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新文化运动
所属栏目:初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部编版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读一本杂志,品一段历史》四川省成都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部编版初中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读一本杂志,品一段历史》四川省成都
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优点:本课以《新青年》杂志为明线,教学立意为:通过读一本杂志,品一段历史。通过杂志的创刊缘起去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通过杂志创办的重大历史事件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过程,通过阅读杂志的经典文章和杂志的封面设计、目录去了解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科学民主等内容,通过当时年轻读着的心声去了解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那个时代的影响,最后通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课的认识去品味历史。史料选取真实,丰富,线索明细,逻辑合理。
有待改进之处:李惠军老师说过,历史课要有纵横捭阖的宏大历史格局,又要有琢碧成玉的工匠精神。就是一方面要有历史线索,一方面要有具体的历史人、物、景、情。本课的教学内容太过于理性,由于所教授的学生是初二年级,理性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对于打动学生的效果不明显,所以希望下次能够发掘出本课更鲜活、灵动的历史故事、人、物、情。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 ||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立意 |
(一)从历史发展史观来看: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1.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而言:是中国思想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标志性事件; 2.从革命史观的角度而言:是先进的中国人对改造中国社会的又一次尝试,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反思; 3.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而言:是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流的产物; 4.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而言:是民主科学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重要体现。 (二)从教材的整体布局来看: 在本册书中具有突出地位。下启《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三)教学立意: “读一本杂志,品一段历史” 明线:《新青年》杂志的创刊问世——成长壮大——历史影响; 暗线: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兴起——概况与内容——地位与作用。 |
||
三、学情分析 | 优势:具有独立思考意识和探究渴望,语文课上对新文化运动当中的历史人物鲁迅等有所了解。 | 劣势:深层次的认知和思维有待拓展,对史料的分析能力不高。 | |
四、教学重点、难点 |
(一)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确立依据:课程标准 |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研读《新青年》杂志等史料。 | |
(二)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影响 确立依据:关于背景,教材理论性较强,阐述不充分,关于影响,教材采用结论式语言,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突破方法:以微课破解背景;通过展示多种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破解影响。 |
||
五、教学目标 |
(一)通过《新青年》杂志的发展了解新文化运动发展概况,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通过微课探究和体会新文化运动的背景,通过《新青年》目录文章,体会陈独秀创办杂志的用心良苦。通过辩论活动理解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通过引导学生研读《新青年》杂志及相关史料,不断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理解、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 采用创设情境、细节拓展、问题对话、合作探究的方法,再现历史,还历史以血肉之躯。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神入历史,感悟历史,体验历史,思考历史。 (三)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中让学生崇尚科学民主精神,感悟“思想的革新是人类前行的动力”;通过毛泽东等新文化运动的读后感,激发学生的奋斗进取精神,感受新青年们为国家和民族命运挺身而出的家国情怀,树立敢为天下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
六、教法、学法 | (一)教法分析:以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探索为灵魂,紧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以“读一本杂志,品一段历史”为主线索,创设情境,综合运用合作探究、史料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 | (二)学法分析: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问题与合作意识。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及辨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 |
七、教学流程 | |||
【导入】 |
教师讲述: 1915 年,一份杂志在上海悄然创办,从而拉开了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这份杂志就是《青年杂志》,后来更名为《新青年》,而这场运动就是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通过“读一本杂志,品一段历史”让我们一起走近那段百年前的峥嵘岁月。 |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讲述引入新课内容,《新青年》将尘封的史料和鲜活的学生兴奋点对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追寻《新青年》杂志的时代价值,引导学生神入历史情境,成功运用史料教学,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让历史课堂散发魅力,飘逸时代的芬芳。 |
|
第一篇章: 【创刊缘起】 ——新文化运动背景篇 |
环节一:《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是陈独秀。他从小读着四书五经长大,后来逃亡日本期间接受了西方的新思想。他组织过反清斗争,参加过二次革命,曾经5次入狱。每一次的入出,他只不过视为人生磨炼而已,从不屈服。1917年,陈独秀受聘为北大的文科学长。1921年,在缺席中共一大的情况下他依然当选为中央局总书记。让我们把眼光聚焦到1915年,这一年,36岁的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当时生活拮据的陈独秀为什么要执著于办杂志呢?展示材料: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任卓宣《陈独秀先生的生平与我的评论》 环节二:师:陈独秀为什么说当时的共和名不符实?他创办《青年杂志》的社会背景有哪些呢?(教师播放微课视频《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生:是因为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妄图破坏共和、复辟帝制。 师: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相对立,当时的中国有没有萌发一些新气象呢? 生:一些新的因素也在蓬勃兴起: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西方的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 师:对的。正是在这样的新旧冲突之下,陈独秀认识到改变思想的重要性,于是着手办杂志来实现国民的思想洗涤。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对陈独秀的生平经历有一定的整体认识,然后利用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历史情境出发,站在陈独秀的角度设身处地感受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 | |
第二篇章: 【风雨兼程】 ——新文化运动过程篇 |
环节一:时事造就了《新青年》杂志,而《新青年》的发展过程也可谓是一路起伏。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补充时间轴的环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补充完成 《新青年》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 |
【设计意图】利用时间轴,清晰明了地展现《新青年》杂志的发展大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 |
1915 年,《青年杂志》创刊。恰好当时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办有《上海青年》周报,他们认为这两份刊物名字雷同,所以《青年杂志》从第2卷第1号起正式更名为《新青年》。创刊之初《新青年》 的作者都是清一色的安徽籍,是陈独秀的老乡,所以影响力非常有限,甚至一度面临停刊的危险,直到一个转折性事件的出现。 1917年,陈独秀开始在北大担任文科学长,他把杂志社编辑部迁到了北京,落脚在北大,《新青年》的作者群一下突破了安徽籍,大批北大的教授也开始加入其中,《新青年》遂由一个安徽人主导的地方性刊物真正转变为以北大教授为主导的“全国性”刊物。此后,《新青年》发行量急剧上涨,影响力迅速攀升,北大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1918年,李大钊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此后,《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1920年,《新青年》编辑部又移回上海编印,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1923年6月,《新青年》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的理论性机关刊物。 1926年7月,《新青年》正式停刊。 环节二:师:当我们把眼光聚焦到1917年这个转折性时刻,不免会问:是什么契机促使陈独秀离开上海远赴北大任教呢?这就不得不谈到北大当时新上任的校长蔡元培。原来的北大是一个官僚养习所,学生都是些大地主、大官僚。蔡元培上任之后厉行改革、求贤若渴,决定把北大办成一所真正一流的中国最高学府。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邀请了很多学者前来北大任教,这当中就包括被蔡元培“三顾茅庐”甚至不惜为之造假学历、假履历的陈独秀。这幅油画名为《北大钟声》,画上就是当时在北大任教的一些学者。 展示油画《北大钟声》: 师:大家知道画上都有哪些人物吗? 生:有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师:最前面这位穿着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的长者大家认识吗?他叫辜鸿铭,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学者,号称“清末怪杰”,从人物服饰也可以看得出,他虽然学有专长却思想守旧。这幅画又名 《宽容》,大家能结合该画谈谈对蔡元培办学方针的理解吗? 生:这幅画反映了新旧文化并存。 |
【设计意图】以看图说史的方式,利用《北大钟声》这幅油画帮助学生理解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
||
第三篇章 【经典解读】 —— 新文化运动内容篇 |
2.内容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我设计了读名篇环节:展示材料: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陈独秀《一九一六年》,《新青年》第1卷第5号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第6卷第1号 师:反对旧道德的矛头指向了哪里? 生: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 师: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生: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是思想专制的精神枷锁,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实现和社会的进步。要想实现民主,必须反对传统儒家道德。 师:那么新文化运动提倡怎样的新道德呢?请大家看《新青年》 第4卷第6号出版的《易卜生专号》。易卜生是挪威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玩偶之家》被译成中文以《娜拉》为名发表在易卜生专号上。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表现了女性对传统男权社会的反叛。另外,胡适在易卜生专号中也发表了一篇文章《易卜生主义》,分析了易卜生及其作品的内容和影响。那么,结合老师刚刚的这些介绍,现在大家知道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新道德是什么了吗?展示材料: 易卜生生平却也有一种完全积极的主张。他主张个人须要充分发达自己的才性,须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胡适《易卜生主义》 生:提倡自由、男女平等、个性解放。 在进行道德革命的过程中,孔家店成为传统儒家思想的代名词,有人甚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表现出一种对儒家传统文化全面否定的态度。那么,这一口号的提出是否合适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辩论擂台”的活动。 辩题:正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合适的 反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不合适的 3.内容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一方面可以对重要文章进行解读。另一方面,目录往往也是进行史料分析时不可忽略的信息来源。关于文学革命部分的学习,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师:请大家查看《新青年》第5卷的部分目录,这些目录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提倡的什么内容呢? 生: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师:我们从目录中还可以读出一些作者的名字,这当中包括陈独秀、胡适,还有周作人。周作人的哥哥周树人,也就是鲁迅,正是《新青年》主要撰稿人之一。所以,谈到文学革命我们就不 得不重点谈到这三位代表人物。 师:从他们三位的作品来看,三位代表人物在文学革命中各有何重要贡献呢?展示材料: 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 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 生:胡适提倡白话文的形式,陈独秀不仅注重白话形式,更强调新鲜、平易、明了的反封建内容,而鲁迅的小说把白话文的形式与反封建的内容结合,成为文学革命的典范。 师:除了他们三位之外,还有一些人也为文学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刘半农,他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女旁“她”字的人。他的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不仅采用白话文的形式,同时“她”字 的使用也促进了中国女性地位的提高。 4.传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既可以看做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又可以作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本设计通过读目录、阅专号等方式来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师:请大家继续读目录。这是《新青年》第5卷第5号的部分目录,这些目录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后期提倡的什么内容呢? 生:传播马克思主义。 师: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一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6卷第5号主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五四前后,各地很快办起了约 400 种白话报刊,从而结束了《新青年》孤军奋战的局面,新文化运动因此才真正称得上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
【设计意图】利用一手资料解读历史往往是史料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可信的。《新青年》 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能够直接全面地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主张。通过经典解读的方式(看封面、读目录、品文章、阅专号),引导学生在尘封的文本中仔细品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设计意图】此部分设计了三个问题:旧道德 是什么?为什么要反对这样的旧道德?提倡怎样的新道德?通过层层设问,步步推进。所有问题 都可以从《新青年》杂志的文章和专号中寻找答案,以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设计意图】关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到底有没 有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学术界的观点也不一致。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传统观点,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面否定儒家 对于“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要引导学生辩证、全面地看待。此外,对不同于教材的学术新观点的适度引入也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扩展思路。 【设计意图】:采用读目录的方式,不仅能窥见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能够根据目录读出文学革命的代表人物。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则有利于学生理解三位代表人物分别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 |
|
第四篇章 【读者心声】 ——新文化运动影响篇 |
无论是政治精英还是文化名人,一些著名人物曾经都是新青年的忠实读者。毛泽东每天除看书阅报外就是读《新青年》,蒋介石日记中也处处留下了《新青年》的阅读痕迹,而诗人徐志摩此前对民主与科学的兴趣远远超过了诗歌。现代教育学家杨振声的读者心声更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对此,我 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展示材料: 《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时代,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杨振声 师:“惊醒整个时代的青年”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青年思想的解放和进步。 师:“认识到自己的时代”,那是一个宣传什么思想的时代呢? 生:宣扬民主与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代。 师:“冲出封建的堡垒”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文化、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设计意图】通过读者心声,让学生从《新青年》读者的肺腑之言中真切地感受新文化运动对于一个时代的深远影响,更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和表达,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 |
第五篇章 【品味历史】——新文化运动小结 |
本课设计的主要思路是“读一本杂志,品一段历史”,前四部分通过“读一本杂志”让学生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影响。最后要落脚到“品一段历史”,这样才能达到总结提升、情感升华的目的。对此,我设计了“品味历史”环节。 师:学习了本课,请大家用一句话简单谈谈对“新文化运动”的感想。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在纪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一百余年的今天,当我们回首那段百年前历史的时候,当我们细数那些人物,聆听那些呐喊,遥望那些岁月的时候,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一本激情洋溢的杂志, 回响着思想解放的春雷;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永载着思想解放的史册。 |
【设计意图】小结部分首先利用“品味历史”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抒发情感,然后教师运用总结性、煽情性的语言来总结全课、烘托氛围,借此达到总结提升、情感升华的目的。 |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