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荆轲刺秦王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五课_荆轲刺秦王_福建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五课_荆轲刺秦王_福建省优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文言特殊句式。
2.通过文本细读,把握荆轲的形象特点,并且学习如何写出人物个性。
3..引导学生认识荆轲形象的文化意义。
2学情分析
所任教班级学生为高一新生,入学还不到一个月,整体而言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愿意在课堂上和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但由于文言文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阅读时也尚未养成发现问题、深入思考的习惯,所以在学习古文时,往往浅尝辄止,停留于掌握字词意思这一表层。
3重点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分析荆轲这一形象的特点,并且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侧面衬托等表现手法写出人物个性。
引导学生探究荆轲怒斥太子背后的心理动机,挖掘荆轲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如果以“成王败寇”的标尺进行衡量,荆轲无疑是一个失败者,《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讲述的也无非只是一个刺杀未遂的故事而已。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失败者”以及他的故事,千百年来,从未消逝在历史的风尘里,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总有人对他念念不忘。
比如晋代的陶渊明在《咏荆轲》一诗中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唐代的骆宾王在易水送别友人时也想起了他“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于易水送人》),宋代的辛弃疾写词回忆“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元代僧人善住也歌咏荆轲是个侠士“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 清代的龚自珍也称赞荆轲“江湖侠骨恐无多”。当代有许多作家撰文谈论荆轲,比如张承志的散文《清洁的精神》、莫言的剧本《我们的荆轲》、台湾作家温世仁的武侠小说《秦时明月之荆轲外传》等等;也有许多导演拍摄以荆轲为题材的影视,比如陈凯歌的电影《荆轲刺秦王》,李惠民执导的电视剧《荆轲传奇》等等。
几千年来,这么多人谈论着荆轲,记挂着荆轲,荆轲的身上一定有着某种吸引人的魅力,值得我们去探索。
前两节课,我们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理清了课文的行文脉络,并且梳理了重点文言字词,今天就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来更进一步地认识荆轲。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出本节课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活动2【活动】二、讨论交流:文本细读,品味荆轲
讨论交流:你认为荆轲是个怎样的人?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依据。(此问题为昨日作业,要求学生在文中进行批注)
2段(荆轲献计)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自尊心强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有智谋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知恩图报
◆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微、愿、得、谒、购、诚、说、有以、以、穷困 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
◆塑造人物形象的途径: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3段(说樊於期)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果决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有智谋,擅长辞令(做足功课,提前了解樊於期的经历及性格,说辞环环相扣,一步步挑起樊於期的情绪,促其最终心甘情愿地自刎)
◆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深、顾、善、把、揕、陵、偏袒 被动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塑造人物形象的途径: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曰”前的修饰语:荆轲——不动声色;樊於期——情绪逐渐激昂)
◆学生可能误答:爱国(“解燕国之患”;“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辨析]荆轲刺秦王是爱国的表现吗?不是。
补充材料:《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理由一:荆轲并非燕国人。
理由二:春秋战国时代,士作为地位底下的阶层,他们的国家观念并不强烈,国君赏识就留下来供驱使,若不赏识则再游历他国,比如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张仪皆如此。
7-8段(怒斥太子)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自尊心强,“士可杀不可辱”,刚烈
◆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所待、顷之、发、迟、请、所以 省略句、判断句
◆塑造人物形象的途径: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学生可能误答:冲动,易怒,不计后果(“荆轲怒,叱太子曰”;“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辨析讨论]荆轲真的是“冲动、易怒、不计后果”吗?或者说,他的“怒而遂发”是性格缺陷吗?非也。“怒斥”本身其实体现着荆轲的价值追求。
荆轲答应刺秦,实属无奈(太子的“顿首”、“固请”,田光的以死相激),然而一旦许诺,他便不会回头(事实上他也着手谋划筹备)。而太子丹却“迟之”,“疑其有改悔”,甚至提出要“先遣秦武阳”,这是对荆轲“勇”的怀疑,是对其人格的侮辱。在那一瞬间,荆轲很有可能想起了赏识自己、却因太子疑之而自杀的田光,他仿佛在田光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太子要田光“勿泄”,田光就自刎了,为了内心所追求的“节侠”之名;太子要荆轲赶快出发,荆轲就“辞决”了,也同样为了内心所追求的“节侠”之名——那是一种洁白无暇、不容怀疑、不容玷污的完美人格。荆轲并非意气用事、草率出发,只是与等来同伴、为刺秦增一分胜算、为活着回来增一分可能相比,维护自己所追求的高洁人格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9段(易水送别)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视死如归;一诺千金的高贵人格(纵使对太子丹充满愤怒)
◆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白衣冠、而、瞋、就、已、顾 定语后置
◆塑造人物形象的途径:环境描写、动作描写
◆学生容易忽略、并且值得探讨的细节:
1.乐声为什么会先悲凉(变徵之声)后激愤(慷慨羽声)呢?为何悲凉,又为何激愤?他要去做的其实是一件有益于燕国、有益于百姓之事(秦为“暴秦”),为何会是这样的情绪?
2.太子去哪儿了?太子作为刺秦计划的主脑,为何在易水送别时几乎“隐身”?同样为了刺秦而牺牲(或将要牺牲),太子丹面对樊於期之死是“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而面对“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生死难卜的荆轲,太子为何没有任何反应?
3.在怒斥太子时,荆轲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而在与高渐离的击筑声唱和时,荆轲却唱“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前后是否矛盾?
[辨析讨论]
这场告别,与其说是“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与荆轲的告别,不如说是荆轲与高渐离两位知己之间的生离死别(知己情深;荆轲死后,高渐离继续刺杀秦王,见周练《高渐离以筑击秦王》)。
荆轲的唱词,唱出了环境(萧萧)、心情(寒),也唱出了自己的命运(如易水般一去不返)。
激愤——针对太子(结合上文怒斥太子进行分析),乃至“终已不顾”。
补充材料:张承志《清洁的精神》
那天的易水送行,不仅是不欢而散甚至是结仇而别。燕太子只是逼人赴死,只是督战易水;至于荆轲,他此时已经不是为了政治,不是为了垂死的贵族拼命;他此时是为了自己,为了诺言,为了表达人格而战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和他的党人高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唱和,其实藏着无人知晓的深沉含义。所谓易水之别,只在两人之间。这是一对同志的告别和约束,是一个他们私人之间的誓言。直到日后高渐离登场了结他的使命时,人们才体味到这誓言的沉重。
就这样,长久地震撼中国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就作为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作为一种失败者的最终抵抗形式,被历史确立并且肯定了。
13-18段(廷刺秦王)
(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逐秦王——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秦王目眩良久
◆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以、次、陛下、怪、谢、假借、发、见、因、引、绝、还、卒、郎中、方、提、被、就、箕踞 状语后置、省略句、定语后置
◆荆轲形象:胆识过人,勇武,视死如归
◆塑造人物形象的途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两次“笑”)、语言描写、衬托(秦武阳、秦王、群臣)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细读,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并学习如何写出人物个性。)
活动3【讲授】三、课堂小结
让我们再回到这堂课一开始老师所提出的那个问题:荆轲身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会让千百年来的许多人对他念念不忘?他身上固然有着足智多谋、能言善辩、胆识过人、果决、刚烈、视死如归等等美好的品质,但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他对于完美人格的超越生命的追求。也许有人会说他傻、不现实,但是在这样一个聪明且现实的人太多而不是太少的年代里,我们恰恰需要荆轲身上那种清洁的精神,在这复杂的人世间,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找回的,也恰恰就是那种清冽、干净的感觉,并且,心之所向,一往无前。
(设计意图:课堂升华,总结荆轲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活动4【作业】四、拓展作业
从下列题目中选择一道,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作文。
1.关于荆轲,历代的人们褒贬不一,许多人欣赏他,但也有人非议他,比如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你如何看待荆轲这一人物?请以“我读荆轲”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2.同样面对强大的敌国,烛之武选择说秦伯,而荆轲选择行刺秦王,你觉得行刺是最好的方式吗?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3.请运用本课所学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写你喜欢或厌恶的一个人,力求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设计意图:前两道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迷信,不盲从。第三道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