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点到直线的距离
所属栏目:高中数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二3.3.3点到直线的距离-北京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二3.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北京市密云县第二中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不是在一片空白或完全相同的背景下进行的,他的已有知识经验、信念、个性、情感等都不同程度的参与其中。所以,教学应当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把这些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初中课本中的一个例子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通过对几个具体的特殊的情况的分析和解决,从而得出推广到一般情况下的结论,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解决问题两种方法的思考来源,追问学生依据是什么,让学生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处理和转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活动的设计,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背景分析
《直线与方程》是平面解析几何的第一章,是研究解析几何的起始章节。在方法上介绍了坐标法,它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节,是联结《两点间的距离》和《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的桥梁。它既是两点间距离的应用,又是两条平行直线间距离公式的来源,还可以求三角形的高,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求抛物线的方程等等。无论是从知识结构还是教材的编排上看,它都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学生刚刚接触解析几何,对坐标法的理解和掌握都不是很到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强化学生对坐标法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点间的距离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探索。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深刻的体会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领悟到蕴涵于公式推导中的重要的数学
2
思想和方法,学会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重视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去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智力。启发式教学主要是善于问答,从引入的问题开始,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逐步递进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公式推导的思路并完成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渗透数学思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直观感知点到直线的距离,并由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从而突破难点。谈话法是对部分学生进行前测,找到他们在恒等变形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在直线是特殊的位置时,即平行(或垂直于)坐标轴时,向学生渗透了yx,轴互换位置的想法,提高了学生对推导公式的操作性。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教学应当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把这些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第一种方法中,将点到直线距离转化为两点间距离,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第二种方法运用了推导两点间距离公式中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是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二是培养数学能力,三是培养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利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个别展示,互助交流,共同寻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3.学生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难点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看,可以把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转化为点到点的距离问题,从而完成任务,此种方法虽然思路清晰,但是计算量大,所以公式的推导是难点。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了多种数学思想(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所以公式的推导也是重点,基于在解析几何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频繁应用,因此也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简单应用作为重点。
4
合 作 交 流
(1) 当直线垂直于x轴时:
),(00yxP,axl: axd0
(2) 当直线垂直于y轴时:
),(00yxP,byl: byd0
观察两个式子,当直线垂直于x轴时,得到了点到直线的距离axd0,当直线垂直于y轴时,就可
以看成是x轴,y轴互换位置,只要把式子中的x换成y,相应的a换成b即可。
问题4:当直线既不垂直于x轴也不垂直于y轴时,如何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给出一组具体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求此时点到直线的距离。
法1: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如图,由042yx可得直线l的斜率为2,则
直线PQ的斜率为21
,由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可得直线
PQ的方程为:221xy,联立方程
221
42xyxy,得点Q的坐标为)512
,54(,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可得
5
5
7)1512()254(22
PQ. 方法1利用了两点间距离公式,将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
学生回答点到直线的距
离的表示。
学生展示方
法1
教师点评后,学生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
思想,由具体到抽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将x轴,y轴互换位置的思想也为后面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提供一种思路,可以减少学生的计算量,为公式的获取节省时间。
通过巡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解法,前面展示的同学与未展示的同学可以产生共鸣。可以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找到自己与展示同学方法的异同。
5
为以前学习过的两点间的距离,思路比较清晰,学生 能够体会坐标法的思想,但是计算上略显繁琐。
学生总结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步骤:
方法2:等面积法
如图,过P点分别作x轴和y轴的平行线,交直线l与
R和S,则直线PR的方程为1y,R的坐标为)1,23
(,
直线PS的方程为2x,S的坐标为)8,2(,于是
,27PR,7PS,25
7RS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
得,PSPRRSd,所以5
57d
学生总结利
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
离的步骤。
学生展示方法2
通过学生之间的纠错,点评,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解题步骤的总结,也为解决同一类提供了解决
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类问题的规范的解题步骤。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多种解法,解决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的解法,在分析思路以及方法的可行性后,教师要给予肯定。解题步骤的总结
确定直线l的斜率k
求与l垂直直线的斜率
求过点P垂直于l的直线'
l的方程
求l与'
l的交点Q
求点P与点Q间的距离 得到点P到l的
距离
方法2利用三角形面积相等,在计算上要优于方法1。先求与坐标轴平行的线段的长度,再求与坐标轴不
平行的线段的长度。把斜线段的长度问题转化为两条 图9
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的长度问题,体现了降维的思想。 学生总结用等面积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步骤:
问题5:推广到一般的直线,又该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方法:等面积法
过点P分别作x轴和y轴的平行线,交直线l于R和S,则直线PR的方程为0yy,R的坐标为
教师点评后,学生思
考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
想方法。
学生总结利用等面积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步骤。
将具体的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学生思考如何用点的坐标和直线方程中的系数来表示点到直
线的距离。
也为后面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提供思路,规范解题步骤。
方法2是教材中介绍的方法,将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这种方法也是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完成的,此方法的思路与上节课学习的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相似,都是构造直角三角形,体现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
时也考察了学生一定的计算能力。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