迎春节,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结束,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二十三,糖瓜粘(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豆腐,谐音“兜福”,闽南话豆干谐音“大官”。二十七,洗疚疾,有钱无钱,剃头过年。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做黄酒。最高潮还是除夕和正月初一.下面我将着重介绍这两天的活动。除夕这天先要拜祭祖先(给祖先送灯和祭品),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也叫年夜饭),这是中华民族最幸福最祥和的时刻,晚上一家人守岁,等待午夜12点的到来,初一早上穿新衣放鞭炮,然后晚辈给长辈拜年:由内及外,由近及远,长辈给晚辈送压岁钱,当然随着社会发展,这些习俗有了新的变化,(团圆饭后看春晚,发短信拜年,压岁钱用红包代替)
3.组同学展示春节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希望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4.组学生展示清明节的来历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即晋文公,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也有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大家也知道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提醒农民们: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5.组同学展示清明节的习俗及变迁
扫墓、祭黄帝、踏青、荡秋千、放风筝
清明节变迁: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今天活动的内容增加了缅怀先烈,海外华夏儿女祭拜黄帝陵,方式也有网上祭拜。 6.同学展示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感恩祖先,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同时踏青活动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7.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源于远古的祭龙日,用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五月是热天的开端,五毒活跃,鬼魅魍魉猖獗,这给人特别是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 。以后才渐渐加入了纪念地方性名人的内容 。[ 屈原 、伍子胥、孝女曹蛾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传播至华夏各地,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8.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喝雄黄酒的习俗等。现在还增加了旅游度假。 9.端午节的变迁
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秦代之后,端午节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隋唐埋藏,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鼎盛;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