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诗经,蒹葭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 蒹葭-安徽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 蒹葭-安徽省优课
《蒹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蒹葭》是国家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以“写景记游,状物抒情”为主题,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丰富内涵。《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优美含蓄的抒情诗。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历久弥新,今天读来仍不觉陌生。在教学中,要拉近古代经典和学生的距离,让遥远的《诗经》唱出不遥远的歌声。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青春期,对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比较感兴趣。但《诗经》的节奏和学生熟悉的五言、七言诗不同,他们容易只关注内容,而忽略其优美的艺术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提供朗读的机会,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品味美感。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朗读的指导,教学目标的达成分三个步骤:想象一片景,寻找一个人,感受一段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熟读成诵加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运用多种朗读手段品味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理解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难点: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法、诵读品读法、探究研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踏上溯源之旅 1.导课:
大屏幕展示出自《诗经》的成语,学生齐读。
《诗经》是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几千年前的成语还活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由此可见《诗经》旺盛的生命力。今天我们通过一首《蒹葭》去聆听远古先民的心声。 2.导学:
(1)简介诗歌自学方法:
读诗和读古文不一样,不一定要落实每一句的翻译,但要知道关键字的意思,因此在自学时要善于借助课后注释。
(2)学生自读课文及课后注释,自行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字音
溯洄sù huí 晞xī 湄méi 跻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 ②字意
抽查表示位置的四个字意思:
湄:岸边 坻:水中高地 涘:水边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③在黑板画出一条河,点名同学根据四个字的意思在河中标出相应的位置。 二、欣赏一片景
1. 点名三位同学合作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 同学听读,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 提问:你看到怎样一片景,在哪些句中体现? 预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4. 指导朗读,体会语气:
蒹葭苍苍和蒹葭苍茫对比,体会叠词的韵味。 5. 分析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总结】“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形成音乐上的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美。 三、寻找一个人
1. 在这片茂密的芦苇丛中,还隐约站着一个人,她在哪? 预设: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 点名同学在黑板上标出伊人和主人公的位置。 3. 指导朗读,找出关键词:
在句中加入感叹词:所谓伊人, 啊!在水一方。
溯游从之, 唉!宛在水中央。
去掉感叹词,保留情感在“在”“宛”中。
4. 请女生扮演伊人,读奇数行;男生扮演追求者,读偶数行。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总结】伊人的身影是朦胧的、飘忽的,不管伊人有没有在这片芦苇丛中,一定在主人公心中。 四、感受一段情
1. 追求者在哪?追求者是怎样追寻伊人的?
预设: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 指导朗读,身临其境:
道路非常崎岖,可见求者非常艰辛。请我们读出这种追寻的艰辛,配上表情动作:皱着眉头,攥起拳头。 2. 追求者追寻了多少次?
不是三次,也不是六次,而是无数次。无数次的溯洄从之,无数次的苦苦追求,无数次的希望转为失望。也许他将永远找寻不到他的伊人,但我们相信他不
达目的誓不罢休! 3. 背诵诗歌
也许两千年前,孔子把这首歌选入《诗经》,正是因为主人公的这份真情,这份执着打动人心。冲着这份执着,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总结】齐背诗歌:让我们全体起立,向主人公致敬,用你的声音表现主人公的感情。
五、遥远的诗经,不遥远的歌声 1.欣赏闽南民歌《春花望露》
时光飞逝,几千年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这份情感不会变,今天的我们,依然唱着类似的歌曲。也许千年之前,人们就用这种方式传唱《诗经》,也许千年之后,这将成为新的“诗经”。 2.课堂作业:将《蒹葭》改写成一首现代诗
3.结束语:这节课我们沿着《诗经》的长河溯流而上,欣赏了一片景,结识了一 个人,体会了一段情,知晓了遥远的《诗经》唱着不遥远的歌声。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留意身边的诗意。
六、板书设计
蒹葭 主人公(执着)
坻
沚
涘 湄
伊人(朦胧)
七、课后反思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凸显诗歌含蓄隽永的情感美和重章叠句的形式美。通过学生自读、听读、
齐读、合作朗读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用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在导入和拓展延伸部分,无论是生活中成语的温习,还是现代民歌的欣赏,都旨在拉近《诗经》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诗意。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