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地震中的父与子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语文五年级上册17地震中的父与子-重庆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人教语文五年级上册17地震中的父与子-重庆市渝中区红岩小学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应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5.2.2学时重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5.2.3学时难点
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应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5.2.4新设计
5.2.5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总会跟你在一起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师:让我们追溯历史,回到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得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故事,去认识这一对《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在地震中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小结:内容比较清楚,概括比较简洁。概括写人记事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其中的主要人物,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设计意图:概括叙事性作品的主要内容是本阶段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回顾、总结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深入文本,感悟父子的“了不起”,学习表达。
课文是怎么评价这对父与子的呢?请同学们快速画出文中的句子。
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评价这对父子,哪个词最合适?(板书:了不起)
(设计意图:从整篇到一句话,再到一个词,学生概括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然后带着“作者是怎样把这对父子的了不起写出来的”这个问题再走进课文,学习的侧重点确定为课文的表达方式。)
(一)、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1、作者是怎么把父与子的“了不起”写出来的?再一起走进课文。请看学习要求。(大屏幕出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哪些文字深深感动了你,让你觉得这位父亲很了不起,用横线画下来,并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默读批画,教师巡视)
2交流
预设:
(1):第5自然段中的“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从这里能感受到这位父亲不顾好心人的劝阻,一心想着救孩子,很了不起。
师:文中还写了那些人的劝说?(生答)
师:咱们一起来看看废墟前劝说的情景。(大屏幕出示三组对话,把其中父亲的话变红色。)
师: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学生练读)
师:我们一起品一品父亲的语言,你能从中体会到父亲怎样的心情?(板书:语言)
(大屏幕出示父亲的话,学生有感情练读。)
师:同学们,许多人都觉得父亲精神失常了,你觉得呢?父亲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焦急、不想放弃、疯了)
师:我们抓住了父亲的语言,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谁想自己读一读,把你刚才的感受读出来?
(连续指名两位同学读,学生读得感情还不到位,教师随机范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学生再次练读后又指名读,读得声情并茂。)
师:我请3位同学和我一起合作读。(师读劝说的话,3位同学分别读父亲3次的问话。一生读得不到位,师就连续指名几个同学再读。)
(设计意图:抓住人物语言加以品味,要求学生把感受到的读出来,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具有了情感,在读中领悟了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这一表达方式。)
师:阿曼达的父亲啊,大家都认为没有希望了,都劝你离开,你为什么还在挖?(爱、觉得孩子还活着、说过一句话)
师:是啊,因为他和儿子之间有过爱的承诺啊!(大屏幕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指名学生读)
师:我从他读的“不论”“总”这两个词语中听出了父亲的坚定和执着,同学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过渡:我们从父亲反复的问话、坚定的语言里,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你还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2)、我从第12自然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
师:(板书:动作)请同学们练习读好这句话。(大屏幕出示这句话。生练读,指名读。)
(大屏幕出示两个句子对比:)
师:像第2个句子这样写不是更简单吗?课文这么写你能体会到什么?(时间之长、挖掘过程之艰难、辛苦、坚定不放弃)
师:这种情感,因为有了这样的表达就显得更深刻了。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能不能说一个类似的句子。(生思考片刻,请生说)
师:同学们,你们带着刚才的体验,再来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
(设计意图:适时、恰当地引入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领悟这种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同时,对课文人文主旨——父爱的领悟也就更深刻;在生活体验被调动起来后,又不失时机地训练运用这种表现力很强的特殊句式。)
(3)、36小时后,父亲变成这个样子。(大屏幕出示课文中写父亲外貌的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齐读)这是什么描写?(板书:外貌)
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透过父亲的外貌,你能想象在这36小时里都经历了些什么吗?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一块瓦砾一下子砸到父亲的头上、一根裸露的钢筋戳破的父亲的手、尖利的石块撕破了他的衣服他的胳膊流血了、没吃的没喝的还冒着余震的危险。)
师:是啊,不吃不喝,不休息,还随时面临危险,就这么挖啊挖啊。他心中只有只有——孩子
师:带着你的想象再读父亲的外貌。(音乐起,学生练读)
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父亲的外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想象父亲在挖掘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说出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很好地掌握了外貌描写这一语言表达方式。)
师:透过父亲的动作和外貌,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感受到了儿子的了不起。而让父亲坚持下去的还是那句话——
一切的力量都源于父亲对儿子的承诺,这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当儿子获得成功喜悦时,父亲说:(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当儿子面临困境感动沮丧,父亲说:(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当灾难来临所有父母绝望的时候,父亲暗自对自己说:(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设计意图:这几个环节学习从表达角度入手,让学生抓住语言、动作、外貌描写,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亲情的感染,在这样的过程中领悟学习运用课文中几种典型的描写方式。)
过渡:这句话只支撑着父亲一个人吗?(也支撑着儿子)
(二)、感悟儿子“了不起”
走进阿曼达的世界
在漂亮的教学楼里,孩子们仍像往常一样尽情的玩耍嬉戏。忽然地震降临,天摇地动,教学楼轰然倒塌。孩子们被埋在了废墟下,四周伸手不见五指,砖瓦灰尘簌簌的往下落。同学们害怕极了,他们惊叫着,哭泣着。年仅7岁的阿曼达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学生想象练笔,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寻找到恰当的读写结合点,通过想象写话,让学生去感受阿曼达的内心活动以及行为,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对他的“了不起”的感悟也自然水到渠成。
就在这时,瓦砾堆上传来一点动静,他竖起耳朵仔细听,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了,阿曼达试探的问:爸爸,是你吗?
生读12——23段。
师:阿曼达了不起吗?(勇敢、谦让、为他人着想、信赖)
师:此刻,父亲多么激动啊,他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大屏幕出示: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指名学生读。)
师:阿曼达只有7岁,在生与死面前,他把生的希望先让给别人,多么了不起!让我们带着对阿曼达的敬佩读一读这段话。(学生齐读)
师: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与它相似的句子课文中出现过几次?
这样的话,反复出现了3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承诺父亲的责任、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儿子在废墟下获得信心的源泉。)
(设计意图: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这两大板块的教学以学习表达为主要目的,读、批、议、写多种方法并用,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三)、迁移巩固,强化方法
1、正是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充满了爱,阿曼达才会这样信任自己的父亲,这样深深的爱着自己的父亲,并将这份爱传递了下去,在危难之中先想到自己的同学,最终这位了不起的父子创造了 (爱) 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带着这份惊喜。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2、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再带着学习后的感受读读课题。
3、回顾一下,从课文中学到了哪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外貌)
4、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本课学到的读、画、批等阅读方法,阅读朱自清的《背影》,看看它又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父爱的,到时我们再交流。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