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所属栏目:小学美术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辽宁省 - 大连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透视,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2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已经有所认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生活入手,通过大量的直观图片,来引导启发学生观察理解。教授时不要出现过多的名词,只要使学生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和消失线,并能灵活运用即可,循序渐进的深入。
3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难点: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师出示一组透视现象强烈的趣味图片,设疑,并与学生一起成立新闻观察团,查出图片真假。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生观察,设疑。
透视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理论性较强,为避免对概念性知识的枯燥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语言创设新闻情境,把学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起来,通过观察、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2【讲授】分析透视规律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而本课透视现象的理解,正源于人眼对生活中各种景象的呈现,所以要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课堂)、时间(课时)内打破地域界限,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提取或呈现大量的图形、图象、活动画面信息,起到创设情景、呈现事实、解释有所不同、设疑思辨、动作示范的作用。
本环节作为解决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整个环节结合信息技术的图片直观展现和关联式呈现,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
观察组图 分析透视规律
【课件出示】教师课件出示一组不同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1) 图片中相同物象由近及远又怎样的变化?
(2) 这样的场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教师小结:离我们近的物体比较高大、宽阔、疏松,离我们远的物体比较低矮、窄小、紧密。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从生活中提取各种有透视现象的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探究,感受不同图片中的远近物体的变化,提取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认识透视现象。
联系生活 了解概念
【课件出示】小游戏:请学生找出消失点、视平线。
(1) 消失点:随着视线的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点叫消失点。
(2) 视平线:通过消失点并与眼睛平行的这条水平线,叫视平线。
课件出示几组图片,启发学生对比观察,提示消失点和视平线的位置根据需要变动,不是固定的。
学生读出概念,理解并到大屏幕中找出消失点和视平线。通过观察感受景物逐渐向消失点聚拢,认识消失点。图片反复强化,学生能自主在不同图片中找到消失点和视平线。
观察思考 发现方法
在视平线和消失点的帮助下,我们来看看画面中还隐藏着什么秘密。
引导学生观察:
(1) 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
(2) 视平线一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
教师小结:辅助我们检测画面透视现象是否正确的好帮手,消失线。
对比观察,通过演示,了解视平线上下的景物的变化规律,最后都消失于消失线。学生思考、观察,讨论,认识消失线,并会运用它解决画面中将会遇到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活动3【练习】课堂练习 艺术实践
创情境,请学生运用透视知识帮老师来装修。
与老师一起找出消失点和视平线。
教师给出几个设计方案,与学生一起尝试运用透视知识解决问题。
人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由具体的事物进行形象思维,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易操作、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的特点,展示创设装修的“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自主强化对透视知识的掌握。
活动4【活动】欣赏评价 交流展示
通过大屏幕和实物投影,学生自评、互评,交流想法,提高学生欣赏评价能力,对透视现象有粗浅的认识,能够初步表现出透视效果,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