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
所属栏目:初中数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湖南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湖南省 - 长沙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本章所学知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将本章内容条理化,系统化, 梳理本章的知识结构.
2.通过对知识的疏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
3.使学生认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研究平行线时,能通过有关的角来判断直线平行和反映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平移的性质,能利用平移设计图案. 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正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以及相交平行的综合应用. 难点:垂直、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本章相交线、平行线中学习了哪些主要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图,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二、回顾与思考
按知识网展开复习.
平移
判定
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点到直线的距离
垂线及其性质
对顶角相等邻补角,对顶角平行公理
两三条条 直直线线被所第截两线条相直交
平行
相交
平线 面的 内位两置条关直系
二、基本概念、性质
练习一
1.如图1,直线AB、CD、EF相交于O,∠AOE的对顶角
是 ,邻补角是 ,∠COF的对顶角是 , 邻补角是 。
2.如图2,∠BDE的同位角是 ,内错角是 ,同旁内角是 ;∠ADE与∠DGC是直线 被 所截 成的 角。
3.如图3,三条直线a、b、c交于一点O,∠1=45°, ∠2=60°,∠3= 。
4.如图4,∠1=105°,∠2=95°,∠3=105°, ∠4= 。
5.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 ,它们的交点叫做 。
6.外一点到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 ,这条垂线段的长度叫做 。
7.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 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过一点有且只有 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 。
9.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或 相等, 相等, 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10.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 相等, 相等, 互补。
练习二、已知三角形ABC,(1)过A点画BC边上的垂线;(2)过C点画AB边上的垂线。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如图5,AB∥CD,求证:∠B+∠D=∠BED。
分析:可以考虑把∠BED变成两个角的和。如图5,过E点引一条直线EF∥AB,则有∠B=∠1,再设法证明∠D=∠2,需证 EF∥CD,这可通过已知AB∥CD和EF∥AB得到。
证明:过点E作EF∥AB,则∠B=∠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CD(已知), 又∵EF∥AB(已作),
∴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D=∠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ED=∠1+∠2,
∴∠BED=∠B+∠D(等量代换)。
变式1。已知:如图6,AB∥CD,求证:∠BED=360°-(∠B+∠D)。 分析:此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E点的位置及结论。我们通常所说的∠BED都是指小于平角的角,如果把∠BED看成是大于平角的角,可以认为此题的结论与例1的结论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模仿例1作辅助线,不难解决此题。
证明:过点E作EF∥AB,则∠B+∠1=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B∥CD(已知), 又∵EF∥AB(已作),
∴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D+∠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1+∠D+∠2=180°+180°(等式的性质)。 又∵∠BED=∠1+∠2,
∴∠B+∠D+∠BED=360°(等量代换)。 ∴∠BED==360°-(∠B+∠D)(等式的性质)。 变式2。已知:如图7,AB∥CD,求证:∠BED=∠D-∠B。 分析:此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E点的位置不同,从而结论也不同。模仿例1与变式1作辅助线的方法,可以解决此题。
证明:过点E作EF∥AB,则∠FEB=∠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CD(已知), 又∵EF∥AB(已作),
∴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FED=∠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ED=∠FED-∠FEB,
∴∠BED=∠D-∠B(等量代换)。
变式3。已知:如图8,AB∥CD,求证:∠BED=∠B-∠D。
分析:此题与变式2类似,只是∠B、∠D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证明:过点E作EF∥AB,则∠1+∠B=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B∥CD(已知), 又∵EF∥AB(已作),
∴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FED+∠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2+∠D=180°。
∴∠1+∠2+∠D-(∠1+∠B)=180°-180°(等式的性质)。 ∴∠2=∠B-∠D(等式的性质)。 即∠BED=∠B-∠D。
例2.已知:如图9,AB∥CD,∠ABF=∠DCE。求证:∠BFE=∠FEC。 证法一:过F点作FG∥AB ,则∠ABF=∠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过E点作EH∥CD ,则∠DCE=∠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FG∥AB(已作),AB∥CD(已知),
∴FG∥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又∵EH∥CD (已知),
∴FG∥EH(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2=∠3+∠4(等式的性质) 即∠BFE=∠FEC。
证法二:如图10,延长BF、DC相交于G点。
∵AB∥CD(已知),
∴∠1=∠AB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ABF=∠DCE(已知), ∴∠1=∠DCE(等量代换)。 ∴BG∥E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FE=∠FE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如果延长CE、AB相交于H点(如图11),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证明(过程略)。 证法三:(如图12)连结BC。 ∵AB∥CD(已知),
∴∠ABC=∠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ABF=∠DCE(已知), ∴∠ABC-∠ABF =∠BCD-∠DCE(等式的性质)。 即∠FBC=∠BCE。
∴BF∥E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FE=∠FE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四、课堂练习
1.如图13,已知OA⊥OC,OB⊥OD,∠3=26°,求∠1、
∠2的度数。
2.如图14,已知AB∥ED,∠CAB=135°∠ACD=80°,求∠CDE的度数。
3.已知:如图15,AD⊥BC于D,EG⊥BC于G,∠E =
∠3。求证:AD平分 ∠BAC。 五、小结
1.解题之后要进行反思——改变命题的条件,或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或将图形进行变化,会有什么结果?这样可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应变能力。
2.平时解题时要从多个角度去考虑解题方法,通过比较选择最优解法,可以开阔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后作业:《全效学习》P36 变式跟进1、2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