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分数与除法
所属栏目:小学数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黑龙江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黑龙江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从而得到两个关系式:1÷2=1/2,
7÷3=7/3。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组关系式,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式。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除法的意义,具有了一定的操作画图能力和小组合
作能力,知道了除数不能为0。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数与除法》就显得比较轻松。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在以后的应用较少,因此要求不必过高,难度不要过大,只要学生会做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 3、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分数所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具准备 幻灯片课件;圆片若干
学具准备
每人四张大小相同的圆形卡片,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现在考考大家,看谁掌握的好?(课件播放练习)
2.出示8个蛋糕图片,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8÷4=2(个)(师板书)
学生进行汇报。
复习旧知的同时激发
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现在请每个同学用手上的圆折一折,分一分,然后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板书)
(2)学生议论,教师巡视。(巡视时找一组同位汇报) (3)教师用课件演示验证。
(4)请同学们拿着你们手上的圆,自己说一次分的过程。 (5)补充练习:生回答,师同时板书。
(6)引出课题。两个数相除,商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究竟
(1)学生动手操作,折叠卡片。
(2)学生自由说分的过程。
(1)在情境中自然唤 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为新知过渡做了较好的铺垫。 (2)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2 -
怎样准确地用分数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怎样列式呢?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43
个)?)
(3)他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5页,四人小
组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合作来分一分,剪一剪,并讨论这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4)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剪拼,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集体探究。
(6)课件演示分饼过程。
(7)请同学们完成书中的填空并指着例2的过程图说一说分这3个蛋糕的过程。
(8)补充练习。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验证自
己的想法。
(1)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与展示的空间与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较强的感染力,加深学生的感观刺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
(1)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请独立观察思考。
(2)学生同位交流讨论后汇报。
(3)小结: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师板书) (4)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谁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种关系。为什么b≠0?(师板书)
学生自主观察,小
组讨论后汇报。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 (2)、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给予表象的认识。
4.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看课本65和66页,画出重点知识,再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生质疑。 (3)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区别?
学生思考提出疑问。
三、扎实训练,活用新知。
1.求一般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2.求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未知角的度数。 3.求等边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
4.你能画出含有两个直角或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注意让学生把道理讲清楚,在考查灵活运用本节课
通过层次性的练习设计,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
- 3 -
5. 把一个三角形剪掉一个角,剩下的图形的内角和?
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题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本课小结
1.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结课:大家真的非常了不起,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经
历了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得出结论——应用。
学生思考汇报 (1)、通过总结,梳理本节的重点知识。(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重要的不是知道什么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营造出浓厚的数学氛围。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