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齐桓晋文之事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演讲与辩论《齐桓晋文之事》甘肃省 - 白银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演讲与辩论 《齐桓晋文之事》甘肃省 - 白银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梳理孟子和齐桓公的论辩过程,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探究文中孟子运用的论辩技巧。
3、学习并掌握常见的语言技巧,并能应用于论辩中。 教学重难点:
1、探究文中孟子运用的论辩技巧。
2、学习并掌握常见的语言技巧,并能应用于论辩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课前热身
上新课之前,先请大家完成两个任务, 任务一:请回答三个脑筋急转弯。 问:如何把大象装进冰箱里? 问: 老鼠为什么会飞?蛇为什么会飞? 鹰为什么会飞? 问:世界上什么的腿最长? 任务二:请从说话技巧的角度分析这些答案为什么趣味十足又不得不让人信服?出示答案:大象是装不进冰箱的。回答者以此之矛攻子之盾,以谬归谬。 回答者类比推理,但容易忽视常理。 回答者不可能考察世界上什么的腿最长,只能避实就虚。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小笑话,老师举这两个任务的目的是想证明一个结论:“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会说话不一定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是你能够运
用一定的说话技巧使你说话获得对方认可、赞同,乃至信服。古之人一言可以平定战乱,数语可以安抚天下。像这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的游说之士在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年代可以说比比皆是。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孟子,来品味他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说话的艺术。请大家打开课本。 教学环节二: 课本攻关
我们知道,孟子周游列国25年,目的就是让他的仁政学说、王道主张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君主的采纳,在这篇文章中他说服的对象是谁?最终接受他的主张了吗?齐宣王向孟子求教并要试一试,足见他接受了。我们发现本文是一篇谈话语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在两人的一问一答的论辩中孟子说服齐宣王。所谓论辩大多会唇枪舌剑、争锋相对,或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把对方驳一个体无完肤。但这篇文章是不是?孟子面对的是高高在上、早有称霸之心的一方诸侯齐宣王,要谈论的话题是严肃而枯燥仁政王道,如果不作精心设计,用心安排,我想齐宣王可能置之不理,更不用说心悦诚服地接受了。那么孟子运用了哪些论辩技巧一步步将自己的主张铺展开来,最终说服齐宣王呢?下面就让我们以齐宣王向孟子提出的问题为线索,结合导学案上的五个小问题,来梳理二人的论辩过程,请看大屏幕。
1、文章开篇齐宣王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并 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 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 闻也”呢?圣人也会说谎么?
板书 中心论点 保民而王 避实就虚
2、在回答完齐宣王的“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这个问题后,齐宣王引用《诗》中“他人有心,余忖度之”,并感叹说 “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可见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
板书 保民而王的前提----不忍 欲擒故纵
3、齐宣王发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之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引经据典大讲他“推恩”那番话了,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这些比喻,这是为什么?
板书 保民而王的行动 推恩于民 设喻类比
4、“若是其甚与” “可得闻与”齐宣王问的什么?孟子是如何让齐宣王舍去“大欲”的?
板书 保民而王---思想 弃霸道行王道 明知故问 攻其要害 类比归谬
5、“吾惛,不能进于是矣(67)!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齐宣王最总表示愿意就教,孟子水到渠成地拿出他的仁政主张,具体措施是什么?
板书:制民之产 王道乐土
课文小结:孟子生活百家争鸣的时代,为了使儒学能够在诸家学说中独领风骚,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君主的采纳,他游说诸侯二十五年,批驳论敌,议论风发,纵横捭阖。在这篇文章中孟子充分抓住齐宣王想
要称霸的心理,层层推进,因势利导,运用多种论辩技巧,娓娓道来,一步步使齐宣王接受了自己的主张,充分展示了他好善辩能言的才能。《孟子》一书也具有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势磅礴,论辩技巧娴熟的特点,这不仅使孟子在当时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其对后世政论史、文学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环节三: 知识锦囊
辩场如战场,在论辩过程中如果不讲求点战略战术,就不会轻易说服别人。下面就让我们以本文为例,来认识几常见的辩论技巧: 1、攻其要害: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在于对方的交锋中要及时发现对方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攻击。
2、攻其不备:及时抓住辩论过程中对方出现的破绽,发起突然袭击。 3、诱敌深入:在辩论中对方长驱直入时,处于守势的一方要有耐心,以静制动、设置圈套,使之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4、欲擒故纵:先假定认可对方的论点,迎合对方心理以缩短与对方的心理距离,使对方放松戒备,再出其不意地进行反击,从而擒获论敌获取胜利。
5、避实就虚:即暂时回避难以直接回答的实质问题,抓住对方之“虚”,选择其薄弱环节连连进攻。
6、反唇相讥:论辩常常是争锋相对的,但并非要摆出箭在弦上的架势,大动干戈,采用反唇相讥的方式,常常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7、设喻类比:有些时候反驳对方的观点,并非一定要引经据典或举
出事例,可以采用比喻论证或类比论证的方式,形象生动,言简意赅。 8、演绎归谬:假设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通过演绎推理或类比推理的方法加以引申,得出荒谬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教学环节四: 故事串烧
其实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像孟子一样能言善辩的名家太多了,他们留给我们许多精彩的论辩故事,充满了智慧又趣味无穷。就是我们普通人中也不乏许多善于运用论辩技巧的人。不妨我们现场来做个小练习。听到的故事中主人公运用了哪些论辩技巧?完成连线。(见课件)
教学环节五: 唇枪舌战
小小辩论赛:走进高中校园,我们会发现许多同学都拥有自己手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已成为他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高中生在校园使用手机,会带来很多便利,但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也引起学校的关注和思考。此事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校园的热门话题。小组讨论,运用今天所学的论辩技巧至少写出两份辩词,组长协商选出四位辩手参加五分钟自由辩论。 正方 高中生在校园使用手机利大于弊 (1-4组) 反方 高中生在校园使用手机弊大于利 (5-8组 ) 教学环节六:课后赠言
美国成功人士卡耐基曾说:有一个好的口才是成功的快捷方式,
这种能力使一个人备受瞩目,鹤立鸡群。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许你很多时候需要说服他人,该怎么说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那就需要用点心思,讲点技巧。这里还有许多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说话技巧推荐给大家,并希望这节课对于你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能有所帮助。好,下课。 附故事串烧:1、清朝有个神童叫郑大计。一次他祖父得罪了县官,县官一怒之下把全乡的皇粮都派给祖父交纳。见祖父整日长吁短叹,郑大济问明理由,说自己有办法对付他。第二天,郑大济带上祖父的帽子,穿上祖父的长衫,摇摇摆摆闯进县衙县,县官儿认得他,便厉声喝道:“毛头小子为何自己的衣服不穿,要穿公公的长衫?” 郑大济理直气壮的回答:“请问县太爷,我是公公的孙子,公公的长衫尚不准我穿,全乡人还不是我公公的孙子,有什么理由让我公公来负担他们的皇粮?” 县令竟一时无言以对,只好免了他祖父的任务 2、英国作家萧伯纳身体很瘦,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小宴会,一个脑满肠肥的资本家对他说:“萧伯纳先生,一见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萧伯纳立刻回答道:“恩,先生,我一见到您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的原因。”资本家无言以对。
3、 1935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法国主考人向我国著名学者、当时年轻的陆侃如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里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陆侃如应声而答:“西北有高楼。” 问题提得突然又意外,陆侃因此便来了个怪答,但是有根有据,古诗云: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4、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发生以后,苏联大使阴阳怪气地问总理:“总理同志,听说最近中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周总理平静地回答: “也没什么大事,只不过是森林里倒了一棵树;一棵树上落下一片叶子而已。”苏联大使故作关心地说:“据权威人士推测,此事对中国的影响极为不利呀!”总理答道:“恰恰相反,一颗毒瘤在肌体上自动消失,有百利而无一害。
5、我国作家蒋子龙到美国落基山参加一次中美作家协会。宴会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蒋泽伦解释怪谜:“把一只五公斤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 蒋子龙不假思索答道,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您显然是仅凭嘴一说就把鸡装进瓶子,那么我就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拿出来,金斯伯格说:“您是第一个猜中这个迷的人” 。
6、 一家公司主管给员工提出一个问题:公司是应该要全力以赴做精一个项目还是应该扩大业务范。他要求员工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当正方选手一再强调:要进一步集中火力把一个项目做精,成就品牌,努力坚守就会成功,还举了苹果公司和阿里巴巴的例子。这时反方一位选手接连问道:正方现在只知道苹果手机在全国风靡,但知不知道苹果最开始是做电脑的;知道诺基亚吗,他们努力坚守功能机市场,结果就被智能机给灭了;知道马云做阿里巴巴很出名,但知不知道他之前是做翻译社和中国黄页的。所以成功的企业一定是选择正确的项目,而不是努力坚守一个项目。
7、 一家店饭菜质量较差,一位顾客在提意见时先对老板说:“你们的饭菜质量不错,而且花样繁多。” 老板高兴之余又不解地问:“菜就不用说了,可米饭只有一种,没有什么花样呀。” 顾客笑着说:“你看有生米饭,有熟米饭,还有半生不熟的夹生饭,这不是花样繁多吗,” 老板一愣,不好意思的摇摇头,后来,该饭店的饭菜质量很快有了改观。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