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所属栏目: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民版高一历史第五专题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广东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指导学生将新中国外交的方针政策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相互对照,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③通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自主外交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不同; (2)运用历史材料,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实现历史情景再现,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3)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介绍与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吸取教益,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能力; (2)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
高一(三)班,共52人,男同学32人,女同学20人,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到学生对史料教学运用的认同度。随着我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学白板的引入,依托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历史教学的史料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能够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人物“站”起来。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进而增强对历史课的兴趣。因此《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案例研究》的课题成为我的研究对象。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据课本去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课堂显的较为单调、枯燥、许多学生对历史课讲授的内容兴趣不大,并普遍对传统教学方式评价不高。 依据调查结果,加强集体备课,合理分工,充分挖掘课内、课外课程资源,完成史料的选取及运用策略的总结提炼工作,积极开展组内听评课。本学期我教学的内容为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我在学期初收集到大量的文字史料,视频史料,歌曲、诗歌等史料。在课堂教学中力争达到激情导入,史料引领,科学运用,再现历史情境,增强感性、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提升能力,综合运用历史的结果。
3重点难点
1、重点:本节第一个重点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也与当时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节另一个重点,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也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2、难点:本节难点是新中国初期基本方针确立的原因。另一个难点是亚非会议。学生对亚非会议为什么能在与会国彼此之间存在各种矛盾和分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巨大成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围绕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和各国代表团的共同努力,来分析亚非会议成功的原因。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4教学过程
4.1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图片导入法
【新课导入】(5分钟)
首先对本单元做专题概述,并解释“外交”的含义及根本出发点:国家利益,继而引进近代中国的外交:屈辱的外交。
(一)准备五组材料,制成幻灯片文件,依次播放:
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
图片2:《天津条约》签订时的情景;
图片3:《马关条约》签订时的情景;
图片4: 1901《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让学生回顾近代历史上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破坏情况。
(二)播放有关习主席于2014年外交方针的新闻报道,说明新中国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此导入新课。
(三)本课设计了四个问题,由浅入深:
1、新中国初期为什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从背景思考)
2、如何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总原则和三大基本外交方针?
3、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
4、求同存异中“同”与“异”分别指的是什么?
活动2【讲授】四步问题导向法
(一)问题导入:1、新中国初期为什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从背景思考)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1)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即两大阵营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备课材料: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国内形势: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帝国主义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
【 备课材料】:1949—1955年,是新中国的幼年时期,饱经磨难的东方古国终于从连年的战火中解脱出来,百废待兴。中央人民政府一方面要在国内恢复经济,另一方面还要在国际上广泛宣传,树立新中国的形象,广交朋友,扩大影响。 ——刘守华《中国档案》
(二)问题导入:2、如何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总原则和三大外交基本方针?
【高考模拟题】(2013•浙江名校一模•2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区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另起炉灶”,学生比较容易混淆。)
2、三大基本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 内容: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意义: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内容: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一边倒 内容: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意义: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地位
(三)问题导入:新中国初期(1949-1955年)取得哪些重大外交成就?(问题与图片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要上的内容)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新中国第一次建交热潮:
(1)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1年初,中苏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 目的: 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 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 。
(3)完善: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 时再次重申。
(4)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请用红笔更正)
(5)意义:①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 ②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四)问题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
【材料解析法】
材料一、“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任何一国又都不干涉另一国,这些差别就不应成为和平的障碍或造成冲突。”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50年来,正如印度前总统纳拉亚南所说:“两个国家间签订的原则协议,几乎被世界各国所接受,这在国际关系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让学生学会寻找关键词,并由老师进行答案组织的教导) 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完全以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图片导入】利用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照片导入两次会议。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背景: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时间及与会国: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
(4)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5)意义 ①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参加万 隆会议(亚非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时间、地点: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 举行。
(3)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4)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5)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形成了万隆精神(课本88页第一段倒数第三行)。
※并结合问题探究:4、求同存异中“同”与“异”分别指的是什么?
材料: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 ——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本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找出关键词,并由小组进行组织答案得出,教师展示最优秀小组的作品) 答:同:共同的经历、任务、愿望,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活动3【活动】最佳拍档
游戏规则: (小组对抗赛和大组对抗赛)
1、每小组派两位代表上台,背对屏幕,小组剩下的同学给予提示,时间为15秒。
2、提示语必须是本堂课所学的内容,例如:孙中山,提示:是谁创办了同盟会?谁发表了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等等;如果提示语中出现屏幕词组中任何一个字,便犯规,继续下一个词。
3、猜词最多的小组视为胜利者。
活动4【测试】高考演练
1.(2015•广东文综•17)表2 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表2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2.(2015•山东文综•22)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3.(2015•上海单科•30)“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
A.反对美苏争霸 B.开展全方位外交 C.倡导求同存异 D.重组大国关系
4.(2015•江苏单科•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关系导学案
课程标准: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考试大纲: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专题概述:50年代开拓外交新局面(基础);70年代外交重大发展(突破);新时期(改革开放)外交政策调整(完善).
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的探究: 【问题探究】1、新中国初期为什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从背景思考) 一、________的和平外交总原则 1、方针制定的背景: (1)国际形势: 二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特点: 阵营和 阵营的对立。 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 (2)国内形势: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帝国主义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 【问题探究】2、如何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总原则和三大外交基本方针? 2、三大外交方针,毛泽东概括为: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新中国第一次建交热潮: (1)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________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1年初,中苏双方签订《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 目的: 积极同 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 提出: 年12月, 在接见 代表团时首先提出。 (3)完善:第二年,周恩来访问 时再次重申。 (4)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请用红笔更正) (5)意义:①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________。 【问题探究】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 材料一、“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任何一国又都不干涉另一国,这些差别就不应成为和平的障碍或造成冲突。”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5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被写入160多份国际文件。正如印度前总统纳拉亚南所说:“两个国家间签订的原则协议,几乎被世界各国所接受,这在国际关系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背景: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________和________问题。 (3)时间及与会国:________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 (4)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5)意义 ①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________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时间、地点:________年,在印尼的________举行。 (3)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4)周恩来提出“________”方针。 (5)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形成了万隆精神(课本88页第一段倒数第三行)。 【问题探究】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求同存异中“同”与“异”分别指的是什么?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 ——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的发言(共同的经历?共同的任务?共同的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 小 思 考: 影响外交的因素有哪些?①国家利益②国家性质③国家力量④国际形势( )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课堂检测之最佳拍档》 游戏规则: 1、每小组派两位代表上台,背对屏幕,小组剩下的同学给予提示,时间为15秒。 2、提示语必须是本堂课所学的内容,例如:孙中山,提示:是谁创办了同盟会?谁发表了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等等;如果提示语中出现屏幕词组中任何一个字,便犯规,继续下一个词。 3、猜词最多的小组视为胜利者。 【小结】一个总原则、两个会议、三大方针、四个时间、五项原则 《高考实战》 1.(2015·广东文综·17)表2 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表2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2.(2015·山东文综·22)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3.(2015·上海单科·30)“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 A.反对美苏争霸 B.开展全方位外交C.倡导求同存异 D.重组大国关系 4.(2015·江苏单科·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
画龙点睛: 1、 外交: 是国家为维护其自身利益,推行其对外政策所进行的国际间交往活动。 ——出自《辞海》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国家外交根本出发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史料品读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近代列强用炮舰撬开中国大门,通过外交途径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丧权失地,铸成了百年惨痛历史。” ——周恩来总理 3、 史料品读 1949—1955年,是新中国的幼年时期,饱经磨难的东方古国终于从连年的战火中解脱出来,百废待兴。中央人民政府一方面要在国内恢复经济,另一方面还要在国际上广泛宣传,树立新中国的形象,广交朋友,扩大影响。 4、史料品读 "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 (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 ----- 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一句话,成为了英国外交的立国之本。 5、 课堂检测 (2013·浙江名校一模·2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课堂检测 (2011.上海卷)“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7、课堂检测 (2014.河北)请将下列四件大事与主题词配对(该题随堂测试) 8、典型例题分析(自主练习) (2014·四川文综·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考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新中国外交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尤其是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政策,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尤其是其中互不干涉内政,体现了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精神,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则是中国独立自主参与国际事务的具体实践,故B项正确;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还处于对抗中,故D项错误。 【答案】B 9、【高考练兵】(2014·浙江文综·39)(26分)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9分)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