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部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江苏省优课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3228566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部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江苏省优课

视频标签:东汉的兴亡

所属栏目:初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部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江苏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部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江苏省优课

教学目标
       西汉末期和王莽“新”朝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光武帝刘秀采取“柔道”政策治理天下,实行一系列简政安民的措施,呈现出“光武中兴”的重振局面。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的日渐膨胀、中央政权外戚与宦官的交替专权,最终在镇压黄巾起义之中,形成军阀大混战,导致了东汉王朝的名存实亡。
      三个小节之间有机联系,汉光武帝吸取历史教训,实行变革,导致了社会安定,经济复兴局面的产生,这是整个东汉最繁荣的时期。东汉中期以后,东汉统治逐渐衰弱,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主要原因。黄巾起义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柔道治国”是汉光武帝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有这么一个传说:刘秀登基后回南阳省亲。“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南阳的父老乡亲对他说:你小时候是个很腼腆很温柔的人,现在做皇帝,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刘秀表态说,会一如既往的温柔治国。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光武帝的改革确实有与民休息,安定天下的一面,这是他改革的重要特点。
2学情分析
    备课中,我感觉这次的部编初中教材基本理念得到了充分的贯彻。这一基本理念是:历史教育要“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强调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要求注重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中;同时倡导教学方式的创新。
    我们可以看到,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变化还是很大的。首先标题《东汉的兴亡》就直接说明了相应的朝代,表明了这次课程设计的思路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来编写教材,强调朝代的先后更迭。
    课文的内容正文部分大约是一千字左右,比旧教材略为减少,取消了小字部分。这次修订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降低难度。这使得我们教师有更多时间用于安排学生的活动,引导探究,达到在探究中学习常识的目的。
    图片这次很清晰,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国家馆藏的重要文物图片,显示中华文明的悠久。
3重点难点
本课一共3个小节:以时间为顺序为“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描绘了东汉王朝由盛转衰195年的历史。
   西汉末期和王莽“新”朝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光武帝刘秀采取“柔道”政策治理天下,实行一系列简政安民的措施,呈现出“光武中兴”的重振局面。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的日渐膨胀、中央政权外戚与宦官的交替专权,最终在镇压黄巾起义之中,形成军阀大混战,导致了东汉王朝的名存实亡。
   三个小节之间有机联系,汉光武帝吸取历史教训,实行变革,导致了社会安定,经济复兴局面的产生,这是整个东汉最繁荣的时期。东汉中期以后,东汉统治逐渐衰弱,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主要原因。黄巾起义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柔道治国”是汉光武帝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有这么一个传说:刘秀登基后回南阳省亲。“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南阳的父老乡亲对他说:你小时候是个很腼腆很温柔的人,现在做皇帝,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刘秀表态说,会一如既往的温柔治国。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光武帝的改革确实有与民休息,安定天下的一面,这是他改革的重要特点。
    根据新教材的课程目标阐述,保留了课标实验稿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我尝试着拟定了本课的目标是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光武中兴。2、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严重后果。 3、黄巾起义的前因后果。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课文阅读和教师给定材料辩证认识光武中兴,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黄巾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3. 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人民起义。
  教学重点是光武中兴与东汉衰败。
    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帝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乐此不疲。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评光武帝说:“这个以南阳豪强为主体的光武帝军,在政治上有优势,在军事上有谋略,再加上禁止虏掠,争取民心,这就决定了它的必然胜利。光武帝既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顺应了时代潮流。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地方割据的战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我在设计本课的过程中,也力图向学生展示刘秀的这一特点:符合历史发展时代要求,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东汉的兴亡
课文的第一段正文表示说明了光武帝改革的背景。课文这一段表述,有几点要和学生说明:
    1、灭亡西汉的是新朝,东汉是在推翻新朝的基础上建立的。新朝16年的统治比较容易忽略。
     2、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为什么?这方面可以与光武帝的改革加以比较,突出光武帝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特点。
     3、光武帝的宗室身份。在前朝刚刚灭亡的时期,人心思汉,这一身份给刘秀带来足够的号召力。做为基层地主(没有封号),刘秀比较容易接近普通百姓,对时代情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所以在改革中能提出“与民休息”的举措。
    在这里我补充了一些材料,将两个比较接近的改革“王莽托古改制”和“光武帝柔道治国”进行比较,以反映改革要符合时代发展潮流这一个论断。
   我可以给学生一些材料,来编制一个“王莽的自我介绍”
   1、我出身在一个世家大族,姑姑把持朝政60年,兄弟五候十将权倾一时。
   2、我是这个大家族中不起眼的一人,父亲早亡,贫苦无依。我靠我的品德逆袭成功。“野玫瑰也有春天。” (这一点和刘秀我认为比较相似,都是出身非一般家族中的一般人,后来居上做了统治者。但改革内容的不同决定了后果的不同)
   3、改革的目的:我终于实现我的理想了,我要托古改制,但为什么大家都反对我?是我的理想太超前了吗? (通过两个图片反映王莽改革的实质:开历史倒车,是复辟旧制度)
   材料一:政令日变、官名月易、货币岁改……
   材料二:胡适:一千九百年前的一个社会主义者
   真的是王莽的改革太超前了吗?要点:任何改革都要符合社会现实,循序渐进。王莽的不是改革,是折腾。
   再通过两位历史学家钱穆和黄仁宇的表述来证明脱离现实的改革不能取得成功。
   接下来再来比较刘秀改革
   没落皇族成功记(学生活动)
   1、我的理想是“任仕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
   2、“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休养生息)”,给了我崛起的机会。
   3、改革的目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取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组织学生对西汉的“文景之治” 与东汉的“光武中兴”进行比较;组织学生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与天下安”。  
    通过与学生的问答明确这么一个概念:改革要符合时代需求,要循序渐进不是一蹴而就。
    这次新课程编写在实施上有这么几点,(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2)注重对基本史事进行必要的讲述(3)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在这段的设计中我补充了一些内容,希望能加深学生对这次改革的正确理解。
    改革的结果:光武帝初年,全国户籍人口有1000多万,到公元57年统计,已达到2100万,又经明帝、章帝,到了和帝17年(105年)时,户籍人数达到5300多万,耕地面积达730多万顷,人口已接近西汉盛世水平(5090万)这个人口数字和后来的盛唐时期不相上下。总之,经过光武帝的精心治理,将王莽末年社会残破的情景转变为安定繁荣局面。由于光武帝是西汉皇族(刘邦的九世孙)在他统治时期,汉朝重新振兴所以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当然,改革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光武帝改革的另一个结果是豪强地主势力的壮大。而这股势力的壮大最终葬送了东汉王朝并影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霸府”“君弱臣强”局面的出现。
   课文中的两张图片在这里可以充分使用。说唱俑,可能说什么。你来说一说?为什么屋子外面要高筑墙?引导学生思考。
    从刘秀“柔道”另有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的一面,引申出东汉的衰弱与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之间的关系。首先,刘秀是在地主豪强的支持下取得政权的,刘秀本人是南阳豪强,其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中南阳一郡就约占了40%,其中也以豪强居多。其次,地主豪强由于世代做官,逐渐形成了门阀。他们和门生、故吏构成了庞大的地主豪强集团。
 
第二节是东汉的衰败
这里充分利用书本上的图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答案。
学生活动:
①算一算平均继位年龄:都是未成年人,甚至在襁褓之中。
②未成年人有能力管理国家吗?要点:不能,太后干政,外戚掌权。
③有6位皇帝在继位后成年,他们想要什么?要点:不甘心君权旁落,要亲政
   课文中有个知识卡片:外戚梁冀立了3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做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要先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他。
   皇帝尚且如此,何况百姓?
  地主阶级争权夺利,遭殃是老百姓。外戚、宦官――地主阶级中最腐朽的势力交替专权100余年,人民被逼向死亡的边缘。正值这时,东汉后期灾荒连年,真是雪上加霜,广大老百姓再也无法活下去,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
 
在教学过程中,黄巾起义主要突出它是有准备有组织的起义。
  ①十多年的社会底层传教,可以说是经过“长期准备”了。  
  ②一系列周密的部署。有一套严密的组织系统。起义军有几十万人编成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设将帅统率各方。有宣传手段:向群众广为宣传黄巾军的预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黄巾大起义是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起义。
    然后归纳这次起义失败的原因:
   ①苍天和黄天各代表什么?要点:苍天可以指东汉的统治,也可以泛指一切世俗政权。黄天可以指太平道的统治,也可以泛指“黄帝统治下的太平盛世”,也就是宗教政权。
    ②岁在甲子表明了起义的时间在甲子年甲子日。
     ③和一千多年后的“太平天国”类似的是,张角的起义想要建立一个“地上天国”。“农民成为教徒的过程,也是农民以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来领会理解宗教的过程——陈旭麓”。农民的理想和愿望无非是有田种有饭吃,这不是先进的理论。封建社会尚在上升期,这种人人有田的空想的社会不可能存在。 在这次教材修订的过程中,很多农民起义都被浓墨重彩的呈现出来。那么这里可以就农民起义做一点理论性的归纳
     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走向,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学习课后的知识拓展。
 州牧割据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做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称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走向瓦解。(与第16课三国鼎立相呼应)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东汉的兴亡”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部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江苏省优课”,所属分类为“初中历史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部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江苏省优课”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322856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