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回乡偶书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回乡偶书》吉林省 - 长白山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2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歌大意,感悟诗中流露的浓浓乡情。 3.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 4.积累贺知章《回乡偶书》(二)及其他思乡诗句。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感悟诗中流露的浓浓乡情。 教学难点: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知背景。
1.课题导入:在我国古代,有一位大诗人,他客居在外,一次抬头看到天上的明月亮,竟引起了他无尽的思乡愁绪,就吟诵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思乡佳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由于古代交通非常不方便,很多离开家乡的人多年都不能回乡看一看。因此,好多诗人在古诗里都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回乡偶书》就是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生齐读题目。
2.解诗题:“回乡”就是——“偶”就是——引导学生给“偶”组词,“书”就是——,(我们现在常说书写工整,所以“书”的意思就是“写”)
理解诗题意思。了解作者。
3.知背景: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一直在外做官的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当时他已八十多岁,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他踏上了故乡的土地,有感而发,写下了两首《回乡偶书》。)
二.理诗意,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桌检查读。 2.师检查朗读,同时评价。
3.听朗读录音,再读古诗,读出节奏。指名朗读,评价。 4.结合插图,说说通过朗读,古诗向你呈现了怎样一副画面?(小结:结合插图感知诗歌大意是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
5.生再逐句读古诗,结合课后注释尝试理解。不理解的打上问号。
2
6.与同桌交流理解。 7.质疑。
8.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作者三十多岁离开了家乡,直到八十多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部分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
引出并学习诗句一。(出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你是通过哪个词知道的?(板书“少小——老大”)理解“少小、老大”的意思,再读这句,说说你还发现了什么?板书“离—— 回”
诗人离开家乡是那么久,回来是那么晚,这是多么无奈又令人伤感的事啊?所以读的时候要语速放慢,重音放在“老大回”上。生练读)
(2)诗人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来,容颜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个词写出他老了?相机指导学习“鬓”和“衰”字。(强调部首)
从年轻力壮步伐矫健到两鬓斑白垂垂老矣,模样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可是只有什么没有变?(乡音)(板书:乡音无改)
五十多年了,仍是一口乡音,这一路归来,可以看出诗人对家乡充满了——(板书:思乡)
与“衰”字含义“一天天减少”相对应的就是诗人日渐增加的思乡之情啊。他思念家乡的什么呢?(儿时的伙伴,家乡的亲人……)
“乡音无改,”可容颜却已衰老,诗人在思念故乡的同时充满了对于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因此,读的时候要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 “乡音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有些起伏。)(指名读,齐读)
(3) 导:贺知章带着时光易逝的感慨带着对家乡的无尽思念牵着马儿来到村口。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家乡有什么改变吗?马上见到亲人了,他的心情又如何?
正当他沉浸在回到家乡,马上就能见到亲朋好友的喜悦中时,可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幕却令人哀婉叹息,(出示图片与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
请你们读读诗句,说说是什么让贺知章感慨呢?(说说诗句大意,同时板书“儿童不识”)联系图片,小组内交流,猜猜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可能在问什么,问了些什么话?怎么问的?
幻灯出示引导学生说具体话——
正在树下玩耍的孩子们,远远看到——,( )问:“ ”?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老爷爷,您从哪儿来的?”说明孩子们把贺知章当作了——(客人)
这个“客”是客人吗?从哪里看出不是客?
原来这个看似“客”人的其实(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家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不是来而是——(回)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五十年了都没回来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不认识我,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再读这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品诗眼,入诗境。 1. 为什么是“笑问”,能改为“请”吗?生交流体会。(“笑”字可表现出儿童围上来询问的热闹场面,把儿童看到 “外乡人”时天真活泼的神态写得富有生活情趣。)
可在这天真烂漫中诗人的心情会是如何?(无奈,忧伤)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点名读,齐读)
明明是作者为儿童的不相识感到忧伤,可作者却用“笑问”这一富于戏剧性的场面以问无答作诗句结尾,让诗人产生无尽的感慨。想想诗人听到孩子的问话后会想什么说什么,小组内合作演一演。
诗人的老迈衰颓,被孩子们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再读体会。
2.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万丈,叶落归根。”诗人从小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回到故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唯有这“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读一读这首诗。让我们怀着淡淡的忧伤和对人世沧桑的无奈再读一读这首诗。(齐读,指名配乐读)
4
3.尝试背诵。
四、巧延伸,勤积累。
1.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觉。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唯:只有
想想:诗人离开家乡时间长吗,你从哪知道的?回到家乡后了解到家乡的人或事,猜想一下会有什么变化或改变?不变的是什么?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再读体会。
总结两首诗歌的写法:诗人的两首诗的感情自然,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
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再读体会。
2. 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积累《回乡偶书》(二)演一演:《回乡偶书》)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 离
乡音 无改 思乡 儿童 不识 老大 回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