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清明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语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两首《清明》云南省 - 大理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清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清明》是语文出版社教材(2011)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本单元安排的是一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文,《古诗两首》分别描绘的是寒食节和清明节这两个传统节日的景象。《清明》描写的是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行人雨中扫墓祭祖的情景。清明节,按照古代的习俗,这一天要家人团聚,或祭祖扫墓,或踏青春游。在这样的日子里,诗人杜牧却不能与家人一起参加这些活动,而是孤身行走在异乡的路上。天公也不作美,细雨纷纷,这更增添了他的离愁别绪,心情自然比较低落,一首佳作便诞生于此。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叙述了事情发生的事件、地点、天气;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人们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语气一转,如何排遣愁绪呢?于是想起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全篇精彩所在。至于行人如何寻得酒家,是开怀畅饮,还是借酒浇愁,那都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给出极大的空间自由想象,这就是诗人高超之处——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清新自然,意境生动悠远,值得我们品读积累。 【课程标准及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的古诗教学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三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转折期,他们逐渐从形象具体思维发展,但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在学习中,教师要紧紧抓住“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让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朗读、想象、背诵积累、默写……都是有效进行古诗教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教学目标】
1、会认“魂”字,会写“酒、遥”字,其中重点指导书写“酒”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并注意“遥”字的笔顺规则从内到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会默写。
3、展开想象,领悟古诗表达的意境。补充传统文化知识以及传统节日古诗词,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领悟古诗表达的意境。补充传统文化知识以及传统节日古诗词,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故事视频、书写纸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播放视频故事《清明节的由来》 2、教师简要介绍清明的习俗:
清明,气清景明,因此得名。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清明时节,气温转暖,欣欣向荣,春光明媚、草木吐绿,人们在这一天会扫墓、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 3、认识作者——杜牧(指名读简介)。
过渡:大诗人杜牧就有一首以《清明》为题的古诗记下了他在清明这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流传千古。杜牧: (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在晚唐成就颇高。 4、揭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传统节日由来和风俗既有趣又丰富。对于三年级学生,大部分是不了解的,以视频、图片的形式短时间给予学生丰富的信息量,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认准字音,读通读顺。
1、出示古诗,自由读,指名读【3-4人】。(教师随机纠正字音,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正确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要求,必须予以落实。】 2、易错字指导辨析。
字理识字——酒,区别“酒——洒”。田字格里范写生字。
【设计意图:现代汉字中形近字多,形近字给学生的认读和使用带来很多麻烦。运用字理进行语文教学,从字源上讲清楚形近字各自的构造原理,从演变过程中说明某些因变化而形成的形近字的现实依据,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辨析形近字,少写错别字,纠正错别字,效率高,效果好,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读出诗节奏,品诗味。
过渡:古诗在古代文人用来吟诵和唱和的词,所以总是韵律十足、朗朗上口。
我们学习用长短节奏来读一读,读出韵味。
4、出示划分节奏的古诗,范读、练读、指名读、分组读。
【设计意图:古诗朗读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古诗的真正意境。“感情朗读”被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自然会有感悟。爱的感情,以慢而柔软的声音读出亲切感;憎的感情,以快而沉重的声音读出挤压感;悲的感情,以慢而缓顿的声音读出沉郁感;喜的感情,以较快而高亮的声音读出欢愉感。 三年级正是学生模仿学习的好时节,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引导与示范。】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过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中,我们会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感受到诗人想要描述的场景。
1、如果遇上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办才好呢? (方法引导:查工具书、看注释、同伴交流、请教老师……)
【设计意图:方法的指导与点拨比知识的教育重要得多,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并尝试运用。】 2、借助注释,明诗意。
请大家结合注释想一想,说一说。整首诗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呢? 3、指名交流。
4、教师顺势而导,带着学生展开想象,悟诗情。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雨纷纷”:既形容春雨,也形容情绪。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正是我国古典
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那细细的、密密的雨丝扰得无法与亲人团聚的诗人那颗思乡的心更愁闷了。
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忙着祭祖扫墓,他们也像诗人一样百感交集,如同失了魂
魄一般悲伤。(欲断魂)
教师简述“魂”的记字方法,板书——雨 断魂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过渡:心情凄迷,悲愁涌上心头,如果此刻寻家小酒馆喝上一杯,该多好呀!一则可以避雨歇脚,二来可以排遣一下心中愁闷。于是他向人问路了——
“借问酒家何处有?” (问谁了?人家回答了吗?)
体会“遥指”、“杏花村”
遥指: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是一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不言而喻,那里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雨中行路的客人的。这不由令人心中振奋.(板书:振奋)
【设计意图:以“整首诗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呢?”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故事展开讨论和交流,在语言表达中初步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体悟意境。】
四、熟读成诵,默写积累古诗。
过渡:此情此景,诗人文思泉涌,脱口而出。写下了千古名篇——《清明》。 (1) 出示古诗,齐读全诗。
(2) 欣赏书法作品《清明》,熟读成诵。
中华文化相融相通,古诗与书法就是完美的结合,你们看,这就是古诗《清
明》的书法作品——(指名读古诗)
依次出示楷书、隶书、行书作品,男女生分别读、齐读。
背一背:出示空白幻灯片,检查背诵成果。
【设计理念:教材中的古诗,之所以成为教材,是由于其经典性,是“文、道”皆备。学习古诗就要熟读成诵,成为积累,变为积淀。从“初读”到“理解”,再到“品悟”,最终要达到“背诵”方为达标。在多遍诵读的过程中,以书法作品为载体,不仅为了展示古诗,更是为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写一写:完成《清明》古诗填空书写卡。
【设计理念:书写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提笔即练字,写好中国字,这是对学生学习母语的基本要求,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五、拓展延伸:
中国传统节日带给历代文人墨客无数灵感,他们佳作不断,名句流芳,我们一起去欣赏:
(1)春节: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 (2)元宵节:明代诗人唐寅的《元宵》; (3)寒食节:唐代韩翃的《寒食》;
(4)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
(5)重阳节: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幻灯片,指名读、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适度拓展文本容量,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合理进行拓读,不仅深化所学内容,而且能让学生突破有限的教材资源,走向生活,走近作者,走向诗词天地。】 六、布置作业:
课外挑战:搜集历代诗人描写清明节的诗句,试着背诵下来。
(给星星涂颜色:能背诵一句涂1颗星,能背诵两句图颗星,以此类推。)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余味未尽”,鼓励学生把积累古诗词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分门分类、因“引”拓读,孩子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是我们古诗教学的目的之一。】
【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清 明
(唐)杜牧
雨 欲断魂 酒 遥 指
【教后反思】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理解并背诵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完之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总是有些收获,也有些遗憾。总结是下次的提高和改进,掩卷思索,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下的理念:
1、反复吟咏,创造读诗的热情和责任感 。
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朗诵体悟,润养身心是古诗教学的首要任务。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2、搭建手脚架,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作者资料、创作背景等。
小学古诗教学主要从积累、拓展、对比方面着手,比如教学中对传统节日诗
词的拓展和课外挑战,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取动力不断积累。生命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手脚架搭建的高度。搭好手脚架,重在让学生积累文化,掌握方法,使其知识和能力相生相长。
3、课堂中落实“熟读成诵”。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熟读成诵,这是基本的学习过时必须达到的要求。 4、古诗词教学要朦朦胧胧更美。
在学生“明诗意”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不愿意让学生用现代白话来翻译诗词的意思。直译的句子生硬、枯燥、乏味。所以只让学生描述大体的意思就好。怎么说都可以,倒也并不需要像释字环节般的字字落实。有时,古诗词字义的浅出,还可让学生领会到意境的深入。
当然一堂课下来,我也发现自己对学情的把握还是有局限,预设学生初读古诗会有错音,但情况很好。其次,在理解诗中描绘的场景一处处理急躁,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雁过无痕,对诗人“茫然之中透过希望与振奋”体悟较少,朗读的情味略淡。最后,课堂上用书写卡的目的是默写古诗,达成课堂目标,但书写时间紧凑、评价展示不尽人意,以后仍需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