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登鹳雀楼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语文版一年级下册21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广东省 - 河源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认识“诗、首、登、依、尽、黄、流、穷、千、层”等10个生字,会写“入、千、首”2个字。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和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唱、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祖国传统诗文的韵味美,在潜移默化中学语言,受教育。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指名背诵已学过的古诗、全班读。简评学生背诵。
孩子们,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在这节课里老师将带领着你们一起学习古诗,领略千古美文。在学习这首古诗前,请同学们一起来诵读我们这学期所学习的古诗。 2、揭题《登鹳雀楼》出示视频“黄河”。
黄河是我们中国的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被喻为我们中国的母亲河。有
一天著名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他望着一路汹涌奔腾,锐不可挡的黄河,此时的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二、解诗题。 1、出诗题。
(1)、认识生字“诗、首、登”并组词,引导学生用词语说一句话。 (2)、认识 “鹳雀”(像鹤的一种鸟)。
(3)、介绍“鹳雀楼”。 (鹳雀楼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三、知诗人。
王之涣,现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诗作有独到之处,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历千年不衰。他描写边疆风光的作品很有特色。他的诗,很多都被当时乐工制成乐曲,广为传唱,深受人们喜爱. 主要作品:《凉州词》《登鹳雀楼》 四、诵读感悟,感知诗意。
1、听读揣摩,初步体味。(古诗诵读讲究抑扬顿挫,注意停顿和语气。)
2、教师带读,学生跟读;全班学生齐读。 五、学习会认字,会写字。
1、会认字:“诗、首、登、依、尽、黄、流、穷、千、层”等6个生字。全班齐读带拼音生字。
2、说一说如何识记生字;组词;说话。(开火车、竞赛) 3、去拼音识字。
4、游戏“闯迷宫”,“拍手读”。 3、书法展示。 六、朗读指导。
1、齐读古诗 2、教师教读。 七、明诗意。
1、学习第一、二句诗:
(1)、 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里看出?①师带读。自读、指读、赛读。②教写生字“入”。(教师范写,学生生描写)
(2)、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已的话说一说。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 (2)学习第三、四句。
1、师设置情境: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呢?你想不想看到呀?其实诗人王之涣也很想看到。小朋友们想一想要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学生交流。
2、教师示范写“千”,学生描写。
3、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4、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八、悟诗情。
1、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什么?
2、总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
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九、书写指导,作品展示。 十、诵读比赛。
1、 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 让我们一起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2、 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十一、延伸拓展。
1、播放《登鹳雀楼》背景音乐,古诗新唱(教师范唱,带唱,学生跟唱)。
2、古诗欣赏《凉州词》《送别》 十二、、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会写字:“入、千”2个 字。写笔顺、描红练习,掌握生字的结构写法。小腰板,坐端正,拿出笔,注意书写姿势,教师提醒“三个一”标准。 十三、总结:表扬学生的优秀表现,感谢家长前来的指导工作。 板书: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