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沈心工,李叔同
所属栏目:高中音乐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音乐人音课标版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陕西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高中音乐人音课标版必修 《音乐鉴赏》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陕西
一、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想
本节课《学堂乐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中的内容。本节课的特点在于:淡化政治、历史等学科在音乐课堂上的讲述,提倡和鼓励用音乐来了解音乐。本节课分别通过欣赏及鉴赏四首学堂乐歌:《送别》、《体操—兵操》、《黄河》及《祖国歌》,要求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对作品的聆听,相互的探讨,自己的思考,最终得出相应结论,即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歌曲特点,并开辟“歌曲串串烧”互动活动环节,目的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培养学生对音乐、对歌唱、对创作的热爱。
在教学的同时,始终贯穿聆听——实践——思考——总结的方法,旨在教会学生既会欣赏也会鉴赏。
在课堂上,整个教学过程的宗旨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唱主角。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四首学堂乐歌,使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
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 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三、 教学内容 1、 《送别》;
2、 《体操—兵操》;
3、 《黄河》; 4、 《祖国歌》; 5、 沈心工与李叔同; 6、 “歌曲串串烧”。 7、为《送别》创作歌词。 四、 教学重点
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五、 难点教学
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 六、 教学方法
启发、参与、对比、陶冶。 七、 学情分析
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开始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如果教师所选的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认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所想要的不仅仅只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单一的口头传授,更希望了解他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接触到的歌曲且能够参与在其中的音乐作品。但是他们虽然喜欢唱、听歌曲,却不能自主、大胆的进行创作与展示,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鉴别与实践,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八、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高中新课标指出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这一环节通过聆听四首不同内容、不同情绪、不同演唱风格等等的歌曲,目的在于其一是让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其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充分发挥欣赏教学的“通感”,引导学生进行多渠道参与和感受音乐。
3、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讨论、归纳、创作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并独立地进行音乐的再体验。 九、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麦克风。 十、教学过程 附下页:
一、导入部分: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与教法
《送 别》
1. 播放学堂乐歌《送别》;
2.提问:你对作品
的旋律熟悉吗?比较:词与曲哪个你更熟悉?
3.介绍《送别》
歌词、曲调作者;
4.提炼学堂乐歌
的特点。
1. 聆听; 2. 思考; 3. 鉴赏; 4.提炼。
探 讨 式 鉴 赏 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与教法
《体操—
兵操》
1. 播放学堂乐歌《体操—兵操》; 2.提问:这首歌曲适合在哪个场景下运用较为合适?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3.总结: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之一:富国强兵。
1. 聆听; 2. 思考; 3.以《体操—兵操》的歌曲为背景音乐,学生展示相应符合情境的动作; 4.提炼。 参 与 式 合 作 式《黄 河》
1.播放学堂乐歌《黄河》; ;
2. 提问:在听作品的同时请浏览作品的歌词不仅描绘出黄河的滚滚气势还有什么? 3.总结: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之二:保家卫国、抵御外辱。
1. 聆听; 2. 思考 3. 探讨.
探 讨 式 陶 冶 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与教法
《祖国歌》
1. 播放学堂乐歌《祖国歌》; 2. 提问:在听作品的同时请你留意歌曲的最后一句歌词,学堂乐歌主要内容的升华; 3. 聆听。
1. 聆听; 2. 思考; 3. 提炼, 总结。
启 发 式 陶 冶 式
歌 曲 串 串 烧
1. 指定曲调,指定诗词,师生共同进行选择性的演唱;
2. 指定诗词,学生即兴创编或套用曲调; 3. 实践展示; 4. 评价.
1. 思考; 2. 展示; 3. 鉴赏; 4. 评价.
参 与 式 鉴 赏 式三、结束部分: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与教法
拓 展
与 探 究
1. 分组尝试为送别作词; 3. 书面作业;
4.在歌曲《送别》中结束本节课。
1. 聆听; 2. 总结; 3. 合作。
探 讨 式 合 作 式
的影响,认识其风格特点和重要意义。并且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怎样选曲填词,尝试“学堂乐歌”编创活动,感受创作、实践的乐趣。
学堂乐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节比较枯燥而难以接受的课,从歌词,曲调,思想内涵等都与现今学生传唱的歌曲相距甚远,因此,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欣赏的情境,产生想听,爱听学堂乐歌的愿望,是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时本节课的重点。高中音乐欣赏课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被动聆听的境地,慢慢会失去他们主动欣赏的愿望,因此,在课堂中我始终注意让学生动口唱,来提高学生主动欣赏,参与课堂的程度,通过听与唱相结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交流,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体验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强大的震撼力.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既有安静的聆听和思考,又有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参与,使他们在思考和讨论中掌握知识,在活动中加以运用和巩固.在本课的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后,我有重点地安排了"歌曲串串烧" 活动,给学生先提供《蜀相》套用《送别》的旋律,提供《过零丁洋》套用《东风破》的旋律,在运用王维的诗《山居秋瞑》,让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旋律为诗配歌,这样不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也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兴趣.最后教师自我展示一首串烧歌曲,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但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其中许多细节还待斟酌和提高,我想,作为一名新时期音乐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时俱进,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新课改真正的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