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大象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福建省 - 福州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3228566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大象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福建省 - 福州

视频标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所属栏目: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大象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福建省 - 福州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大象2003课标版·历史必修Ⅱ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九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⑵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⑶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⑷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⑸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⑹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在上一节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基础上,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0年间的改革开放的成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开创意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等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在专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转折点。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目: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本目主要讲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方针的变化。第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第二,全会做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且提出了具体转变的方法与原则。简单的阐述了这次会议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所具有的意义。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安徽小岗村农民揭开农村改革的序幕。简单的分析了为什么改革会从农村首先开始,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的过程,明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生产责任制,以及现代化的责任制对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 
其次是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围绕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及在国有企业改革中采取的措施。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它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主要采取了三步重要决策,以及取得相应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实施,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带动和影响了广大内地的经济建设。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重点: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及其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 2 - 
难点: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工作重点转移的重大战略决策及其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它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理解它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认识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所具有的伟大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收集和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引导学生学习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历史调查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通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教学流程】 
【课前自学】 
教师制作微课,利用UMU学习平台发布给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同时发放学习任务单。学生利用网络,使用手机、平板或PC,在课前观看微课视频,结合学习任务单进行自学,完成预习任务。同时,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微课:《“大逃港”与改革开放》 
偷渡,为什么?? 
同学们,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深港西部大桥。这座由深港两地合作兴建、于2007年投入使用的白色大桥,是连接深圳与香港的重要通道,在大多数时间里,桥上车流滚滚,一片繁忙景象。但在碧水白桥背后,却有着一段几乎被人遗忘的惨痛历史。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深港西部大桥所在的深圳湾,便是当年逃港者的一条主要路线。 
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háo)。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在目前可以查阅到的文件里,从1955年开始出现逃港现象起,深圳历史上总共出现过4次大规模的逃港潮,分别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共计56万人(次);参与者来自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全国12个省、62个市(县)。 
逃港者多为农民,也包括部分城市居民、学生、知识青年、工人,甚至军人。从政治成分看,普通群众居多,也有共青团员、共产党员,甚至中共干部。有一份来自深圳市的数据表明,至1978年,全市干部中参与逃港者共有557人,逃出183人;市直机关有4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外逃。 
逃港的方式,可分走路、泅渡、坐船3种。泅渡通常是首选。偷渡者往往会选择从蛇口、红树林一带出发,游过深圳湾,顺利的话,大约一个多小时就能游到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 
广东人把这种水路偷渡称为“督卒”,借用象棋术语,取其“有去无回”之义。在许多当地人的记忆中,一到夏天,水库和河里便人满为患。不少孩童从小就被家人灌输,“好好练游泳,日后去香港”。 
有些偷渡者下水后,还一边游一边背诵毛主席语录给自己打气:“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泅渡毕竟是年轻人所为。中老年人和儿童妇女通常选择陆上偷渡,从深圳梧桐山、沙头角一代,翻越边防铁丝网。 
1962年,广东出现严重饥荒,大量居民逃往香港。在宝安县由东至西百余里长的公路上,外流群众成群结队,扶老携幼,如“大军南下,来势汹汹”。 
这些偷渡者成群结队,每人持一根4尺多长的木棒。带头的偷渡者公开说:“谁阻挠我们,我们就用木棍和他们搏斗,冲过去,就算开枪也不后退!” 
由于大量外逃,深圳许多村庄都“十室九空”,有个村子逃得只剩下一个瘸子。为了收容抓到的偷渡
 
                    
             
                    
                             
- 3 - 
者,当地政府新建了百余个收容所,但常常人满为患。 
在那个年代,偷渡是公开的秘密。哪家有人偷渡成功,家人不仅不避嫌,反而会在外人面前炫耀,更有好事之徒会大摆筵席,大放鞭炮,以示庆祝。 
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逃港浪潮,当地政府还曾想过这样一个办法。在逃往香港的梧桐山上,有一个叫做西坑的村子,宝安县决心在这里“展开一场殊死的争夺”,把西坑村建设成“反偷渡的红旗村”。村里掀起了一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村前村后的墙壁上,刷满了大标语:“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田头的井水边,也插上了“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牌。一到天黑,就组织村民唱歌,曲目多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等。一时间,西坑村成了宝安全县乃至广东全省鼎鼎有名的“红旗”。每天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在村外的荒山上踩出了一条小路。 
但没多久,这个精心构筑的“社会主义教育堡垒”也倒掉了。1973年,西坑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包括当年反外逃的积极分子、民兵干部都逃到了香港,有个组留下的最大的“男人”,是一个8岁的男孩。 
一个逃到香港的农妇甚至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死后,连骨灰都不要吹回这边来!” “改革开放”四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 
——一位宝安农民的话 
1977年11月,复出后的邓小平将视察的第一站定在广东。因为深圳边防部队对愈演愈烈的逃港事件几乎无力防守,广东省主要领导把这作为恶性政治事件捅到了邓小平的面前。 
然而令汇报者愕然的是,邓小平似乎对这个“惊天动地”的问题无动于衷。沉默了好一会儿,邓小平才背过身,十分肯定地说了两句话: 
“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 “此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 
深圳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香港)新界也有个罗芳村。不过,深圳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4元,而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000元;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入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港币,两者差距悬殊到100倍。当地流传的民谣唱道:“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对面8分钱”(指寄信到香港叫亲属汇款回来)。 
——摘编自【冰点特稿】:人民会用脚投票,《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8日;《深圳回首:1979
年百万人四次大逃港事件》,新浪读书 
 
【讲授新课】 投影: 
1976.10,粉碎“四人帮”,十年“文革”结束 
1977.7,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977年11月,复出后的邓小平将视察的第一站定在广东。因为深圳边防部队对愈演愈烈的逃港事件几乎无力防守,广东省主要领导把这作为恶性政治事件捅到了邓小平的面前。 
然而令汇报者愕然的是,邓小平似乎对这个“惊天动地”的问题无动于衷。沉默了好一会儿,邓小平才背过身,十分肯定地说了两句话: 
“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 “此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 
——摘编自【冰点特稿】:人民会用脚投票,《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8日;《深圳回首:1979
年百万人四次大逃港事件》,新浪读书 
为什么汇报者会觉得“愕然”? 答:…… 
遇到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推卸责任、找借口,做“甩锅侠”,然而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却没有这么做,反而承认“我们的政策有问题”,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只有勇于面对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当时我们的政策有什么问题呢? 
 
【活动探究一】 
材料一 我(万里,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怎么能不犯愁啊? 
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个房子样,门窗都是泥土坯(做)的,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我真没料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我不能不问自己,这是什么原因?这能算是社会主义吗? 
 
                    
             
                    
                             
- 4 - 
——《起点:亲历中国改革开放》 
请思考:什么原因造成了当时农村的穷? 
答: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的穷。 
材料二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个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 
瑞士伯尔尼公司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瓦,职工只有12人,而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 
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个工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万名工人,相差14.5倍。 
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手忙脚乱。 
——《往事钩沉》 
请思考:当时的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答:生产效率低、管理落后……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  
什么是计划经济体制? 投影:一组福建省粮票 
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说明了什么? 
面对穷、落后的现状,中国人开始探索出路,穷则思变,那么要怎么变呢? 投影: 
1976.10,粉碎“四人帮”,十年“文革”结束 
1977.7,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978.5,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978.12,安徽凤阳小岗村秘密进行包产到户 1978.12.18-2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投影: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 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 
从这份合同中,大家感受到什么? 答:…… 
为什么一份简单的包干合同,却要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  
【活动探究二】 
材料三 这些人在国内也主张三自一包。三自是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一包是包产到户。目的是要解散社会主义的农村集体经济,要搞垮社会主义制度。 
——毛泽东 
材料四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 
——毛泽东去世后,时任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指示 
请思考:小岗村需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原因是什么? 答:……  
投影: 
农村人民公社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现在一般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五届人大一次会议(1978年2月26日至3月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从这则材料中,你发现了什么? 答:…… 
可见,小岗村的做法,在当时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既不符合宪法的规定,宪法上有人民公社;又不符合党的决议,中央文件明确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 
 
                    
             
                    
                             
- 5 - 
那么,小岗村民又是怎么做的呢? 投影: 
全队517亩耕地,按人包到户,10头耕牛评好价,两户一头;国家农副产品交售任务,还贷任务,公共积累和各类人员的补助,按人包干到户;完成包干任务后,剩多剩少全归自己。大家兴奋地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其余剩多剩少都是自己的。” 
——江鲲池《潮头从这里卷起——我国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诞生记》,《党史纵览》2008年第
11期 
小岗村需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它的最终命运如何呢? 投影: 
当安徽省有些地方暗地搞包产到组的事情汇报到省委后,万里同志立即批示“我看可以试验”。……不少人因为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挨过批判,不敢表态。万里说: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过去批判过的东西,未必是错误的,必须在实践中加以试验。 
1979年虽然安徽遇到旱灾,但农民积极性高,粮食还是增产了。安徽干部说:几千万人有了饭吃,还卖余粮给国家,于国于民都是大实惠。 
后来,包产到户在全国引起争论,万里是第一个站出来为包产到户正名的。不久,四川、内蒙古、河南、贵州都普遍推行包产到户。因此,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说:“包产到户,万里第一。”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同志同万里谈话时,充分肯定了安徽的做法。 
——摘编自田纪云《万里:改革开放的大功臣》,2006年第5期《炎黄春秋》 
投影: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30多年前……那时候起早贪黑,恨不得把每个劳动力当天干什么都给定下来,结果呢?到头来就是吃不饱肚子。后来搞承包制,放开搞活,农民自己决定干什么、怎么种,几年时间温饱问题就解决了。 
——2014年3月1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李克强总理记者会 
投影: 
1976.10,粉碎“四人帮”,十年“文革”结束 
1977.7,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978.5,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978.12,安徽凤阳小岗村秘密进行包产到户 1978.12.18-2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2,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允诺包产到户“长期不变” 1983,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全面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和198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说明了什么? 答:…… 
农村改革带来什么结果? 投影: 
农村改革推动了市场化趋势。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农户分散决策和和自主进入市场提供了制度条件,并由此引发了三个经济现象:一是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其经营方向明显地倾向于非农产业。二是城乡市场的开拓。三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萧冬连《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从历史视角看农村改革的全局意义》,《中共党史研究》
2008年第6期 
答:推动了市场化趋势。 
刚才我们说过,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做法,不符合当时宪法的规定,宪法上有人民公社。那么,随着包产到户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又会在政治上导致什么变化?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3,寻找答案。 
答: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活动探究三】 
材料五 1983年2月《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有点“耸人听闻”的消息,标题叫《在国家经委和江西省委支持下卢火根冲破阻力承包办厂》: 
卢火根原是国营丰城硫酸磷肥厂的一个中层干部,小厂500多名职工,因为长期“吃大锅饭”,人浮
 
                    
             
                    
                             
- 6 - 
于事,连年亏损。卢火根家住农村,他看到原先出工懒洋洋的农民,在联产承包后精气神全被激活了,庄稼越种越好。承包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凡事爱琢磨的卢火根在家里做起了试验:在家做菜时,头一天,买了两斤鱼,被4个小孩子一餐便消灭了。第二天,只买了一斤鱼,做好后平均分给孩子们,并对他们讲,今天只有这一个菜,这一次果然与平常的“大锅饭”很不相同,每个孩子不仅都吃饱了,而且还都剩了鱼,留着晚上吃。最小的孩子只有3岁,都知道鱼“包干”后就要自己精打细算了。 
卢火根从1982年开始先后9次写信给《人民日报》等重要报纸,询问国营企业能不能像承包土地一样搞承包,都被一一否定。最后他又把信写给原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袁打电话给省委第一书记白栋材,两人一致表示支持。卢火根承包后将“责”和“利”统一起来,把全厂干部职工进行分流重组。许多人的铁饭碗被端掉了,有人上门吵闹,有人出言威胁,有人散布他迫害工人的政治谣言。但是,承包一年后,企业实现了大幅度的营利,各种谣言不攻自破。 
请思考:⒈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全面展开,1983年初卢火根就开始搞承包,他承包经营的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呢? 
答:从故事来看,卢火根的经营思想显然受到农村改革的启发。从改革方式来看,实际上就是农村改革将土地所有权和生产经营权分开做法的继续。 
⒉得到了国家权威部门和江西省委支持,卢火根才成功地承包工厂,反映了什么问题呢? 答:改革的阻力大。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支持卢火根的行动,加上传统观念的阻碍。 
⒊长期亏损的企业到卢火根手中一年就营利了,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由此反映了什么? 答:将“责”和“利”统一起来,即扩大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福建55位厂长看到体制上的缺陷,要求松绑。当时的中央从农村改革的突破性成功中取得了改革的经验,增强了改革胜利的信心,中央又是如何呼应这些厂长、经理们的心声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本P.53倒数第二段内容。 
企业的心声因得到中央的认可而被松绑,那么松绑后的企业获得了哪些权力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课本P.53倒数第一段内容。 
投影: 
1984公司元年 
5月,“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成立,这便是万科的前身,王石当上了经理。 
10月,中德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合营合同签字仪式,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宣布奠基。 11月1日,联想集团前身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办公室设在一间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全公司有11个人,20万启动资金。 
11月18日,飞乐音响公司发行中国第一批股票。 
12月,在山东青岛,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由此建立了后来的海尔集团。 
——摘编自《激荡三十年》 
投影:偷渡,为什么?? 
深圳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香港)新界也有个罗芳村。不过,深圳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4元,而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000元;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入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港币,两者差距悬殊到100倍。 
——《深圳回首:1979年百万人四次大逃港事件》,新浪读书 
沉重的现状,使得一部分人萌生了变革的念头。 投影:想法,在萌芽!! 
习仲勋:“解放快三十年了,那边(香港)很繁荣,我们这边却破破烂烂。”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划出一块地方,设置海外出口加工,吸引外商投资办企业,减税收,简化手续,打破计划经济的条条框框,下放权力,彻底开放,把市场经济引进来……” 
然而,这种想法在当时能实现吗? 投影: 1972年,中国政府曾明确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中国也不向外国输出资本。 1974年外贸部的一篇文章也明确表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不会引进外国资本或共同开发本国或其它国家的资源,根本不会同外国搞联合经营,根本不会低三下四地乞求外国的贷款。” 
投影: 
1976.10,粉碎“四人帮”,十年“文革”结束 
1977.7,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 7 - 
1978.5,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978.10-11,邓小平出访日本、新加坡 1978.12,安徽凤阳小岗村秘密进行包产到户 1978.12.18-2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邓小平于1978年10月22日抵达东京,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快,真快!就像后边有鞭子赶着似的!这就是现在我们需要的速度。” “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这次访日,我明白什么叫现代化了。” 1978年11月,邓小平出访新加坡。 
新加坡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利用发达国家传统工业转移到海外的机会,不断从国外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使经济迅速腾飞起来,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发达的“四小龙”之一。邓小平十分赞赏新加坡引进外资的成功经验,他了解到外商在新加坡设厂使新加坡得到三大好处:一是外资企业利润的35%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二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三是带动了相关的服务行业,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邓小平决心把新加坡的这个“经”取走。 
投影:血路,杀出来!! 
1979年1月,一份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利用外资的一个很好的时机,于是他当即在这份来信摘报上批示:“这件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 
投影: 
1976.10,粉碎“四人帮”,十年“文革”结束 
1977.7,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978.5,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978.10-11,邓小平出访日本、新加坡 1978.12,安徽凤阳小岗村秘密进行包产到户 1978.12.18-2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7,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特区 
投影:血路,杀出来!! 
故事一:“四分钱奖励”该不该 
在修建蛇口的一个码头时,为了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规定超过工作定额者每超一车奖4分钱。工人生产情绪高涨,为国家多创产值130万元,而工人每人每月平均得到的超额奖金24.3元,占他们多创产值的2%弱。 
但是,这个行之有效的奖励制度,很快被上级有关部门勒令停止,理由是为了纠正滥发奖金的偏向。于是,原来一天能拉131车的工人只能拉20—30车了。 
中南海:可以 
这之后中国大陆逐渐实行了工资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办法。 ⒈司机们为什么这么做?说明了什么? 
⒉“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在今天看来是大家公认的社会分配原则,但“四分钱奖金”实行后遭遇的诸多非议、一度停止,甚至惊动中央,说明了什么? 
⒊奖金制度重新实行后,在工人热火朝天的干劲下,码头工程提前33天完工,在当时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这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投影:血路,杀出来!! 
故事二:聘请外籍人士当企业经理是不是卖国 
1982年初,深圳蛇口工业区拟聘请外籍人士当企业经理,遭到一些人的责难。邓小平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拍板道:可以聘请外国人当经理,这不是卖国。 
故事三:1982年初的“租界风波” 
“深圳实际就是租界”的说法,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回应:“现在搞个特区,主权都在我们手里。……这和旧社会的租界根本不是一回事。” 
(1984年)前的一年多里,对深圳的各种非议指责正沸沸扬扬,北方一家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历史租界的由来》的长文,影射深圳特区是新的“租界”,其后又有文章提醒,要警惕中国出现新买办和李鸿章式的人物。很多来深圳参观的老干部视特区为异端,惊呼“深圳除了五星红旗还在,社会主义已经看不见了”,“特区姓‘资’不姓‘社’了”。 
——《激荡三十年》 
面对非议指责,特区最需要什么? 
 
                    
             
                    
                             
- 8 - 
投影: 
1976.10,粉碎“四人帮”,十年“文革”结束 
1977.7,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978.5,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978.10-11,邓小平出访日本、新加坡 1978.12,安徽凤阳小岗村秘密进行包产到户 1978.12.18-2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7,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特区 1982,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允诺包产到户“长期不变” 1983,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全面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等特区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在厦门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土地作为经济特区。 1984年2月,邓小平到厦门视察。 
1984年5月,中央决定把特区从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包括鼓浪屿,约131平方公里)。 特区“特”在哪里?为什么说建立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投影: 
 
正是由于深圳特区能够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敢于触犯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的“禁区”,敢于闯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区”,敢于闯矛盾错综复杂令人望而却步的“难区”,率先进行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结果闯出了经济特区发展的新路子、新局面,成为全国改革的综合试验区。 
投影: 
1976.10,粉碎“四人帮”,十年“文革”结束 
1977.7,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978.5,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978.10-11,邓小平出访日本、新加坡 1978.12,安徽凤阳小岗村秘密进行包产到户 
 
                    
             
                    
                             
- 9 - 
1978.12.18-2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7,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特区 1982,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允诺包产到户“长期不变” 1983,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全面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等特区 1984.5,党中央、国务院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4.10,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海南省设立经济特区 1990,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请同学们注意1984年10月,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的内容请看课本P.53倒数第二段。在建立特区、开放沿海开放城市之后,中央作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说明了什么? 
答:对外开放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投影:浦东,新飞跃!!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 
“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 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 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 
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 
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 
1978年,面对穷和落后的现状,不论是基层群众还是中央高层,都萌发了变革的想法并付诸实践。基层干群的自发行为,自下而上进行推动;后来中央不断认可,自上而下辐射全国。这就是民意党心同频共振的力量!从下至上和从上到下的改革,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今年,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迈向未来。借用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博鳌论坛上的“金句”与大家共勉—— 
改革开放改变中国,影响世界。 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一定成功! 
排斥变革,拒绝创新,会被历史淘汰。 
虽已走过万水千山,我们仍要不断跋山涉水。 
最后,我们今天这节课,从“大逃港”的故事开始,就用“大逃港”的结局作为结束吧—— 
1980年8月26日,在逃港的桥头堡深圳,率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负责广东特区筹办、曾兼任深圳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南生回忆道:“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逃港的人群突然消失了!确确实实,那成千上万藏在梧桐山的大石后、树林中准备外逃的人群,完全消失了!” 
1997年香港回归后,偷渡基本绝迹。近年来,大量的香港人拥入内地反而成为一种潮流。  
【板书】 人民公社体制 
                   市场 农村:穷           联产承包 
 (吃不饱)     变   (吃饱饭) 改社建乡                  推动    推动 
 国企:落后    转折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效率、管理……)     (增强企业活力)      
 计划经济体制 
 
【课后】利用UMU学习平台发布在线检测,学生完成在线检测,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本节课,利用福州十八中市级教学开放周的时间,借用十八中高一(7)班的学生上课,与十八中陈仲老师同课异构。 
 
                    
             
                    
                             
- 10 - 
本课的内容是改革开放,属于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所以有必要打破常规,上出新意。主要采取以下手段: 
一、用故事情境的方式讲授相关内容。本节课用了“大逃港”的故事说明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用小岗村“生死契约”反映改革的艰巨性,用卢火根冲破阻力承包办厂的故事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用“四分钱奖励”该不该等事例反映对外开放也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这样处理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避免枯燥无味地“炒冷饭”。 
二、本节课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课前,利用UMU平台发布微课视频。学生结合学习任务单,通过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先学”,并提出自己学习的困惑,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利用UMU平台发布在线检测,学生完成在线检测,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打破教材结构。以往讲改革开放,都是分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部分,教科书也是这样处理:按照课标要求,分别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浦东及形成对外开放格局。这样实际上打乱了时序性,也破坏了事情自身发展的逻辑。因此在教学处理上大胆打破教材结构,将本课内容按照时间重新排列,使学生体会到:创办经济特区冲击并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的分配制度,开发开放浦东进一步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了解改革开放的进程,才能理解邓小平的伟大之处。 
当然,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情的了解程度不足、与学生的契合度不够等,导致未能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的相关功能,未能完全按照“基于智慧教室的336教学模式”的环节展开教学,也留下遗憾之处。另外,某些历史概念,如计划经济的解释等也存在不足。  
【教学点评】 
  2018年4月12日福州屏东中学陈锋老师在十八中执教的《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在课外结合学习任务单,利用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进行课前学习。教学中采用故事情境教学法,以问题为载体,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节课的设计新颖,以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为教学设计的基础,使得本节课具有先进性和科研的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知识的构建过程。建议教学中更注重问题设置的层次感和有效性,以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福州屏东中学周灵、福州二中郑辉、福州高级中学黄峥等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53页“学习思考” 
答:主要原因在于农业集体化以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活水平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基本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一些地区的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开始自发的改革尝试。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课本第53页“学习思考” 
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实行这一政策的地区基本都取得了农业大丰收。到1983年,全国农村实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已达93%。以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成为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强了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并有力地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课本第55页“自我测评”1 
答: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政治上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等方面。 
课本第55页“自我测评”2 
答: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它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联产承包责任制冲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社合一”体制下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它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方面的一次重大变革。 
课本第55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工人农民,在遵纪守法、辛勤劳动的条件下先富裕起来,通过他们起带头和示范的作用,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引导当地工人、农民走富裕的路子,这种政策解
 
                    
             
                    
                             
- 11 - 
放了人们的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末对推动改革开放起到发聋振聩的作用。这一政策在实施中主要体现在鼓励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推动了一些地区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地区大胆改革,吸引外资,成为最先发展富裕起来的地区,从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先头兵。因此,这是“大政策”。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大象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福建省 - 福州”,所属分类为“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大象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福建省 - 福州”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322856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