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北京的春节,老舍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北京的春节(老舍)》内蒙古 - 巴彦淖尔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高二语文教案《北京的春节》
使用时间: 2019年 7月 3日
【学习目标】
1.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2. 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重点难点】
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课前预习案】(预习时间20分钟) 一、作者介绍
人民艺术家——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他创作勤奋,解放后写了20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 1966年“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终年67岁。
【导入】空气中爆竹的气味,热腾腾的饺子,火红的对联,这一幅幅温馨热闹的画面定格成游子心中有关家的永恒记忆。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老舍先生笔下北京春节的年味。希望可以拨动我们每个人有关春节的美好回响。 二、整体感知:
1.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中间都有哪些活动?气氛特点如何?作者是如何处理详略的? 时间 给你的印象 风俗习惯 详写略写 腊八 忙碌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详写 腊月初九到二十三 忙碌 买杂拌、爆竹、玩意、年货 略写 腊月二十三 热闹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略写 过了二十三 忙碌 大扫除、准备充足食物 略写 除夕 热闹 年才、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 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详写 正月初一 悠闲、快乐 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详写
初六 悠闲 铺户开门 略写 元宵 热闹 看花灯、吃元宵 详写 正月十九
不舍 结束
略写
志 不 强 者 智 不 达,言 不 信 者 行 不 果 ——墨 翟
高二语文教案 《北京的春节》 第2页 共8页
【课上学习案】
预习检查:用红笔在学案上进行勾画、完善。 知识讲解:
三、诵读感悟:
1.重点赏析除夕、元宵这两个节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①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的气氛。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②品读“元宵节”的气氛。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2.说说你家乡的春节习俗。
【在中国,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曰最受关注,春节文化也因为凝聚着国人的血脉亲情和家国情怀,成为华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我国遍布古今的小说、戏剧、散文及诗歌中都能找到“春节”的踪影。】 赏析影视剧《红楼梦》“祭祖”片段。 四、拓展延伸
(一)与春节有关的诗歌 1. 元会①(魏)曹植
初岁元祚①zuò,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尊卑列叙,典而有章。衣裳鲜洁,黼黻fǔ fú②玄黄。 清酤gū③盈爵,中坐腾光。珍膳杂遝tà④,充溢圆方。 笙shēng磬qìng⑤既设,筝瑟俱张。悲歌厉响,咀嚼清商。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 诗中新年气息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古代元旦宫廷有贺岁之礼,规模宏大而隆重。 ②祚:年“初岁元祚。吉日惟良”。
③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或者绣有华美花纹的礼服。 ④清酒、美酒。
志 不 强 者 智 不 达,言 不 信 者 行 不 果 ——墨 翟
高二语文教案 《北京的春节》 第3页 共8页
⑤亦作“ 杂沓”。 纷杂繁多貌。
⑥笙,管乐器名,一般用十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磬,古代打击兵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译诗:
一年之始,吉日辰良。美妙聚会,设宴高高殿堂。 依地位排列,井然有章。衣裳鲜艳,花纹华美,色彩玄黄。 美酒盛满酒樽,主席溢彩流芳。佳肴美食,丰富多样。 有笙有磬,筝瑟齐祥。哀怨的曲调凄厉,欣赏品味,口齿留香。 俯视车辆,华丽多姿,仰观屋棚,绘画雕梁。
愿这份美好,千年如常。欢歌笑语,尽情娱乐,没有穷尽。 皇家荣华富贵,万寿无疆。 2.生查子·元夕 (北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元夕》采用今昔对比,昔日欢乐对比今日悲伤寂寞,抒发了一往情深,却物是人非的惆怅。【衬托: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3.除夜作 (唐)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
①除夜:除夕之夜。
②客心:自己的心事。转:变得。凄然:凄凉悲伤。 ③霜鬓:白色的鬓发。明朝(zhāo):明天。 译文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
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
志 不 强 者 智 不 达,言 不 信 者 行 不 果 ——墨 翟
高二语文教案 《北京的春节》 第4页 共8页
一年。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认为第三句“故乡今夜思千里”“作故乡亲人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试作简要评析。
答:作者匠心独运,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想象写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因而显得“愈有意味”。 4.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tóng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①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②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③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④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⑤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二)春联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1.品评春联
上联:苍獒啸天 天平地成民生旺 下联:乌豚望日 日新月异社稷兴 上联:岁月放歌,中华春色花争锦 下联:文明播雨,热土深情爱注源 上联:玉犬守门,旺旺衔来中国韵 下联:金豚贺岁,亨亨唤醒小康春
2.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上联:和风日丽春光好
志 不 强 者 智 不 达,言 不 信 者 行 不 果 ——墨 翟
高二语文教案 《北京的春节》 第5页 共8页
下联:政通人和气象新
上联:吉狗迎门,守来民众幸福路 下联:福猪拱地,迎到国家富强途 (三)有关春节的记忆
写一段文字,来表达你对“春节”的感受。它可以是一种味道,一种颜色,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教师习作) 那年,1990 那年,我8岁。
记忆中童年的春节是隔着色彩斑斓的糖纸,阳光洒下快乐的笑声。 喔喔佳佳奶糖的香甜,幸福着我整个童年。 那年,她28岁。
记忆中童年的春节是母亲夜以继日的忙碌。打扫家、大清洗、做年货…… 深夜灯下她忙碌的剪影,温暖着我整个童年。 那年,她78岁。
记忆中童年的春节是奶奶干枯的双手抟弄出的精巧面人。 一揉一捏,呵护了我无忧的童年。 今年,我38岁。
敏感的牙齿,疲累的身心早已不能承受糖果的甜腻。 今年,母亲58岁。
她仍旧执着的用自己精心烹制的年夜饭帮我们记住遥远的年味。 今年,奶奶…… 她离开我们已近三十年。 我只能在除夕前扫墓的时候, 触摸那斑驳的墓碑来感受她 曾经留在我发梢上爱抚的余温。 时间都去哪了, 是谁偷走了时光
让我简单快乐的童年一去不复。 时间都去哪了,
志 不 强 者 智 不 达,言 不 信 者 行 不 果 ——墨 翟
高二语文教案 《北京的春节》 第6页 共8页
是谁偷走了时光,
让我如青山般强壮的父母日渐衰老。 时间都去哪了, 是谁偷走了时光,
让这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挚爱亲人永世隔绝。 多少个午夜梦回,泪湿枕畔。 我愿倾尽所有,换这爱天长地久。 推开熟悉的铁皮大门, 稚嫩的声音响起: 妈,我回来了……
2019.7.2
总结:千百年来,春节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早已不仅是一个节日,它凝聚着华夏儿女的血脉亲情和家国情怀,并向世界传递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向往美好,最质朴的心声。(下课)
板书设计:
北京:忙碌 热闹 悠闲 快乐 愿景:和平喜乐 向往美好
知识链接: 1.春节介绍
春节是在正月的第一天,但是在汉武帝之前,历代正月设定却不一样,如夏朝是在孟春(即正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朝统一六国后规定十月为正月,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为孟春为岁首,后人逐渐将之完善为至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此后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而将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在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将元旦定位1月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在1928年时,为了推行新历,民国政府还试图废除春节,但民众的反对和置若罔闻,当局也无可奈何,在1934年,国民政府停止了废除阴历,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还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将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志 不 强 者 智 不 达,言 不 信 者 行 不 果 ——墨 翟
高二语文教案 《北京的春节》 第7页 共8页
在先秦时,过春节就已经有了人们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在汉朝时,祭祖则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魏晋时则已经形成除夕守岁,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外,还发明了贺卡,而宋代人则是在过年时开始吃饺子,放爆竹。到了清朝,是最重视过年,要一直闹到元宵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当时流行的取乐方式。
时至今日,除了祀神祭祖活动有所淡化,其他春节的主要习俗,则都完好的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比如: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是从尧舜时代就有的风俗,每逢春节来临,每家每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器具等。
守岁:作为春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守岁最早记载于西晋,从汉代开始,则把新旧年交替的时刻定位夜半时分。
拜年:从唐、宋开始,皇亲贵族士大夫之间就有了专门百年的贺年片,用梅花笺纸裁成二寸宽、三寸长卡片,写上姓名、地址,而各家门口会贴着一个红纸袋,用来接收卡片。
贴春联:贴春联始于宋代,盛行于明代,而到了清代,则把思想性和艺术性提高到极致,而春联种类又根据使用场所分成门心、框对、横批、斗方等。
贴年画:到目前为止,收藏最早的年画为南宋年间,到了民国初年,把月历和年画相结合,则形成了以后的挂历,也是曾经风靡全国。
放鞭炮:在没有火药和纸张的年代,人们用火烧竹子爆裂发声来驱逐瘟神,这可以看做是最早的爆竹,到了北宋时期,民间出现了用卷纸包裹火药的燃放物,并且有单响双响之分,最后称之为“鞭炮”。
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春节也是人们情感释放的重要载体,是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精神支柱,在这一天,人们都尽可能的与亲人回家团聚,表达对新一年的期盼和美好祝福。 2.历代春节食俗
东汉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据崔提《四民月令》称:“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南朝时期,春节阖家互相拜贺、饮宴,并开展娱乐活动。据粱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还有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
唐宋元明清时期春节食俗中的礼仪成分逐渐加重。据南宋吴自收《梦梁录》记载:“土
志 不 强 者 智 不 达,言 不 信 者 行 不 果 ——墨 翟
高二语文教案 《北京的春节》 第8页 共8页
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梵天庐丛录》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酒肉异常丰盛。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凡五日而毕。”至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对于前来拜年春,“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阗,追欢竟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 3.贴春联的习俗
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一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春联长方形桃木板)。 推荐书目
冰心:童年的春节 梁实秋:北平年景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