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_成都七中高新校区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99267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_成都七中高新校区

视频标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所属栏目:初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_成都七中高新校区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_成都七中高新校区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诗情说探索,画意道拼搏
 

1 选题缘由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回顾这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走俄国的路,再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道路,从走俄国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艰难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颇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一笔,其实就是通过“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这一课,来呈现给初中学生的。因此本课意义重大。另外,从革命到建设,到改革开放,直至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井冈山精神走过了90多年的风雨岁月,却历久而弥新。
2 教学立意
感悟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过程,铭记与传承井冈山精神。

3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以来,知道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看到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从未停止。但对中国共产党选择井冈山道路的相关知识多不了解或停留于表面。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等基本史实;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经过和井冈山会师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开辟了井冈山道路,认识这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解读图片材料等方式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合作探究等形式,提高学生理性思考、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井冈山道路的创建过程,体会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挫折和失败的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体会井冈山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5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2.教学难点:
井冈山道路的抉择;井冈山精神的形成。

6 教学过程

6.1第一学时
6.1.1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教师讲述:在新课开始前,我们先共同诵读一下毛泽东这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节选(教师带领学生集体诵读):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忆往昔峥嵘岁月,感慨万千。于是大笔一挥,便写下了这首词。
三十八年前的井冈山到底发生了什么?三十八年前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怎样的挫折?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呢?今天,让我们带着问题共同进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进行学习。
今天,让我们从诗情说探索,画意道拼搏。在一些诗词、民歌和画作等艺术品的引领下,共同走近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那段峥嵘岁月。
设计意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对探究本课相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而用民歌和革命画作,可以以一种更生动、直观、形像的方式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他们从绘画、诗词等多种史料中快速找出历史信息,并加以解读、分析、理性思考的能力。
活动2【新课讲授】
忆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彭德怀曾有诗云:材料呈现:
求知心切去黄埔,夜梦依依我不然。马日事变教训大,革命必须有武装。
——彭德怀《跃上井冈旗帜新》教师设问:请找出诗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设计意图:用诵读彭德怀的诗句并让学生找出历史信息的方式,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进而自然得出本课的启示一,即中国共产党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并引出下文。
教师讲述:诗的第一句就提到“黄埔”,黄埔军校在广州。黄埔军校是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背景而创立的。在国民大革命后期,诗中的“马日事变”,以及前面我们所学过的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都是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的典型事件。面对敌人的屠刀,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诗的最后一句,即“革命必须有武装”。
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于是中国共产党即将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那就是本课的篇章一,探索之南昌起义。

篇章一 探索之南昌起义

教师讲述:说道南昌起义,革命画家黎冰鸿,出生于1913年,他虽然没有直接参加南昌起义,但他的成长经历也见证了那个时代中国的沧桑巨变。因此,他的画作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南昌起义的一些历史信息。比如这幅画,就可以比较准确的展现出南昌起义的几位主要领导人,他们分别是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油画《南昌起义》,黎冰鸿,1959年作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教师讲述:实际上黎冰鸿曾经画过三幅以南昌起义为内容的画作,今天我们就取其中的两幅做一对比探究,它们虽然画的都是八一南昌起义,但是细节方面有许多不同。
材料呈现:
 图一,油画《南昌起义》,黎冰鸿,1959年作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二,油画《八一(南昌)起义》,黎冰鸿,1977年作品,收藏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教师设问:请仔细观察图一图二,再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出这两幅画有哪些不同,并思考这些不同的背后反映了什么问题。(讨论时间2分钟)
设计意图:对比两幅画,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找不同,培养学生从图片材料中找出历史信息并理性思考、解读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可以自主得出南昌首义胜利,工人和农民在起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结论。从而有助于突破本课重点之“八一南昌起义”,也为未来中国共产党将要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教师讲述:图一人物表情紧张凝重,图二人物表情充满胜利的喜悦。图一天色暗,图二天色明亮。因为起义是凌晨两点打响,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六七点钟胜利归来,刚好天亮了。图一旗帜没有飘扬,画面比较低调,图二是旌旗飘扬。图一没有缴枪,图二多了缴枪和缴获的国民党的旗。
这些不同的背后,最直观反映出的,是两图虽然都是以南昌起义为内容,但所画的却是南昌起义不同的阶段。图一画的是起义前的战略部署,图二则画的是南昌首义的得胜归来。更能佐证这一点的是贺龙位置的变化。图一贺龙单独站在一边,而图二贺龙站在了周恩来、朱德身后。当时贺龙是国民党人,南昌起义打响之前,在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候,贺龙决定跟着共产党起义,图二反映了南昌首义取胜,贺龙就更加坚定不移地站在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身后。
图二新增了一位工人纠察队队员和一位农民赤卫军成员,这种变化意在突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在南昌起义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也预示着在未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上,工农也必然会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两图对比我们已经知道南昌起义的首义取得胜利,图二的笑脸和飘扬的旌旗也向我们昭示着这场起义的非凡意义。
对此朱德曾有诗云:材料呈现:
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革命大旗撑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 
——朱德《纪念八一》教师设问:根据这首诗结合教材,请概括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历史意义:
1.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以南昌起义为起点,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创建人民的军队。
教师讲述:后来为了纪念人民军队诞生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南昌起义打响的八月一日被正式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中共有了自己的军队,并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就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反扑,因为敌人大军将至,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并进一步探索革命道路,于是起义部队决定撤离南昌南下广州。
材料呈现:
 
地图出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第77页
 
接下来,教师边对地图进行分析解读边通过连续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设问:为什么要选择南下广州呢?
教师讲述:正如同学们所说,因为广州原来是国民大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好,经济基础也好。于是起义部队一路南下,8.26日攻占瑞金, 9.22日攻占三河坝, 9.23日攻占潮汕地区,一路攻陷一些县城,总体比较顺利。但到了逼近广州的潮汕地区,却遭到了敌人的重兵围剿。起义部队损失惨重。
教师设问:为什么逼近广州时起义部队会遭重大挫折呢?
教师讲述:同学们的思考方向很正确。因为广州是众所周知的好地方,越是好地方,敌人在这部署的力量也就越强,硬碰硬难以取胜,于是起义部队撤退到海陆丰地区,之后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闽粤赣湘边,最后保存起义军约800人,参加了湘南起义。
教师设问:为什么选择转战赣湘边呢?
教师讲述:的确如同学们所说,是因为这里敌人力量相对薄弱,也是因为这里之前就已经播下了一颗红色的火种,那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那么这个根据地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共同进入篇章二,探索之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去探个究竟。
设计意图:边读地图边设计问题串,一是通过对地图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时空观,二是为后面的攻打中心城市屡屡受挫,只有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有可能取得胜利的启示再埋一个伏笔。

篇章二 探索之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教师讲述:为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也为了给未来指明方向,1927年8月7日,在汉口,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
出示会议内容:
1.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2.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教师讲述:会议内容提出土地革命,说明此时的共产党人,已经发现农民阶级的重要性。会议内容还提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对未来即将进行的一场武装斗争进行了策划,那就是湘赣边秋收起义。另外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毛泽东还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就是党必须握紧枪杆子,掌握革命武装。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毛泽东也将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来到湘赣边,组织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
针对秋收起义,毛泽东作过一首词,叫《西江月.秋收起义》,教师带领学生集体诵读: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教师设问:请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该词的情感基调。
教师讲述:综刚才同学们所述,你们读到的是“激昂”,是“进取”。
教师设问:请你猜猜这首词是在秋收起义胜利进军的时候写的呢?还是遭遇挫折的时候写的呢?
教师讲述:这首词是在秋收起义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写成的。面临挫折,毛泽东还能写下这么慷慨激昂的词,我们在毛泽东身上,看到的是熠熠生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是由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闪耀着的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才在那个血染的时代谱写出了属于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诗情画意的篇章。
通过这首词我们也能看出,毛泽东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在秋收时节发动农民,誓把革命进行到底。
教师设问:秋收起义的具体进程如何?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其经验教训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面我们共同进入下一个问题探究环节。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诗词,谈感悟,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引出问题,进而引出下一个合作探究环节。
教师设问:请认真阅读教材76页—77页相关内容并结合77页地图,独立思考这个表格该如何填写?(自学时间1分钟)下面再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讨论时间2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读教材、看地图和小组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和理性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会发现攻打农村和小县城多成功,攻打中心城市则屡屡受挫的规律,自然生成本课的启示二,不能照搬苏俄中心城市暴动经验,应该根据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从而突破本课难点之井冈山道路的抉择,即中共为什么必须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教师讲述:通过对教材76-77页相关部分的阅读和对教材上地图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南昌起义的进程是起义部队在首义取胜、控制南昌后,选择撤离南昌,南下广州,在南下途中攻打一些县城多会取胜,却在接近广州的潮汕地区严重受挫。秋收起义先在秋收时节的农村发起,攻占了一些县城,却在攻打长沙时严重受挫。广州和长沙都有个明显的共性,它们都是中心城市。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当时主要的目标还是要搞中心城市暴动。中心城市暴动道路照搬的是苏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经验。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只要接近广州、长沙这样的中心城市就会屡屡受挫,这样的教训,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不能照搬苏俄经验,根据中国国情,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才有可能取胜。
 
教师讲述:于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果断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到了文家市这个地方,作出了重要的文家市决策,说,“我们要改变方向,上山去”。
后经过三湾,毛泽东又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在军队的连队及连队以上的各级都派党代表,比如连队的党代表叫指导员,再比如团及团以上的党代表叫政委。军队中重大事宜最主要的决定权在党。通过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党指挥枪落到实处。
万事俱备上井冈。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董必武和郭沫若都曾留下过描写井冈山的诗句。
材料呈现:
境连湘赣省,人集茆茨坪。四面重峦嶂,五溪曲水萦。
——董必武《革命摇篮地》三潭交响千峰静,一井苍穹万木酣。
         ——郭沫若《龙潭》
 
地图出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第77页教师设问:根据诗和井冈山所在地地图,请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出,为什么要选井冈山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呢?也就是说,井冈山地区的优势有哪些? (讨论时间2分钟)
教师讲述: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诗中“境连湘赣省”告诉我们井冈山在湘赣交界处,这个地方敌人势力相对城市来说更薄弱。“人集茆茨坪”告诉我们这里的人不一般,什么人?农民。要知道农民阶级可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受压迫深重且革命性极强。而且共产党之前就在这建立过农会,所以说它历史也红。“四面重峦嶂,五溪曲水萦”“三潭交响千峰静,一井苍穹万木酣”说明此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山林物产丰富,便于割据生存。由此得出井冈山地区敌人弱—远离中心城市,地势险—易守难攻,山林好—物产丰富,历史红—群众基础强的优势。综上所述,井冈山就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结合董必武和郭沫若的诗句及井冈山所在地的地图,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训练时空观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自然生成井冈山地区敌人弱、地势险、山林好、历史红的优势,加深他们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开辟以井冈山为代表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课重点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教师讲述:于是,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在井冈山的砻市与毛泽东所部会师了。两军会师后,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为什么不叫第一第二第三,而叫第四呢?因为叶挺原来领导的独立团在国民大革命时骁勇善战,独立团属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为了继承和发扬曾经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优良传统,因此,就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命名为工农红军第四军。
 
油画《井冈山会师》,王式廓,1956年作品,选自《毛主席画传》
 
教师讲述:正如王式廓画作中展示的,朱德、毛泽东两位伟人的大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井冈山会师壮大了武装力量,开创了革命根据地的崭新局面。对此朱德也在写下了激
昂的诗句:革命雄师会井冈,集中力量更坚强。——朱德《井冈山会师》                 那么,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点燃了,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呢?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又是如何形成燎原之势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共同进入篇章三,探索之工农武装割据。

篇章三 探索之工农武装割据

教师讲述:毛泽东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相继写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建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教师设问:请根据以下民歌作品和绘画作品,结合所学,思考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我们该怎么走呢?    材料呈现:
革命要有立足点,地是根来枪是胆。工友农友,团结一条心。    
                                  ——民歌 《秋收暴动歌》
 
油画《挑粮》,侯一民,1978年作品,收藏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完善对“工农武装割据”这一核心历史概念的解读。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师讲述:民歌中,地是指土地革命,枪是指握紧枪杆子,坚持武装斗争,民歌中工友、农友团结告诉我们要坚持工农联盟。再看油画,该油画反映的是: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1928年秋后,毛泽东、朱德等根据地领导人与井冈山军民一起,往返100多里挑粮。体现的是根据地的建设。综上,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农民团结起来,以土地革命为中心,以武装斗争为保障,以根据地建设为立足点,把三者结合起来。
当然,根据地建设除了画中所展现的根据地经济建设之外,还应包括根据地的思想建设和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说到思想建设,随着根据地数量的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思想有些涣散了。
于是关键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在1929年12月,组织召开了古田会议,会议上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关键时刻,古田会议提出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为成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把红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正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何长工对此有诗云:红色江山红军保,星火燎原照四方。——何长工《星火燎原照四方》
古田会议适时地拨正了党和军队思想、政治的方向盘,进一步促进了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更成燎原之势。于是,请看地图: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地图出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统编版,第79页
  
教师设问:请根据地图概括当时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的特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快速在地图中抓住特点并理性概括分析的学科能力,进一步落实时空观的培养。
教师讲述: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如此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的南方大地上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建立,但也有个问题,那就是根据地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分散性。这就需要有个政府来总指导,这个政府就是位于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说到根据地的政权建设,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自此,中国共产党也正式建立了与国民党的白色政权相对峙的红色政权。
教师设问: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逐渐反败为胜的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教师讲述:综刚才同学们的回答,那就是在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越来越认识到,根据中国国情,我们必须坚持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革命才可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教师讲述:总结这节课咱们所学的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受挫的教训,让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回顾武装斗争最初的屡屡受挫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星火燎原再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探索历程,我们得出启示,即根据当时中国具体国情,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走、也只能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中国革命才有可能取胜。
 
教师讲述:一路探索,一路突破,在这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人凭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适时调整斗争策略,并始终贯彻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不断的努力探索中一次又一次自我突破,创造奇迹。这种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就凝聚成了我们的井冈山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本课所学的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和与其相对应的启示,自然得出井冈山精神的内涵,特别是其实事求是的核心。这样又突破本课“井冈山精神的形成”这一难点。教师讲述:1962年,朱德重上井冈山,感慨万千,动情的写下了《咏兰》这首诗: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森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
这首深情的诗,是朱德写给他在井冈山上的爱人,他的妻子伍若兰烈士的。 在井冈山的斗争中,伍若兰为了掩护战友离开,不幸落入敌手,受尽折磨,依然坚贞不屈,于1929 年被敌人残忍杀害,享年年仅26岁。她也成了朱德一生的痛。在毛泽东引领军队上井冈山,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的时候,毛泽东的爱人杨开慧,也落入敌手,最终于 1930年慷慨就义,享年年仅29岁。也许我们都能看到毛泽东朱德这些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身上闪耀着的万丈光芒,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看到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呢?
不仅是他们,进入井冈山烈士陵园瞻仰大厅,我们看到这样的名字,卢德铭,牺牲时 22岁;张子清,28岁;王尔琢,25岁;吴月娥,18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青春。
教师设问:我相信没有谁生而英勇,那么他们为什么甘愿在大好的年华抛头颅、洒热血呢?
设计意图:深情诵读朱德写给爱人伍若兰的诗,讲述伍若兰、杨开慧等革命烈士在大好年华勇于牺牲的故事,让学生谈感悟,从而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做出的巨大牺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教师讲述: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始终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才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7 板书设计:

篇章一 探索之南昌起义篇章二 探索之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篇章三 探索之工农武装割据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_成都七中高新校区”,所属分类为“初中历史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_成都七中高新校区”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99267】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9926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