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科举制度
所属栏目: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习与探究活动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浙江省 - 绍兴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习与探究之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本课主要通过学习与探究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在不同朝代产生的影响。作为一个学习探究课,这一课的教材着重把内容放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上。
这一课就其本身而言,在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上,尤其是对于理解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举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按照考试成绩来选人才的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势必离不开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在历史的演进中,科举制度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学习这一段历史,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引导学生探究科举制度这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如何做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同样在今天高考中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初中教材、高中的必修一以及一些影视作品中对科举制度的概况作了大量描述,学生对一些史实有了一定了解,但这些都仅仅是表象,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学生不再满足于感性的认识,他们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来了解科举制度在不同朝代产生的不同影响。高中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展示史料与视频,加上课外小组探究和课内探究,设疑激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的纵横联系设计,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唯物史观:在分析科举制度的利与弊的过程中,我们结合时代条件辩证地、历史地分析科举制度的利与弊,能够全面的认识科举制度动态转变的一个过程。
2. 历史解释:在探究科举制度利与弊的过程中对一些必要的历史概念要加以解释,比如科举制度、糊名、誊录制度等形成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3. 时空观念:结合科举制度不同时期的时代条件来分析不同时期科举制度的利与弊,引导学生全面的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把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虑。
4. 史料实证:通过一些史料的解读例如《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来培养学生的史学能力,形成论从史出,有理有据的意识。
5. 家国情怀:从科举制度的利与弊探讨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如何公平而有效率的选拔人才是每个时代的主题,今天的人才选拔制度同样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发展演变过程
2.教学难点: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分别呈现的利弊
五、教学方法
有材料分析法、小组探究法、图表分析法、问题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讲解法、讲述法等。
六、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确定与学法的选择,本课的教法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在几天前,北大清华为首的高校公布自主招生政策,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引起巨大反响的原因是这次自主招生标准非常严格,部分学校取消了文科的招录计划,又有部分学校报名名额减少、招生专业缩减、报名要求提高,堪称“史上最严”的招生政策。 [设问]:出台这样的政策,和每一位高中同学息息相关,我们同学对这样的政策有何看法? 学生:我觉得出台这样的政策也无可厚非,国家和高校通过自主招生,不就是想要选拔真正优秀的同学吗?
教师: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观点?
学生:我觉得这位同学说的固然有道理,但这种招生模式对很多同学不公平,比如文科的同学,甚至有些同学辛辛苦苦准备三年,却连参加自主招生的资格都没有,是一种不公平的体现。
两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这位同学主要强调的是人才选拔的效率问题,那位同学更侧重于人才选拔的公平问题。如何公平而有效率的选拔人才,是当今时代的难题,同样也是每个时代的难题,我们今天就要了解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引导学生尽可能的对新闻感同身受,通过神入的方法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
[讲授]:在学习科举制度前,我们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来回顾在科举制度形成前,选官制度的演变。
[ppt展示]:学生:中国的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先秦时期以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而后是汉代以品德才能来选拔官员的察举制,再后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讲授]:九品中正制是通过官员举荐选拔人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能保证公平和效率,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
[ppt展示]:科举制度:中国历代王朝开设考试科目,由士人自由报考,以成绩优劣来决定取舍的人才选拔制度。
[设问]:隋唐时期是科举制度从起源到确立的时期。科举考试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要了
解唐代科举制度考什么?
[ppt展示]: 唐代科举常科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秀才科考策略,不但要求文辞优美,还要根据策问中提出的军国大政问题发表见解;明经科指通晓儒家经典;进士科考时务策与诗赋注重文章辞采;明法科要熟悉法律文书;明书科要熟悉文字训诂和书法;明算科要精于计算和数学。
——王凯旋《中国科举制度史》 [讲授]:这是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同学们已经有所了解,在上这节课之前,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把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不同时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来收集不同时期科举制度的资料,帮助其他同学来了解不同时期科举制度的利弊,现在既然讲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就请隋唐时期的探究小组向我们展示你们的探究成果。 [隋唐探究成果展示]:
[学生讲解]:我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唐代选拔人才有汉魏时期举荐制的遗风,除科举考试外还有另外的途径叫“通榜”和“行卷”。唐时科举不糊名,“通榜”指考官依据考生的社会声望和才能品德制成一张名单,供主考官录取参考。为了上通榜,考生应试前须多方行卷,把自己的诗文佳作投给公卿贤达,以求得到赏识后向主考官推荐。
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我们排了一个小剧场来向大家展示唐代的通榜和行卷。 [小剧场展示]:王维行卷
[旁白]:科举考试在即,听闻同考的考生张九皋(gao)走了玉真公主的门路,内定为第一名,王维心中愤愤不平,这天,他拜访了岐王李范,想寻求岐王的帮助。 [岐王府]: 王维:岐王殿下
岐王:诘摩此次前来,所谓何事?
王维:吾有一事相请,望殿下相助。(作揖) 岐王:贤弟何须如此多礼,但说无妨,吾必倾力相助。
王维:今科举在即,传闻张兄已说服公主帮忙举荐,吾恐无法夺魁,可吾少时立志,不夺魁首,概不应试,望殿下能帮助吾引荐一二。
岐王:贤弟如此才华,埋没实在可惜,可吾势力不及公主,怕帮不上你什么忙,这样,吾有一计,可需贤弟配合。 王维:愿闻其详
岐王:那玉真公主,却也是个性情中人,最喜诗词歌赋,不如吾帮你引见公主,贤弟你有如此真才实学,相信公主定会愿意为你举荐,择日不如撞日,今日公主府设宴,吾携你一同前往,你换上华服,弹上一曲《玉轮袍》,公主问起时,吾在趁热打铁,尽力帮你引荐,此事定成!
王维:全凭岐王安排。
[公主府]:
[旁白]:此时公主府正酒酣身热,歌舞升平,正是一派热闹景象。岐王带着王维来到了宴会上,见到了公主。
公主:今日设宴,皇兄竟有幸前来,是有什么要紧事吗?
岐王:听闻你今日设宴,想起你我二人许久未见,找了个人给你这宴会助兴,可休要怪罪。 公主:皇兄安排,自是妥当,那就请他奏一曲吧。
[旁白]:此时,王维化妆成伶人上前一步,开始演奏,霎时,万籁俱寂,只余这席间的袅袅弦音。只闻那琵琶铮铮,似高山流水,别有一番淡然与雅致,一曲过后,满座喝彩,公主也为之动容。
公主:可真应了那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啊”此子何人?竟弹得一手好琵琶。 岐王:他的才华不仅限于此,在绘画,音乐,佛学,尤其是诗赋方面可以说是造诣颇深,几乎可以说是全才。 公主:此话当真?
王维:这是闲暇时兴起写的诗,望公主一鉴。 公主:快请(王维抽出手中的卷轴,递给公主)
公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思考后看向王维)好诗!你可有其他诗作?
王维:愿吟一首: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公主:何不参加科举?如此文采,中举犹如囊中之物。 岐王:本有此意,但他立志夺魁,听闻公主要举荐张九皋?
公主:是有此事,但此人并不熟知,有人相托,便应下了。(转向王维)你想应试?吾可以一助。
王维:在此先谢过公主了。
公主:像你这样的人才,理应得到举荐,今日这事,我就先应下了。
[旁白]:宴席之后,公主写信给主考官,大力举荐王维,在那年的科举考试中,王维一举夺魁,从此声名鹊起。
[设问]:这个小组的同学演绎的十分形象生动,通过这个小剧场的演绎结合之前的材料,分析这个阶段的科举制存在哪些利弊?
学生:科举制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之前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历史的进步。唐代科举考试不糊名加上行卷的方式,选拔出大量素质全面的人才。同时,科举制是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但王维却能通过行卷获得引荐的机会,进而在考试中考中状元,这是一种不公平的体现。
[讲授]:隋唐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一方面是历史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因为制度的不完善也带来一些不公平,同时也因为这一种方式涌现了大量的人才。
[设问]:唐代科举制不完善具体体现在哪里?怎么样加以克服? 学生:唐代科举考试不糊名,可以改成糊名就能更保证公平。 [ppt展示]:糊名、誊录
[讲授]:产生糊名制度以后,依然有考官通过考生的字迹加以辨别,从而又衍生出了一种誊录制度。欧阳修评价宋代的科举制度至公如权衡,形容宋代将科举制度加以改革完善、以求公平。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是宋代科举制度的延续,甚至在制度上更为严格。 [视频]:纪律片《科举》片段
[设问]:在视频中了解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在程序上十分严谨,与此同时,考试科目发生了哪些变化?
[ppt展示]: 宋代以后进士科成唯一科目,文章命题内容来源于儒家四书五经,南宋时期朱熹完成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教材,直到明清时期依然如此……明代成化年间 ,科举文体称为“八股”,在体例和行文程式上基本定型,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年间才废除。
——王凯旋《中国科举制度史》 学生:宋代以后考试科目仅剩进士科,内容来源于四书五经,明代开始有固定文体——八股文,格式严格,文章越来越空虚。
[设问]:对明清时期的考试程序和内容有所了解后明清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哪些资料能帮我们清楚明清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明清探究成果展示]: [故事展示]:范进中举
[学生讲解]:范进原先是一个穷书生,遭到了街坊四邻以及自己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嘲讽。为了考取功名不惜让自己的妻子母亲饿着肚子,终于,在范进的努力下考到了举人,让大家刮目相看,但是因为不相信这个令人兴奋得消息。范进竟然神经错乱疯了起来,最终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恢复正常。后来大家包括自己的老丈人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讥笑嘲讽到奉承恭维。说明了当时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 [词展示]:蒲松龄
[学生讲解]:蒲松龄一生不得志,他这个不得志恰好从少年得志开始。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科举考试考八股文,蒲松龄的文章不符合八股文的要求,但考官非常欣赏,评为山东秀才第一名,开始踏上考举人的道路。
蒲松龄三试第一后,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其中又一次是在他48岁那年又参加考试。他觉得自己文章很好,拿到考题很快就写下来了。但是写完后,回头一看,坏了,越幅了。“越幅”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
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痴坐经时
总是梦,念当局、从来不讳输。所堪恨者,莺花渐去,灯火仍辜。
——蒲松龄《大圣乐·闱中越幅被黜》 [设问]:这两则故事给我们再现了明清时期读书人的科举之路,结合前面的考试程序与内容,分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学生:通过视频中对科举制程序的介绍以及材料中考试内容的讲述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制度 严密,这样的制度使考生参加考试更能保障公平。但是,从考试的内容上看,隋唐时期注重考生的全面发展,开设考试科目与考试内容很多,但明清时期以四书五经和八股取士为主,僵化了考生的思想。而且范进循规蹈矩,蒲松龄才华横溢,培养很多缺乏进取与创造精神的人,埋没了大量人才。
[讲授]:这位同学帮助我们分析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利弊,但是关于从隋唐到明清时期从不公平到客观公平不仅仅体现在考试程序上,还体现在考试内容上。首先来看一组数据。
[设问]:这组数据最直观能够看出什么? 学生:从隋唐到明清寒门入仕比例不断上升。
[讲授]:寒门入仕比例的上升背后是是一种不公平的体现,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考试内容有关,隋唐考策略、考时务、考儒学经典、考诗赋,背后是庞大的知识体系,寒门子弟难以实现,但明清八股取士及只考查四书五经,内容少,为寒门子弟提供更多入仕机会,更多保障公平。 [讲授]:科举制度从隋唐到明清从不完善走向完善。制度发生变化的同时呈现出来不同时代也是各有利弊的。明清时期克服了隋唐时期的弊端,带来了很多积极的方面,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弊端。制度的利弊是衣个流动的过程。
[探究]:隋唐与明清,你觉得哪个时期的制度更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讲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观点,也都有自己的理由。制度本身不可能完美,只能看它是
否符合时代、国情的需要。
在今天,高考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高校可以通过传统高考选拔人才,也有很多高校通过自主招生选拔人才。
[设问]:在今天的高考中,如何做到既公平又有效率的选拔人才?
[总结]:今天的高考制度也不可能完美,我们只能尽力做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找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追求公平与效率,我们永远在路上!
七、板书设计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隋唐 明清 利 考试选拔、素质全面 制度严谨、客观公平 弊 制度不完善、不利寒门 思想僵化、埋没人才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