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神权下的自我
所属栏目: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课神权下的自我-浙江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课神权下的自我-浙江省优课
《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构建“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的第二课内容,主要阐述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学好这一课,将为学习第三课“专制下的启蒙”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因为第一课“蒙昧中的觉醒”属于发展要求,高一的同学还没学,所以本课的学习没有前面的基础做铺垫,同时本课内容理论性非常强,同学们对西欧的中世纪又一无所知,同学们学起来有点困难,需要补充适当的资料。
教材内容:本课分为“古典文化的‘再生’”、“人性的启蒙”、“与上帝直接对话”三目,其中文艺复兴的背景、宗教改革为“发展要求”,高一新课教学时可以先行略过。
三、教学目标
【本课考点】1、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b) 2、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b)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b)
【本课重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本课难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四、教学策略
(一)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时,同学们接触到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这两个词汇,对中世纪几乎一片空白,仅对文艺复兴有一点点了解。此外,文艺复兴运动发生在西欧,距离现在也有六七百年了,不同的时代,再加上国情不同,同学们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理解会有难度,容易产生偏差。
(二)教学策略分析
1.材料教学法:补充适当的文艺复兴代表们及他们的作品材料,通过分组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
2.合作探究法:本节课中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合作探讨、教师引导来理解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主题】 展示图片:(左图是中世纪社会等级;右图是中世纪的人们)。我们先来看两张图片,左图是中世纪社会等级图,高高在上的是(教皇),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是(广大的信徒和大众);右图是中世纪的人们,大家仔细观察人们的表情,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当时的人们的精神世界处于怎样的状态呢?
设计意图:图片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中世纪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用图片可以很好地解释中世纪神和基督教统治着人类,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世纪的社会等级,理解一些先进的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反抗,怎样去反抗,从而很好地理解本课中人文主义的含
义:把人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二)【材料教学,突破难点】 展示文字材料和图片:(以导学案的方式在课前发给同学们) (1)“寻我”足迹之文学 例1 但丁与《神曲》 《神曲》:人所赋有的“自由意志”是“上帝最伟大的主张”。 《神曲》片段: 但丁“发现”当时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正在地狱的一个火窟中永受煎熬。但丁对痛苦的教皇说:你留在这里吧,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
思考:从《神曲》的话和片段可知,但丁认为人是怎么样的?他对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持怎样的态度?
例2 彼特拉克
(名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思考:从彼特拉克的名言可知, 他渴望什么样的生活? 例3 薄伽丘与《十日谈》 (第四天开头一个小插曲):有一位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将儿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着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的姑娘。青年问父亲这些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把妇女看作洪水猛兽,吓唬说她们都是祸水,叫“绿鹅” 。谁知儿子却说: 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 请思考:儿子可能怎么回答? 作者借用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 《十日谈》中《绮思梦达的故事》: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仆人相恋,事情败露后,父亲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绮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请思考:这位父亲为什么反对? 绮思梦达是怎样反驳的?说明了 什么?
因为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说明她主张人类平等,并追求幸福的爱情。
(2)“寻我”足迹之绘画
欣赏并思考:文艺复兴画家手中的圣母与中世纪宗教画中的圣母有何不同? 蒙娜丽莎美吗?你从她的“微笑”中看出她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开心?伤感?愉悦?还是„„
(三)“寻我”足迹之戏剧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 在才能上多么无限!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思考:依据材料分析莎士比亚从哪些方面推崇“人”的价值?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有何不同?这个不同说明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了怎样显著的变化?
设计意图:
1、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由于时代局限以及自身力量弱小,而且没有一套成熟的思想来取代旧的思想,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思想主张寄托在自己的作品里面。于是,我找了该时期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呈现给同学们。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又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体现严密的逻辑性。
2、通过学生的分析、教师的引导,师生可以深层次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以此来突破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合作探究,把握重难点】——亮点 【课堂合作,突破重难点】
(过渡)同学们,请大家拿出导学案,我从文学、美术、戏剧三个方面给大家提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们在文艺复兴运动期间的代表作品或者名言的相关材料,并设了相应思考题。下面我们分组进行学习,分成但丁组、薄伽丘组、达芬奇组、莎士比亚组,四组分组讨论,时间4分钟左右。大家可以选组哦,你们想加入哪个组呢?先到先得哦。
(4分钟后,请各组依次派代表来回答。) 【课堂探究,突破重难点】 1、“寻我”,寻到了怎样的“自我”? 2、各抒己见:恩格斯曾经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岀来。也有人认为:“文艺复兴就是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你如何看待上述两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构建“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参与性。让他们在合作、倾听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的认识,并不断加深对该时期人文主义的理解。
2、主动参与,交流分享——整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相互交流,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自我反思的能力。而且,同学们经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既不容易忘,也是对同学们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培养。
(四)【课堂小结,提升认识】
我们来看看今天学过的内容,中世纪,因为神学压迫,“无我”。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们通过寻我,批判神权,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终于找到了自我。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进步。但如果一味地强调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又会发生什么呢?在西方历史上,也确实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历史:人性膨胀、私欲泛滥、社会混乱。所幸的是,文艺复兴之后,人们也逐渐具有了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现在:走向人性的完善与自我超越。在 这里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实现人性的完善与自我超越。
(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设计要求:利用导学案把同学们容易混淆的地方编成练习让同学们当堂巩固、释疑。
六、板书设计
神权下的自我
中世纪 文艺复兴 “无我”
“寻我”
以“神”为中心 以“人”为中心
七、教学反思
1.关于导入部分—— 选择图片直观、形象导入,使教学设计更为优化。
西欧的中世纪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也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用图片导入,既让同学们对中世纪的社会等级状况一目了然,又可以很自然地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2.关于材料教学,突破难点——抓住典型,会使教学设计更为充实。。
“以学为主”一直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怎样让同学们真正“学起来”呢?我给同学们提供了典型的材料,通过材料同学们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3.关于合作探究,把握重难点——典型的事例和巧妙的设问,是教学设计的亮点所在。 运用四个不同的分组,让同学们迅速进入角色,并在整个过程中,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整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在相互交流、相互点评的过程中对自己观点进行反思,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运动 导学案
【本课考点】1、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b) 2、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b)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b)
【本课重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本课难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前预习完成:
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 世纪至 世纪,人们借助复兴 、 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文化主张。该运动高举 的旗帜,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是 ,
实质是把 从 束缚中解放出来。实际上,文艺复兴是一场 ,是自希腊以来的智者运动以来欧洲出现的第 次思想解放运动。
课前思考:
一、禁锢已久的人性——“无我”
二、冲破禁锢的斗争——“寻我”
阶段 | 国家 |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地位 | 阶段特征 | |
开始 |
意 大 利 |
初期 文学三杰 |
||
美术三杰 | ||||
高潮 | 英国 |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