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沈心工,李叔同
所属栏目:高中音乐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音乐人音课标版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江苏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高中音乐人音课标版必修 《音乐鉴赏》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该教学设计发表在《中国音乐教育》
高中音乐鉴赏 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
第二十六节 李叔同与沈心工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
【教育理念】
一是,基于音乐教学生活化考虑。“学堂乐歌”贴近学生生活,有望给贫瘠的高中校园歌曲带来一线生机。丰富学生生活、为高中学习减压。愉悦的学习经历为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提供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意义,践行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
二是,基于创新素养培养。实践创新素养是当代学生应具备的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探究学堂乐歌的内容特点、曲调特点和创作特点,特别是启发学生学习学堂乐歌的创作方式,创作“新学堂乐歌”,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学子心境、反应时代精神,使其成为“知识的创造者”,以促进创新素养培养。 【课题名称解读】
教材中本节课题名称是“李叔同与沈心工”。 教材的初衷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那么,教学就围绕“学堂乐歌”展开。于是“什么是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有哪些特点?代表人物有谁?有什么代表作品?能否自己创作新学堂乐歌来抒发当代学子的心境和时代精神?”这自然就成为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在上课伊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的。至于通过怎样的教,学生才能顺利完成这些学习目标,见教师用的“教学目标”。
既然一切围绕“学堂乐歌”开展教学,本课就直接将“学堂乐歌”作为课题名称。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李叔同、沈心工及其代表作品的内容特点、旋律特点和创作特点都统摄在“学堂乐歌”的学习过程中。 【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
1.本单元包含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和第二十七节“萧友梅和黄自”两节内容。本单元常规教学设计是,这两节各用一个课时,本单元共用两个课时完成。本人将其设计为三课时,“沈心工与李叔同”两个课时,“萧友梅与黄自”一个课时。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两个课时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除了教材本意,认识上世纪初,以填词为主要创作方式的代表人物李叔同、沈心工及其代表作以外,将教学重点倾斜到“尝试创作,并初步学会创作”;第二课时,专门为学生的创作作品开“新学堂乐歌音乐会”。完成创作的学生唱出自己的作品,或自己创作请同学唱,跟大家分享;没有创作好的,在同学们的刺激下,可以继续创作或分享同学的作品。
2. “歌”是要唱的。本课,涉及学堂乐歌和新学堂乐歌9首,其中学堂乐歌代表作4首、民间曲调1首、学长作品5首和新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篇幅都不长。通过听’歌”、唱‘歌“、写’歌”等实践活动,了解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让实践性体验“活动”替代“说教”,将健康向上音乐审美情趣和品质在实践活动中。
3.既要重视实践性参与,又要关注理性分析。通过学堂乐歌所处时代的一组图片,结合历史、政治学习经验,在之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梳理“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一方面在听“歌、”唱“歌”、写“歌”实践活动中引发情绪、积累经验,一方面要关注理性思维的发展和培养。
【学情分析与策略】
1.高中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模仿学堂乐歌的填词创作方法,高中生具备这种学习能力,学生喜欢创作与分享,乐意参与全过程。
2.将同龄人的作品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创作兴趣,同时也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同时暗示创作并不难。
3.音乐教育不是技巧的事业,“音乐鉴赏”教学更不是技巧的教与学,它是美化心灵、提高修养的事业,是帮助学生享受音乐的事业。问题是要人人愿意唱、敢于唱,不在乎要唱的多专业,创作的有多好。 【教学目标】(教师用)
1、通过鉴赏《祖国歌》和《黄河》,认识“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李叔同和沈心工)及
其创作特点。
2、通过分析“学堂乐歌”的内容特点和创作特点探究其社会价值。
3、通过唱同龄人的填词作品、词与曲搭配等练习,激发创作热情,尝试创作“新学堂乐歌”。
【学习目标】(学生用)
1. 什么是学堂乐歌?其有何特点?代表人物有谁?
2.学堂乐歌由审美社会价值? 3.创作“新学堂乐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李叔同及代表作。
教学难点:模仿李叔同的填词创作方法,尝试创作“新学堂乐歌”。 解决和突破策略:
1.将教学重点难点化解在探究学堂乐歌的旋律特点、内容特点、创作特点,再到模仿李叔同、欣赏学长创作的新学堂乐歌,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2.在听《祖国歌》、唱《祖国歌》、分析《祖国歌》的内容、曲调和创作方法的过程中唱熟《祖国歌》的“老六板”曲调部分,目的是在课上为《祖国歌》的这部分现场填词就手到擒拿,有利于树立创作信心和创作效果。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
课前音乐李叔同的学堂乐歌《校园夕歌》。一举多得。该课前音乐与下课以后的音乐都采用《校园夕歌》,在欣赏环节也会浏览欣赏到。
【设计意图】营造“学堂乐歌”的教学氛围;《校园夕歌》与下一环节将要欣赏的《祖国歌》是李叔同,采用同一民间曲调《老六板》(也有人称《老六板》)填词而成,渗透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为同一曲调填不同的歌词;本课结束时也播放此曲,首尾呼应的美感。同是学堂乐歌,同是李叔同的作品,采用的同是《老刘板》曲调,但加入了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更接近现代学生的审美习惯,某种意义上,是新旧学堂乐歌的桥梁,容易引发学习兴趣。
导入部分
师生唱《同桌的你》引出“校园歌曲”——“学堂乐歌”。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学堂乐歌”。“什么是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有哪些特点,代表人物有谁,有什么代表作品,能否自己创作新学堂乐歌;出示“学习目标”。
主体部分
一、自学,解决“学习目标一” 阅读教材第179页回答:
1.用一句话回答“什么是学堂乐歌”(清末民初学堂里乐歌课上唱的歌)。
2.知道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谁(沈心工、李叔同)。 【设计意图】用好教材资源;运用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
二、欣赏学堂乐歌
(一)李叔同的学堂乐歌《送别》
1.说到李叔同,学生就会想到歌曲《送别》,顺势了解《送别》的出处,知道和理解学
堂乐歌的影响力。
2.唱《送别》前半部分(全班分成两部分,一半唱词、一半哼鸣。意在营造和理解,中
国传统文化中送别友人之时的心理意境。)
3.通过《送别》理解学堂乐歌的填词创作特点和方法。引出为我国民间曲调《老六板》
填词的《祖国歌》。
【设计意图】《送别》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送别》开始。 (二)李叔同的《祖国歌》
1.跟唱《祖国歌》(前面已听过),在跟唱中感受内容特点、演唱形式。
2.对比《老六板》与《祖国歌》的旋律,通过唱,再次熟悉《祖国歌》的前两句旋律,
并提醒歌词创作的押韵问题,为后面的填词创作打基础。
【设计意图】在听《祖国歌》、唱《祖国歌》,分析《祖国歌》的内容、曲调和创作方法的过程中唱熟《祖国歌》的“老六板”曲调部分,目的是在课上为《祖国歌》的这部分现场填词就手到擒拿,有利于树立创作信心和创作效果;即了解学堂乐歌的内容特点、曲调特点,又熟悉民间曲调《老六板》。
(三)李叔同的《校园夕歌》
1.欣赏李叔同采用《老六板》填词的另一首学堂乐歌《校园夕歌》。并提醒学生,课前与课后播放的音乐就是这首学堂乐歌《校园夕歌》,以引起注意,提升对音乐的敏感度。
2.简介李叔同及他所从事的多方面的艺术活动和成就。如,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编撰的“乐歌集”、画作等。
过渡:是不是学堂乐歌就只有填词这一种创作方法呢?引出原创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
【设计意图】明白学堂乐歌可以为同一个曲调填不同的歌词;李叔同及其三首学堂乐歌
代表作品是教学重点,为后面向李叔同创作学堂乐歌那样,创作“新学堂乐歌”。学习知识是创造知识的基础。(四)欣赏沈心工的《黄河》 1.简介沈心工
2.浏览式欣赏沈心工词曲的《黄河》:判断曲式结构?(有几个乐段组成)
是男高音独唱还是男中音独唱?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原创情况,认识原创先驱沈心工。 三、小结知识要点:
什么是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四、朗读吕骥的音乐格言,理解学堂乐歌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引出与学生同时代的学长创作的“新学堂乐歌”。
【设计意图】用好教材资源的同时,让学堂乐歌与新学堂乐歌联系起来,进入创作环节。 五、创作 (一)创作准备
1.师生唱我校往届学生的填词歌曲《会学才会赢》,激发创作冲动。
《会学才会赢》 高一1 李 强 高中学习都有压力, 成绩不好就得挨批。 为啥有人学得好, 有人学不好, 其实方法才是最关键的。 成绩好比是海上的波浪,
有时低,有时高,
只有,会学,成绩才能排第一。 三分天注定,有方法才能拼,
会学才会赢!
2.词曲搭配判断:下面这首词作适合《欢乐颂》和《隐形的翅膀》中的哪首歌曲旋律?引导创作、积累创作经验。
《追求梦想》——《欢乐颂》
即使现实是面灰墙
也要勇敢闯一闯, 每次挑战都不一样 不能丧失了希望, 告诉自己你要坚强 就像阳光一样亮, 智慧勇敢追求梦想
总有一天能飞翔 !
《我的梦》——《隐形的翅膀》 我的梦 总是 勾起回忆里的伤, 我的梦 偏偏充满了成长的迷茫, 梦醒后 翻开日记本写下 愿望,
思绪在 指尖徜徉。 我知道 忘记 年幼时候的悲伤,
现实中每天阳光多明亮。 我知道 按上 翅膀就能够飞翔,
挥洒这年轻活力与张扬。 勇敢的梦想 告诉自己要坚强, 有一丝希望催促着 ——成长!
【设计意图】创作,是本课的难点。将创作难点化解为三个梯度:在了解学堂乐歌创作特点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唱往届学生的填词作品激发创作冲动——→判断词作适合哪首歌曲旋律,并完成词曲搭配——→为刚学会的《祖国歌》前两句填词——→课后独立创作一首完整的新学堂乐歌。
以师生一起唱学长作品为“诱饵”,激发创作激情,再到模仿创作“新学堂乐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顺理成章、流畅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省时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创作与分享 创作方法有四个:
方法一:为《祖国歌》前两句填上新词 方法二:为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填上新词 方法三:古诗词与合适的歌曲旋律搭配 方法四:欢迎原创
【设计意图】课堂上,现场用“方法一”填词创作并分享。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可以创作出“新学堂乐歌”的。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创作习惯,引领健康审美;课后,在其余的三个方法中任选一种,创作一首完整的“新学堂乐歌”,用音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思想感情。
结束部分
师生齐唱学长的“新学堂乐歌”《再见歌》(填词歌曲)结束本课。
《再见歌》 (《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带着理想, 驰骋在音乐海洋。 再见了 老 师(同学)
灿烂的笑脸, 记载我 们多少快乐时光。 分 离不会是 永久的遗忘, 铭记今天 走向远方!
结束音乐:《校园夕歌》
【设计意图】至始至终贯穿学堂乐歌,凸显主题;以音乐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中的对话,凸显音乐课的音乐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让学堂乐歌的歌声响彻校园、铭记心间。 【课后反思】
1.本课的音乐性强、参与性强、实践性强。课上,从唱歌《同桌的你》导入开始到最后的《再见歌》,歌声不断,涉及的民间曲调、和新旧学堂乐歌涉及9首歌曲,学生从头唱到尾。“歌”当然是要唱的、要听的,他们还自己写歌给大家“唱”。
2.课后创作情况令人惊喜。 每个班每个人都有作品,每个班总有人不止一首。分享时,“作者”唱得起劲,同学们听得开心,鼓掌不断。这样的学习学生是快乐的。每届都有很多好的作品。
3.本教学设计,在本人“送教下乡”、“名师展示课”等教学教研活动中也都上过,不论是
乡下学校还是城市学校效果都很不错,差别只不过是学生创作的新学堂乐歌的差异。实践证明,创造性地教学100多年前的歌曲,学生并没有感到过时,反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资源,只有创造性备课,才有创造性地上课,才有可能给我们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机会和创作、创新的平台。
4.有效实施创新素养培养。从引导学生探究学堂乐歌的旋律、内容、创作特点入手到,以师生唱学长作品为“诱饵”,再到模仿创作“新学堂乐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顺理成章、流畅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省时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课堂生动而和谐,学生学得轻松又快乐、有尊严。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应该说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5.可改进的地方:
(1)课后创作的新学堂乐歌,鼓励学生把歌谱用电子稿打出来。这样,音乐课不仅与历史、政治和美术融合,还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2)由于录播教师没有钢琴,本想带上手风琴给学生伴奏的,尤其是最后,学生唱自己的作品时,大多数学生需要用琴带带的。但各种原因,没用上手风琴。
鉴赏教学中的创作案例
——创作“新学堂乐歌”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马俊燕
创新素养是当代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本课,运用教材中的“创造”元素, 结合创作模块、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用音乐的方式抒发自己的心境、为学习减压,为理想加油。 特别是学习《学堂乐歌》之后,学生习惯用音乐课学到填词手法创作,为班会课创作主题歌、为宿舍创作舍歌。主题班会在市里还获得一等奖。学生创作的填词歌曲获市一等奖。 本课在本市组织的“送教下乡”和“名师展示活动”中受到一致好评,近年来也起到了教学示范作用。该教学设计发表在《中国音乐教育》。
创作是本课的难点,为了降低创作环节的难度,将创作难点化解为三个梯度:在了解学堂乐歌创作特点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唱往届学生的填词作品激发创作冲动——→判断词作适合哪首歌曲旋律,并完成词曲搭配——→为刚学会的《祖国歌》前两句填词——→课后独立创作一首完整的新学堂乐歌。
创作准备: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知道学堂乐歌是反映那个时代的学子心境和时代精神。
(此环节过程略)
一、创作“新学堂乐歌”
(一)唱学长填词作品《会学才会赢》(旋律源自《爱拼才会赢》)
《会学才会赢》
高一7班 杨智迪
高中学习都有压力,
成绩不好就得挨批。
为啥有人学得好,
有人学不好,
其实方法才是最关键的。
成绩好比是海上的波浪,
有时低,有时高,
只有,会学,成绩才能排第一。
三分天注定,有方法才能拼,
会学才会赢!
师:我不主张把学习目标定得太高,不一定只看重“排第一”,只要尽力了就好,每次都有进步就好。
(设计意图:用学哥学姐的作品做示范,是最巨亲和力的教学资源,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增强创作信心;激发创作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学长是如何面对学习压力的。)
(二)判断词作适合哪首歌曲的曲调
出示往届学生的词作与两首原创歌曲的歌名,判断词作适合哪首歌曲的曲调。旋律分别源自《欢乐颂》和《隐性的翅膀》。
学生通过判断,大多数确定是《欢乐颂》。
然后集体试唱。
唱一唱:适合《隐性的翅膀》还是《欢乐颂》的旋律
即使现实是面灰墙
也要勇敢闯一闯
每次挑战都不一样
不能丧失了希望
告诉自己你要坚强
就像阳光一样亮
智慧勇敢追求梦想
总有一天能飞翔!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词,合适什么样的旋律,为创作提供经验。学生不用动员,兴致很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再次为独立创作做铺垫,降低“创作”难度。)
再唱《隐性的翅膀》的填词歌曲《我勇敢的梦》
3、唱另一首已判断过的学生作品:
《我勇敢的梦》
(旋律源自《隐性的翅膀》)
高一15 张娇
我的梦 总是勾起回忆里的伤
我的梦 偏偏充满了成长的迷茫
梦醒后 翻开日记本写下愿望
思绪在 指尖徜徉
我知道 忘记 年幼时候的悲伤
现实中每天阳光多明亮
我知道 按上 翅膀就能够飞翔
挥洒这年轻活力与张扬
勇敢的梦想 告诉自己要坚强
有一丝希望
催促着——成长!
(提醒歌词押韵问题)
二、现场创作
为《祖国歌》前一、两句的旋律填词,并与大家分享。
100%的学生都愿意创作; 85%的都能创作了一句;20%的创作两句(创作两句,就意味着为《老六板》填词,是完整的一首了);有个班有一名学生还创作了两个两句,即两个版本的内容。
(设计意图:此环节不是为了创作的有多高的水平,主要是培养创作兴趣,并未有创作冲动的学生提供空间和时间,同时为课后创作提供经验。由于现场创作时间紧,每个人的写作水平也有差异,有可能做好,有可能做不好。做好的大加赞赏,起示范作用。没人做好也没关系,安排的有拓展环节,有了榜样,课后继续做。事实上学生的创作热情是很高的。)
三、完整创作与分享
创作方法有四个:
方法一:为《祖国歌》前两句填上新词
方法二:为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填上新词
方法三:古诗词与合适的歌曲旋律搭配
方法四:欢迎原创(鱼咬尾 换头和尾 和头换尾)
课堂上现场用“方法一”,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可以创作出“新学堂乐歌”的。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创作习惯,引领健康审美。
课后,在其余的三个方法中任选一种,创作一首完整的“新学堂乐歌”,用音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思想感情。下节课唱给同学听,一与同学分享。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