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一1.2.1函数的概念-重庆市优课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3228566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一1.2.1函数的概念-重庆市优课

视频标签:函数的概念

所属栏目:高中数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一1.2.1函数的概念-重庆市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思想:变化与对应                          
 ― 第1页  共6页 ― 
1.2.1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
数学模型;用集合与对应的思想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深刻含义;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类比、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归纳
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对应、转化的辩证思想;强化“形”与“数”结合并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 渗透数学思想和文化,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兴趣和热情;强化
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在探究过程中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数与形的和谐统一美;树立“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数学应用意识。 
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 
 教学难点:函数概念及符号y=f(x)的理解.  教学用具:多媒体  教学过程: 设计环节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一、 创设问题情境 , 引出课题 。 
视频引入,提出万物皆变的观点,引出我们的课题函数 
今天学习函数的演变过程,复习初中所学的函数概念以及函数类型。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形成学生的“再创造”欲望,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新知识,使新知识和原知识形成联系,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问题1这个用已有概念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初中已学的函数概念的进一步深入,又是为下一步用集合语言来刻画函数的本质做好伏笔。 
视频引入,万物皆变,量的变化,变量之间的关系,函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函数的概念(板书),函数概念的发展线。 函数最早1673由莱布尼茨提出,后经过康托尔集合论的发表揭示了函数的本质,1859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将函数引入中国 教师提出问题1: 
我们在初中学习过函数的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呢?在初中已经学过哪些函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投影)传统定义,1837年,以狄利克雷为代表的变量说,是函数发展的起萌。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具体的函数,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函数呢?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  
 
                    
             
                    
                            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思想:变化与对应                          
 ― 第2页  共6页 ― 
 二、 借助信息技术 , 讨论归纳 。 
以实际问题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的作图功能为辅助。在三个实例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函数概念中的对应关系。通过实例1,体会用解析式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关注t和h的范围;通过实例2体会用图象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关注t和S的范围;通过实例3体会用表格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尝试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进行描述,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置教学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来归纳结论,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通过实践来进一步体验到在集合对应观下的函数内涵,也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 
师:(实例1)演示动画,用《几何画板》动态地显示炮弹高度h关于炮弹发射时间t的函数。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尝试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在t的变化范围内,任给一个t,按照给定的解析式,都有唯一的一个高度h与之相对应。 
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师:(实例2)引导学生看图,并启发:在t的变化范围内,任给一个t,按照给定的图象,都有唯一的一个臭氧空洞面积S与之相对应。 
生:动手测量,然后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师生:(实例3)共同读表,然后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问题2: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分组讨论三个实例的共同特点,然后归纳出函数定义,并在全班交流。 
师生:由学生概括,教师补充,引导学生归纳出三个实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均可描述为: 
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与它对应,记作f:A→B  三、 从特殊到一般 , 引出函数概念 。 
从特殊到一般,揭示数学通常的发现过程,给学生“数学创造”的体验。这种引出概念的方式自然而又易于学生接受和形成概念。 
注重双语,规范数学概念的理解。在涉及的每一个数学概念其后注明英语,有利于教师实施双语教学,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阅读外文数学材料,这也是体现新课标实验教材的创新之处。 
函数y=f(x)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是一个抽象的数学符号。教学时首先要强调符号“y=f(x)”为“y是x的函数”这句话的数学表示,它仅仅是数学符号,而不是表示“y等于f与x的乘积”。在有些问题中,对应关系f可用一个解析式表示,但在不少问题中,
问题3:函数能否看做是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对应呢?如果能,怎样给函数重新下一个定义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f(x).x∈A.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1930年函数“关系说”近代函数定义 
在函数概念得出后,教师强调指出“y=f(x)”仅仅是数学符号。为了更好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教师提出下一个问题: 问题4: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函数的三要素是定义域、值域及对应法则。在函数的三要素中,当其中的两要素已确定时,则第三个要素也就随之确定了。如当函数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已确定,则函数的值域也就确定了。  
 
                    
             
                    
                            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思想:变化与对应                          
 
― 第3页  共6页 ― 
对应关系f不便用或不可能用解析式表示,而用其他方式(如图象、列表)来表示。所以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指出,y=f(x)不一定就是解析式,函数的表示方式除了解析式外,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如实例2的图象法,实例3的列表法。 
 
问题5:y=f(x)一定就是函数的解析式吗? 
师生:函数的解析式、图象、表格都是表示函数的方法。 
启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出函数的要点: 1.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对应——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对应; 
2.函数的核心是对应法则,通常用记号f表示函数的对应法则,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函数记号y=f(x)表明,对于定义域A的任意一个x在“对应法则f”的作用下,即在B中可得唯一的y.当x在定义域中取一个确定的a,对应的函数值即为f(a).集合B中并非所有的元素在定义域A中都有元素和它对应;值域BC; 3.函数符号y=f(x)的说明: (1)“y=f(x)”即为“y是x的函数”的符号表示; (2)y=f(x)不一定能用解析式表示; 
(3)f(x)与f(a)是不同的,通常,f(a)表示函数f(x)
当x=a时的函数; 
(4)在同时研究两个或多个函数时,常用不同符号
表示不同的函数,除用符号f(x)外,还常用g(x)、F(x)、φ(x)等符号来表示。    
 
四、 再创情境 , 引导探究函数概念的新认识 。 
问题7利用学生思维的空白处设置问题,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自然引出以形求数的思想。接着,通过“引导”,给学生解决后续问题的方法,即观察图象的方法。 
问题9引导学生对问题2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将之一般化,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培养学生反思问题、总结归纳的习惯和善于运用数学语言抽象所发现的结论的能力。 
问题6:比较函数的近代定义与传统定义的异同点,你对函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 
函数近代定义与传统定义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两个定义中的定义域与值域的意义完全相同。两个定义中的对应法则实际上也一样,只不过叙述的出发点不同,传统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近代定义的对应法则是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出发。  
五、 练习 交流 反馈 
巩固 
利用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数学思想和方法,以求达到教学目标。本环节以个别指导为主,体现面对
全体学生的课改理念。 
以学生回答、板演的形式进行,充分发挥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以教师、学生相互交流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 
 
课堂练习:1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次反映特殊对应关系,一对一或者多对一 
练习2:下列图象中不能作为函数)(xfy的图象的是(   ) 
   x
yo2
2x
y
o2
2
x
y
o2
2
x
y
o2
2

                    
             
                    
                            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思想:变化与对应                          
 
― 第4页  共6页 ― 
 
(A)      (B)      (C)        (D) 练习三、判断解析式是否为函数 
六、类比  函数对应法则 
对应法则的类比 
七、 学生归纳小结 , 教师评价 。 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表达交流数学的能力。自主小结的形式将课堂还给学生,既是对一节课的简单回顾与梳理,也是对所学内容的再次巩固。 以同桌之间一人小结一人倾听的方式,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小结,教师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1.函数的近代定义与传统定义的异同点; 2.集合与函数的联系、区别; 3.函数的三要素; 4.数形结合的思想。  八、 课后作业 
作业分为三种形式,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阅读作业中的问题思考是后续课堂的铺垫,而弹性作业不作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研究,它也是新课程标准里研究性学习的一部分。 
1.阅读作业:通读教材,复习巩固,并思考表示函数有哪些方法? 
 2.书面作业:补充课本例题的资料  
3.弹性作业:比较函数的近代定义与传统定义的异同点,你对函数有什么新的认识?请同学们举出几个具体函数例子,用传统定义不好解释,而用近代定义容易理解。 九、教师寄语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流程: 
 

知识结构: 
   
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问题 借助信息技术,讨论归纳 从特殊到一般,引出函数概念 再创情境,引导探究函数概念的新认识 练习、交流、反馈、巩固 学生归纳小结,教师评价 
 课后作业 函数的概念 
借助熟悉函数的平台,
加深对函数概念理解 
师生释疑,深入研究 举例应用,深化目标 
                    
             
                    
                            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思想:变化与对应                          
 
― 第5页  共6页 ― 
       
 
     
“函数”的由来 
“函数”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茨在17世纪首先采用的,当时莱布尼茨用“函数”这一词来表示变量x的幂,即x2,x3,„.接下来莱布尼茨又将“函数”这一词用来表示曲线上的横坐标、纵坐标、切线的长度、垂线的长度等等所有与曲线上的点有关的变量.就这样“函数”这词逐渐盛行. 
在中国,古时候的人将“函”字与“含”字通用,都有着“包含”的意思,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近代科学的先驱者李善兰给出的定义是:“凡式中含天,为天之函数.”中国的古代人还用“天、地、人、物”4个字来表示4个不同的未知数或变量,显然,在李善兰的这个定义中的含义就是“凡是公式中含有变量x,则该式子叫做x的函数.”这样,在中国“函数”是指公式里含有变量的意思. 
瑞士数学家雅克·柏努意给出了和莱布尼茨相同的函数定义.1718年,雅克·柏努意的弟弟约翰·柏努意给出了函数了如下的函数定义:由任一变数和常数的任意形式所构成的量叫做这一变数的函数.换句话说,由x和常量所构成的任一式子都可称之为关于x的函数. 
1775年,欧拉把函数定义为:“如果某些变量:以某一种方式依赖于另一些变量.即当后面这些变量变化时,前面这些变量也随着变化,我们把前面的变量称为后面变量的函数.”由此可以看到,由莱布尼兹到欧拉所引入的函数概念,都还是和解析表达式、曲线表达式等概念纠缠在一起. 
首屈一指的法国数学家柯西引入了新的函数定义:“在某些变数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一经给定其中某一变数的值,其它变数的值也可随之而确定时,则将最初的变数称之为„自变数‟,其它各变数则称为„函数‟”.在柯西的定义中,首先出现了“自变量”一词. 
1834年,俄国数学家罗巴契夫斯基进一步提出函数的定义:“x的函数是这样的一个数,它对于每一个x都有确定的值,并且随着x一起变化.函数值可以由解析式给出,也可以由一个条件给出,这个条件提供了一种寻求全部对应值的方法.函数的这种依赖关系可以存在,但仍然是未知的”.这个定义指出了对应关系。即条件的必要性,利用这个关系以求出每一个x的对应值.  
1837年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认为怎样去建立x与y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无关紧要的,所以他的定义是:“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总有一个完全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则y是x的函数.” 
德国数学家黎曼引入了函数的新定义:“对于x的每一个值,y总有完全确定了的值与之对应,而不拘建立x,y之间的对应方法如何,均将y称为x的函数.” 
上面函数概念的演变,我们可以知道,函数的定义必须抓住函数的本质属性,变量y称为x的函数,只须有一个法则存在,使得这个函数取值范围中的每一个值,有一个确定的y值和它对应就行了,不管这个法则是公式或图象或表格或其他形式. 
集合与函数的关系 函数的三要素 近代定义与传统定义 
对应关系 
值域 
定义域 
                    
             
                    
                            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思想:变化与对应                          
 ― 第6页  共6页 ― 
由此,就有了我们课本上的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柯西 法国数学家 
  
函数的三种定义是贯穿其发展的一根红线。“变量说”是函数发展起萌的开始;“对应说”进一步揭示了函数的实质——对应关系;“关系说”有利地解决了函数只允许数与数对应的局限性问题,“关系说”也是目前函数的最一般形式化和最严格的定义。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函数的概念”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一1.2.1函数的概念-重庆市优课”,所属分类为“高中数学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一1.2.1函数的概念-重庆市优课”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322856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