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二新文化运动》浙江省 - 宁波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3228566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二新文化运动》浙江省 - 宁波

视频标签:新文化运动

所属栏目: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二新文化运动》浙江省 - 宁波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二新文化运动》浙江省 - 宁波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840年以来,为了摆脱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欺侮,中国人曾做出了种种的努力。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武器,却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要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换来的却是各派军阀无休止的政争和混战。无情的现实使得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最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文化。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新型知识分子开始了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 
本节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前面救国运动失败后方式的创新,中国的仁人志士在救国路上依然坚持不懈地奋斗。但同时,新文化运动后期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相对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会比较感兴趣,另外经过一学期多历史学习,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程度提升。但他们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历史抽象思维能力,故对教材中的抽象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因果关联以及对事件的评价等方面很难全面把握、深刻理解及感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依托教材发展教材,使教育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智慧”,使学生获得促进人生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严峻形势。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的结果。 
(3)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但是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5)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这课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引领学生学会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6)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1)置于近代中国巨变的时代背景之下,凸显“器物-制度-文化”的思想演变趋势,并通过观看教师播放视频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形势更直观的理解。 
(2)多依据《新青年》文本内容解读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意蕴,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教学过程中展示原始图片和文字史料,针对史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由“传授知识”到“培养素养”的转变。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历史事件的发展,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还应该关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进而形成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正确认识。 
(4)部分教学环节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5)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五.教学准备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教师教学用书及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等 搜集有关视频纪录片、新文化运动时期典型代表人物、北京大学的资料及新文化运动中一些论著的原始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史料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提入导入中讲解】(视频播放导入) 
播放视频—复兴之路纪录片片段,以创设情境的方式把学生带入到辛亥革命后的黑暗时期,学生从视频中提取有效史料,归纳总结出黑暗的表现: 
1)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2)帝国主义继续侵略中国 3)思想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实质:复辟帝制 
教师总结:总之,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困境中。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更让学生身临其境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深刻感受到新文化运动进行的紧迫性,且把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导入结合在一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提取有效史料,培养学生课堂主体的意识及理解概况能力) 
 
                    
             
                    
                             
过渡:设问:而此时大部分国民处于何种状态,请大家看材料直观感受。把学生带入到黑暗中的愚昧教学环节。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吾国之维新也,·······,共和也,帝制也,······,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用心。”            ——陈独秀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材料,概括出此时国民的麻木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皇恩雨露深,帝德乾坤大” 学生概括出此时国民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材料三  他(小栓)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人血馒头),轻轻说: “吃下去罢,——病便好了。”——节选自鲁迅小说《药》 
学生概括指出国民愚昧性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三个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辛亥革命后国民愚昧、无知、麻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民性,为此时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新的救国方案埋下伏笔,为一条新的救国之路--改造国民的旧心理和使国民人格的觉悟。) 
过渡设问:是不是所有的国民都处于这种状态?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基本都会回答部分人觉醒着,紧接着就抛出另外一个设问:哪些人觉醒着? 
多媒体展示两个表格:第一表格1895年-1911年,1912-1918年平均办厂及投资对比,学生概况出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在壮大,要求民主政治。 
再展示第二个表格:民国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学生感受到此时留学风气盛行,新式学堂的建立,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其实是新文化运动的条件之一,通过直观数据表格,让学生更深刻体悟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留学风气的兴盛,对新文化运动创立的有利环境,感受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过渡设问:结合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面对危机、救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何种主张? 
多媒体展示材料:“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陈独秀 通过材料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可以得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用思想革命的方式救国---导入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把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用三块材料组合形式(复兴之路视频、大部分国民民性、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及留学风气盛行等)作为导入,一举两得,既渲染危机与希望的氛围,又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对教材进行了适当合理处理,让学生先直观感受新文化运动前的大环境,把历史事件直接置于历史环境之下,直入主题,省去以往很多花哨作为导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理处理教学环节、合理时间配置) 
【讲授新课】                         
面对危机,一场运动的开始、一份杂志的创办可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份杂志 
设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倡导者与领袖是谁?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答。 多媒体展示《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封面,对该封面进行剖析讲解,封面顶端的法语青年,及封面展现的青年自主平等讨论探讨的场景,封面人物美国著名钢铁大王卡内基(教师简单补充他的创业经历) 
情境设问:从以上对封面解读,你觉得《青年杂志》办刊宗旨是什么? 学生通过教师以上讲解应该可以得出:激励启发青年积极进取,改造其思想。 
(设计意图:展示《青年杂志》封面,提供原始史料,为讲述新文化运动开始注入了教学活力,把单薄的教科书读厚重,教学过程异彩纷呈,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得出《青年杂志》创刊目的,为后面讲述新文化运动两面大旗以及内容埋下伏笔) 
教师展示材料: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一卷一号中发表的《敬告青年》中对青年提出了六项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设问: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 ? 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设计意图:引用《青年杂志》里《敬告青年》一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方向,做到论从史出) 
展示陈独秀向社会公布的《青年杂志》改名的原因:材料:自第二卷起,欲盖加策励,勉副读者诸君属望,因更名为《新青年》--(通告)《新青年》第2卷第1号 
并且教师讲述新文化运动中心由上海转向北京,设问原因,引出北京大学。 
陈独秀被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聘任为文科总长。另外引用美国哲学家杜威对蔡元培的评价“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
 
                    
             
                    
                             
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胡适转述美国哲学家杜威的话 
问题情境:蔡元培为何享有如此高的赞誉? 
通过学生结合教材及材料展示(蔡元培任校长前的北大)“以前的北大„„有钱的学生,带听差、打麻将、吃花酒、捧名角,对读书毫无兴趣,教员中不少人不学无术,吃饭混日子,教课是陈陈相因,敷衍塞责。”——许德珩《回忆蔡元培先生》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及结合之前北大的对比,能够概括出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对北大进行改革,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原则,使得北京大学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地。 
设问: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其实质是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展示当时北大校徽,分析校徽设计寓意,学生更深刻体会蔡元培改造后的北大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领域北大承担开启明智的重任。 
   受蔡元培之邀,此时的北大人才汇集,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典型代表人物在北大任教者。 
设计意图:通过多类材料展示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地的多方面原因。尤其深入讲解北大的办学方针,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历史概念,进一步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思想解放的实质呼求。培养学生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一种博大的襟怀和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引导学生利用有效史料,突破时空的界限,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情。 
过渡:他们大力倡导什么思想? 
多媒体展示史料: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卷第1号   
学生通过提取史料有效信息,概括得出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民主和科学。教师引导学生,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两面大旗。(并解释为何把他们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德先生与赛先生 
另外通过上述材料,学生可以得出新文化运动的第一项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 
(设计意图:该教学环节概括成千万里追寻着你,一方面是展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民主和科学的坚守,另一方面即是隐含从远方引进,这样标题的设置更贴近学生实际,激起学生
 
                    
             
                    
                             
历史学习的兴趣与乐趣、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另外通过展示史料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史料解读能力的提升,有效的史料选取,通过一个史料既引伸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又引伸出新文化运动的第一项内容) 
设问:何为民主与科学。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1卷6号 
材料二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陈独秀《敬告青年》 
 (1915年《青年杂志》1卷1号) 
学生通过学习史料,分组讨论得出民主即民主政治和民主意识、民主精神 科学即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 
(设计意图:对于抽象历史概念的解析是历史教学的难点,如光靠教师常规讲述法,失去了历史学习能力提升的机会及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此环节同学材料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历史概念,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设问:新文化运动为何大量宣传民主、科学,以此为旗帜? 
引入材料: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位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 《新青年》第6卷1号 
学生根据材料可以概括出1)宣传民主和科学是为了医治黑暗、救国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其他民族,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   ---1915年9月《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卷一号 
学生根据材料可以概括出2)民主与科学是当今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因素 另外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提炼出3)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 过渡:在两面大旗指导下,新文化运动另一位核心人物李大钊针对尊孔复古逆流,复辟帝制,进行猛烈抨击 
展示材料: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李大钊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问学生新文化运动的第二项内容? 
 
                    
             
                    
                             
新文化内容:2)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对该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展示材料,培养学生读史能力 
材料一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青年杂志》第一卷第5号 
问题情境① 什么是旧道德,其核心是什么? 
旧道德:主要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伦理道德, 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自主概括) 
②“三纲”有哪些危害? 
1)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2)人无独立自主之人格3)完全违背了自由、平等、独立(这些结论,在教师引导阅读材料下,学生通过分组讨论都能得出) 
在深入引导学生,通过以上分析,结合以往知识,分析为什么大力批评旧道德? 旧道德是思想专制枷锁,维护专制等级,阻碍社会进步。 问题情境:通过阅读材料,回答新道德突出了什么? 
材料: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 
新道德突出了:自我意识,独立人格,独立意识,要求人权 
教师讲述:对旧道德旧礼教发出猛烈抨击的有鲁迅先生,多媒体展示其发表在《新青年》《狂人日记》,让直观感受鲁迅将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结合,对旧道德进行猛烈抨击。《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白话文的产生与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有关。 
(设计意图:对于新文化运动两面大旗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讲解是本课的重点,一些核心观点的讲述是教学的难点,我们不能以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填鸭式教学,我们要通过厚重的史料,让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史料、有效处理史料,最后自行得出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概念和内容, 
所以该环节通过设计大量的史料及图片,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另一方面让学生阅读史料,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 
新文化运动内容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学生通过阅读《新青年》第2卷第5号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第6号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文章,直观体悟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巧妙设计逻辑框架示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文学与旧文学的区别。 
通过以上详细学习,设问学生: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影响? 学生自主解答:影响: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有利武器 
(设计意图:历史事件内容的讲述不能停留在表面,通过此环节引用史料的设计,把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内涵全面深刻展示给学生,巧妙的层层设问,针对性提问有效性提问,让学生更体悟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引领作用) 
过渡:关于这场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是如何评价的?引入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三、我的未来不是梦—黑暗中的黎明(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引用材料: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 
情景设问:结合前面所讲,回答陈独秀为何说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这场思想革命的核心是人思想的觉醒,是中国人摆脱封建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的束缚,从跪在尊长脚下的臣民变为自由、平等、理性的现代公民的真正开始。 
从而教师一针点名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设计意图: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以往都是比较常规的评价,引出陈独秀在当时历史环节下,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该运动的评价,更新颖及科学性。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人的运动,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而且结合前面所有对新文化运动的讲解,是有很强支撑力的,这样设计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了对该运动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情动—体验—理解—内化”) 
从觉醒走向新生—通过展示对比材料,感悟新文化运动对社会的影响? 
展示材料一:“《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一些青年„„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五四运动回忆录》上册 
师生互动:新文化促进中国人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材料二:“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国”“只知道听天命,不知道尽人力”-----陈独秀 
 
                    
             
                    
                             
材料三:中国存亡,就在这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1919年五四运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节选) 
师生互动:唤起了民众对政治事务的关心 
从而在教师引导之下学生得出,从觉醒走向新生产生新青年、新国民 
(设计意图,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需建立在厚重的史料之下,作为支持评价的素材,此环节的教学设计,通过《新青年》对当时青年的影响,及新文化运动前国民知道家不知道国的麻木状态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热潮高涨,让学生深刻体悟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国人特别是青年分子的觉醒,唤起民众对政治事务的关心,更深刻感悟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人的运动) 
展示材料:各种主义都被看做是救国良药,蜂拥般地被输入中国„„先验主义、经验主义、实验主义、尼采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民主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尤其是各种社会主义,一律受欢迎。——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旧报纸:1919年4月,《每周评论》上刊登的《共产党宣言》(摘译)旧报纸:1917年11月10日《民国日报》以《突如其来之俄国大政变》为题对十月革命进行报道。 
师生互动:通过材料学生概括出从觉醒-新生:各种思潮涌现,促进思想的解放 教师补充讲解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是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了自杀殉夫,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官府为表彰其行,为其修建了一座“贞节牌坊”。 
材料二: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修身课)--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主 
通过两段材料的对比,师生互动,概括出:新文化运动动摇传统礼教的正统地位 提炼出新文化运动从觉醒走向新生产生新伦理 
多媒体展示:白话诗《老鸦》大清早起,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天寒风紧,无枝可栖。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 
教师让学生代表分析新诗歌从文学表达方式及内容中新的表现得出:采用白话文,通俗易懂,从内容的角度反映了积极向上,要求摆脱束缚的进取状态 
材料展示1): 截至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采用语体文—— 教育部 1920 年4月 
材料展示2)北大第一批七名女生与美国教育家杜威合影 
 
                    
             
                    
                             
师生互动,得出新文化运动产生新文学与新教育 
(设计意图:引用史料教学,围绕从觉醒走向新生这个主题,学生可以从全方面感受到新文化运动对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与活力,再次围绕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这个主题,进一步认识到新文化运动追求的民主和科学精神的价值所在,理解独立、开放、尊重他人的历史批判精神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对于新文化运动局限性评价引用材料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新青年》第5卷,第1号 
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教师在进一步讲解具体含义,帮助学生理解 
讨论探究:前期新文化运动到底“新”在何处? 
通过表格对比的形式,展示,在提示语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分组讨论。 【课堂小结】 
 新文化运动是在民族危机严重情况下,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先进人士探索出的一条新的救国之路。它以西方先进的思想为武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理性批判,它不仅是一场反传主义的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观的重建运动,正如陈独秀所说,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人的运动;它大力号召民主、科学,力图创新民族精神;它提倡新道德,力争建立新伦理和价值判断模式;它提倡新文学,追求改造反映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模式。新文化运动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旧文化扬弃和超越,它体现了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近代人文主义精神,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推动中华民族进步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精神对后人启示深远。  
 
【板书设计】 
一、黑夜中的愚昧与觉醒 
1.黑夜之黑(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2)帝国主义继续加紧侵略  3)尊孔复古、复辟帝制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1、《青年杂志》—《新青年》 2、北京大学 
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危机状态 
                    
             
                    
                             
3、先进知识分子 
三、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德先生与赛先生 拿什么来拯救你 
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无知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四、我的未来不是梦—黑暗中的黎明 从觉醒走向新生:1)新青年、新国民 
                2)新思想                 人的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3)新伦理                 4)新文学、新教育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始终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课一大特色就是引用大量科学史料, 
使教材呈现的抽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变得厚重、丰富、生活形象,非常适合高中学生对于该课的全面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获取了良好的效果。在依托教材发展教材方面,取了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多角度解读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增强了学生设身处地、移情入景的历史意识。教学过程中材料的展示是典型性、多样化、准确性的,设问都是非常有针对性与启发性的,学生能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并引起共鸣。整个教学过程愉悦、自然、精炼,放手让学生互助学习,在解读教材、史料中感悟了深奥抽象的知识点,我的身份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素养”的转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板书书写方面,没有完全按照原先设计的进行。第二、课堂讲述过程中,在某些环节加入了自己的口头禅。第三、对于复兴之路新文化运动背景解读可以再延伸与深入。第四、默写教学过渡环节不够自然。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新文化运动”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二新文化运动》浙江省 - 宁波”,所属分类为“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二新文化运动》浙江省 - 宁波”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322856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