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桃花源记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部编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桃花源记》内蒙古 - 呼伦贝尔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部编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桃花源记》内蒙古 - 呼伦贝尔
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
教学目标:巩固文言实虚词、翻译课文,作者情感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书下注释、重点语句翻译、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刘子骥、诸葛庐、子云亭、孔子的话有何深意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我们读王鼎钧的《那树》,感受到他借那树的命
运向社会发出的呼喊,我们读冰心的《谈生命》,感受到她借那一江春水表达了对生命的认识,今天,让我们再读《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倾听陶渊明、刘禹锡、周敦颐的诉说! 二、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桃花源记》,边读边译,回忆文章内容。 1. 陶渊明用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你能结合课文
说说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环境优美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和谐安逸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安闲快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热情好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那文中还有一句写桃花源中人生活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这句话实则是在向读者传达什么哪?这些人的来历,因何到了这里。因为这个地方没有战乱。
2.陶渊明写这篇文章实则是想向我们倾诉的是什么?
对没有战乱、纷争这样美好社会的向往,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是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这样的地方会有吗?(没有)文中对于在现实世界这样的地方只是一个幻想有没有暗示。(生找文中语句) 3.是的,桃花源只是陶渊明的一个美好向往,那就让我们再看一看这美好的桃花源吧,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二段。
三、 接下来让我们再走进刘禹锡的陋室,读一读身处陋室的他有着
怎样的情怀
1.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陋室铭》,再次感受它的音韵美。 2. 这是个怎样的陋室哪?
环境优雅(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你能给同学们翻译出来吗)
陋室主人交往、生活品味高雅脱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不受世俗牵绊,安贫乐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 那刘禹锡借这陋室向我们倾诉的是怎样的情怀哪?对世俗的鄙弃,对志趣高雅、安贫乐道生活的坚守。
4. 作者借陋室要表明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前面的语句以及了解了,那作者最后为什么又说到了诸葛庐、子云亭,还引用了孔子话,有什么用意吗?
作者借诸葛庐、子云亭进行类比,同时自比诸葛庐、扬子云,再次表明自己的志向。
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特意省略上半句“君子居之”,更具有雄辩的力量,掷地有声,力拔千钧。
5. 请同学们共同背诵这篇《陋室铭》,再次感受刘禹锡居陋室却内心恬淡闲适,不受世俗牵绊的洒脱。
四、 接下来让我们开启视觉和嗅觉,与周敦颐一同欣赏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爱莲说》,边读边译 2.那周敦颐为什么喜爱莲哪,文中是怎样表达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具有怎样的品质哪?高洁、洁身自好、正直、不慕名利。 看似周敦颐在写花,实则在写(人),赞花意在(咏志)。他在赞美的是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表达自己崇尚高洁的人生准则。 4.那文中为什么又要提到菊和牡丹哪?
一是通过菊的正衬和牡丹的反衬突出莲的品格,表达自己在污浊尘世间保持高洁品行的情怀;二是通过这三种花进行比较,名为写花,实则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体现自己崇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格。 5.请同学们齐背爱莲说。 五、 检测提升
1.之 ①忘路之远近 ②闻之,欣然规往 ③处处志之 ④渔人甚异之
⑤水陆草木之花 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⑦无丝竹之乱耳 ⑧何陋之有 3.重点字词检测
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 无论魏晋 便扶向路 4.语句翻译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 拓展阅读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 文中用什么来衬托梅的形象? (2) 梅的品质?
六、 小结:各组学生总结三课的内容
七、 作业:课内外阅读,课内必做、课外选做;复习本课作者相关
作品
八、板书 文言文复习
陶渊明 桃花源记 渴望
刘禹锡 陋室铭 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周敦颐 爱莲说 洁身自好
课后反思:
1. 小组合作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较大,但是最后教师总结的不够。
2. 三课内容一起复习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消化的时间还是不够。
3.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预设不充分,课堂把控不好。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