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分子和原子
所属栏目:初中化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笫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天津市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笫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天津市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年 级 九年级 学 科 化 学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学课题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材分析
本课题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本课题的学习能把前面内容(如物理、化学变化,纯净物、混合物等)从微观结构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等内容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指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它在本单元中能帮我们深切体会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常识;学好本课题是学好化学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及热胀冷缩。
教学理念
以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激发学习兴趣为原则;以小组竞赛方式完成本节的学习,通过创设递进式问题情景,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顺序进行观察思考、大胆猜测、及时交流、教师适时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性质,系统地构建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宏观和微观知识的转换使学生增强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继续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分子、原子。 教学方法
教法 演示实验、 引导探究法、懿文德白板辅助教学法 学法 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懿文德课件
仪器 材料
铁丝、注射器、烧杯、无水乙醇、酚酞溶液、氨水、蓝墨水、蒸馏水、品红、沙子、黄豆、棉花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化学课堂是充满神奇的,下面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魔术的名字叫“铁树开花”。
【演示实验】演示实验“铁树开花”:老师用铁丝做成树枝,棉花做成花朵,在花朵上滴上无色酚酞,在旁
边的棉花上滴上氨水,棉花变红了。 【揭题】那么棉花为什么会变红,这个小魔术背后隐藏着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从宏观世界走进微观世界,一起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观察老师实验,思考问题 通过小实验产生的奇妙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环节二: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分组实验】品红的扩散
分别向装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的品红,观察现象。 思考:为什么水变红了?
【展示图片】置身花海会闻到花香;湿衣服在阴凉的地方也能晾干;糖
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变
甜了。这是为什么呢? 【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和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图片。
【教师解释】现在人类不仅可以通过先进的仪器观察分子和原子,而且还可以操纵原子。
进一步说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板书】物质由分子、原子等构成
1、带着问题观看,思考;动手实验;
2、讨论得出假设:物质由许多看不见的东西构成
学生思考
思考: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和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图片说明了什么?
由更多实例激发兴趣,进一步思考。
用生活常见的现象引出问题,学生容易理解
镜头的真实记录使学生感受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和科学的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环节三:探究分子的性质
【问题】分子有哪些性质呢? (一)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展示】水分子的自述,学生讨论。 资料1:在每滴水中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呢。这说明什么呢? 资料2:一个水分子,它大约只有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3g重。也就是说,在小数点后头还得挂上22个“0”呢。这又说明什么呢? 【得出结论】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其他物质的分子也和水分子一样,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板书】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二)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提出问题】分子还有什么性质呢?品红为什么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使水变红了呢?为什么我们置身花海能闻到花香,湿衣服为什么在阴凉处也能晾干?
【作出猜想】分子在不断运动 【实验验证】
1.阅读课本实验。
2.播放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的视频,学生观看实验,思考问题
【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板书)
【揭秘魔术】现在你们应该明白老师一开始表演的那个魔术是怎么回事了吧,谁能来解释一下呢?
讨论:水分子的自述中说明了水分子有哪些特征?
思考:你还有什么方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思考问题,作出猜想
阅读课本,了解实验方案
观看实验,思考问题: 1.第一支试管不变红,说明什么? 2.第二支试管变红,说明什么?
3.两种溶液并没有接触,为什么酚酞变红了?
用数字说明问题更直观
通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三)分子间有间隔
【提问】分子还有什么性质呢?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1+1=2?,1/2+1/2=1?在我们的化学里这个等式一定成立吗?
【演示实验】先在试管中加入半试管水,再加入半试管染色的酒精,混合均匀。
我们看到什么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回答)
【模拟实验】在一杯中装满黄豆,在倒入一杯小米,不等于两杯。
【得出结论】分子具有第三点性质:分子间有间隔(板书:分子间有间隔) 【展示图片】酒精分子的图片,观察分子间的间隔
【提出问题】那不同状态,分子间隔相同吗?
【分组实验】两支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容易被压缩的是哪支?
【投影】同种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小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液体分子间的间隔<气体分子间的间隔,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结论】不同状态的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不同,构成气体物质的分子之间的间隔最大。【板书】
【问题】(1)氧气能助燃,那么液氧也能助燃吗?说明什么?(2)水分子不能使酚酞变红,而氨分子能使酚酞变红,说明什么?
【结论】④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科学实验证明,分子原子具有以上基本性质。
生观察实验现象, 解释原因
分组实验:用注射器压缩空气和水的对比实验。
思考:为什么空气易被压缩,而水不易被压缩?
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不但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还可以激发学生稳固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环节四: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提前准备了一些问题解释、连线、选择等题目,点击白板,全班同学开始摇号,选到哪位同学就站起来选题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加一分。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这种摇号答题的模式,即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环节五:课堂小结、知识条理化
【总结交流】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请把分子的相关知识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表达交流中加深了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板 书 设 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和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利用懿文德软件对每一个环节设计的问题进行摇号答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又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最后总结出本节课得分最高的小组,进行鼓励。
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课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问题为中心,重点强调学生的学,组织学生大胆尝试,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有如下几个特点: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日常生活实例的紧密联系,展开想象力,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3、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结合鲜活的、真实的情景材料,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实验直观性强,现象明显,穿插的也很到位。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