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所属栏目:初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16.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_辽宁省 - 大连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16.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_辽宁省 - 大连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课题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等基本史实;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经过和井冈山会师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开辟了井冈山道路,认识这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字材料等方式获取有效信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井冈山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找到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同时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要不屈不挠,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体会井冈山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军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重点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
难点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导 入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但是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说,走的人多了也不一定成了路。
思考问题。 比如说农民阶级爱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地主阶级自救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究竟哪一条道路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实践的检验呢?今天所学的道路能否行得通?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2
8
8
新 授 第一幕:探路 城市or农村
城市道路一: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和意义。 八七会议——指明方向 城市道路二: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和意义。
阅读课本75页,回答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和结果。
阅读史料,分析南昌起义的意义。
学生读课本了解八七会议的相关史实。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秋收起义的相关内容。
展示南昌起义的表格
给出材料,归纳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讲述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展示八七会议的表格,总结内容,为共产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归纳两次起义的结果均失败,面对强大的敌人,走城市起义的道路行不通。
出示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的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史料实证历史发展的事实。
新 授 第二幕:转向农村 创建根据地
进行武装斗争 进行土地革命 建立红色政权 一、农村根据地的创建 三湾改编
井冈山精神以及十几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武装斗争 井冈山会师 军队名称 游击战争 古田会议
三、土地革命
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的影响。 四、红色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第三幕:正确之路——井冈山道路
武装斗争是形式,土地革命是内容,根据地是阵地保障。
阅读史料,了解毛泽东总结经验教训,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阅读史料,思考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 读课本,知道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从歌谣总结井冈山精神。
阅读课本,了解井冈山会师,知道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 阅读课本,知道古田会议的内容。
看表格分析下列
⑴ 表格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现象?
⑵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在农村立足?
阅读课本回答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
读史料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含义
启发学生逐条分析史料,得出井冈山的优点,适合建立革命根据地。 歌谣反映了井冈山斗争时期遇到了哪些困难?在战胜这些困难的过程中,体现了战士的什么精神? 补充军队名称的变化,了解这段历史。
毛泽东采用游击战 建党建军的原则——思想建党,政
治建军。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管理国家的初步尝试。它的出现标志着国共政权对峙的正式形成。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引导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
体会井冈山精神,继承和发扬精神井冈山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通过补充军队名称,让学生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
通过分析表格,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即论从史出。 历史事实 历史解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讲课之前,我充分准备相关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了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导学、处处质疑,以恰到好处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能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