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说课及模拟上课
所属栏目:模拟课、微型课及试讲
视频课题: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说课及模拟上课教学案例《恩格尔曼水绵实验》福建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说课及模拟上课教学案例《恩格尔曼水绵实验》福建师范大学+林熠
|
姓 名 | 林 熠 | 学校 | 福建师范大学 | |||||||||
指导老师 | 胡 薇、郑则磊 | 联系方式 | 15205002349 | |||||||||
片段题目 | 恩格尔曼水绵实验 |
重点展示 技能类型 |
提问技能 | |||||||||
学习目标 |
1.知识目标 阐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恩格尔曼水绵实验,能模仿科学家的实验思路,设 计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现象作出合理判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严谨、创新的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
|||||||||||
教学过程 | ||||||||||||
时间 | 教师行为 | 预设学生行为 | 教学技能要素 | |||||||||
创设情境 导入教学 (30s) 新知 教学(7min) 课堂小结 (10S) |
【创设情境】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小鼠、蜡烛和薄荷”的实验发现,植物能够更新污浊的空气。由于普里斯特利所做的这个出色的实验,人们把1771年定为发现光合作用的年代。此后有许多科学都对光合作用的本质开展了深入的探索。19世纪中叶,科学家已探明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一、提出问题 当时学术界有一个普遍的疑惑: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 二、作出假设 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作出实验假设,认为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一)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
【展示图片】 图1.水绵细胞结构模式图 [引导 1]恩格尔曼选择水绵做为实验材料,仔细观察水绵细胞结构模式图,说说水绵的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 [引导 2]水绵细胞的结构特点对实验操作有什么好处? (三)确定实验方案 1.自变量的设置 水绵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为其提供光照条件,因此可以设置自身对照实验来进行探究。以极细光束定位照射叶绿体为实验组,对照组不提供光束照射。 2.因变量的检测 【提问】这组对照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恩格尔曼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将好氧细菌和水绵放置在一起制成临时装片? 【展示图片】 图2.好氧细菌显微照片 3.无关变量的控制 【提问】恩格尔曼为什么要把上述临时装片放置在黑暗无氧的环境中,然后用极细光束照射? [引导 1]为什么要设置无氧的环境,如果水绵周围有氧气存在可以吗? [引导 2]为什么要在黑暗环境中用极细光束照射? [引导 3]提供极细光束照射和直接放置自然光下有什么区别? 【归纳】总的来说,设置黑暗无氧的环境是为了排除空气中的氧气和自然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展示结果】 图3. 黑暗无氧环境的实验现象 四、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分析】这个实验,在黑暗无氧的环境中用极细光束照射叶绿体,就使得叶绿体上分为有光照射的部位和无光照射的部位。有光照射的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好氧细菌聚集,而无光照射到的叶绿体则不能。这就形成了一组自身对照,从正反两个方面共同证明,装片中的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设疑】在植物细胞中是不是只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否还存在除叶绿体之外的其他结构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提问】黑暗无氧环境下的水绵实验的结果可以验证假设吗?为什么?还可以如何取证? 【展示结果】 图4.自然光照环境的实验现象 恩格尔曼设计这两个实验严谨地验证了他的假设,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
倾听,进入情境,回忆其已知的光合作用相关知识。 根据引导回答:绿色植物,有易于观察的叶绿体。 观察图片并回答:水绵的叶绿体很大,呈螺旋带状。 便于光定位操作与实验观察。 依实验原理,思考回答:氧气的产生;用好氧细菌检测氧气的产生。 进行小组讨论后,在引导下回答: 1.不可以;如果事先不设置无氧的环境就不能确定氧气是由叶绿体光合作用所释放的。 2.黑暗中极细光束准确地将光合作用的光照条件,定位在叶绿体上。 3.直接放置自然光下的实验结果无法确定光合作用的具体场所。 思考并回答:好氧细菌只聚集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 回顾整个实验,领悟恩格尔曼实验设计思路的严谨和巧妙。 根据实验设计的程序性知识,思考并设计出较为完整的实验方案: 将临时装片从黑暗环境中取出,暴露在光下,若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好氧菌集中分布在叶绿体的所有受光部位,而水绵的其他部位没有好氧菌的聚集则证明只有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
设计提问: 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内在教学线索,以实验设计为教学重点,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中获得实验设计的程序性知识,同时,获得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认同严谨、创新的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提示与变换: 启发回忆回答问题所需的“光合作用的概念、控制变量、对照实验”等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回答问题。 课堂发问: 以实验结果是否可以验证恩格尔曼的假设等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确 认: 引导设计自然光照环境水绵实验,展示实验结果,归纳得出结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训练学生实验设计技能。 |
|||||||||
板书 设计 |
|
|||||||||||
设计思路说明 |
本片段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的资料分析部分。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是光合作用探究史上的一个设计巧妙经典实验,该实验目的明确、原理简单、选材巧妙、设计严谨、现象明显,是进行实验设计技能训练的良好素材。 授课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的本质,即恩格尔曼水绵实验的原理,同时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但其思维不够严谨,设计实验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可以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利用好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这一素材,进行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结合以上分析,我将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和问题导学模式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框架,以实验设计的流程为内在教学线索,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中获得实验设计的程序性知识,同时,获得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认同严谨、创新的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