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酸碱中和,滴定实验
所属栏目:高中化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三章第二节水的电离及溶液的酸碱性第三课时《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辽宁省 - 锦州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选修四第三章第二节水的电离及溶液的酸碱性第三课时《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辽宁省 - 锦州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有关计算
2.初步了解酸碱中和滴定所使用的仪器
能力培养: 1、通过酸碱中和滴定相关量的关系、仪器和指示剂的选择等知识点的介绍来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通过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
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废液的处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化学学科中的“绿
色化学”思想
重点、难点 : 1.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及有关计算 2.仪器的简介 课堂模式: 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及问题解决模式 课 时 数: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入情境]: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需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如果有现成的溶液,我们怎样测定其浓度呢?
倾听、回想、思考、生疑。
揭示本课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学科网Z|X|X|K]
[设问]:今有500mL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你能想出多少种测定其浓度的方法?
⑴取5mL溶液蒸干,称量所得溶质的质量,进而计算可以吗?⑵测量溶液的
pH值,换算成氢氧化钠的浓度可以吗?⑶取20mL氢氧化钠溶液与某种已知浓度的酸溶液反应,然后利用这种酸的体积,进而计算氢氧化钠的浓度可以吗?还有等等。
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形成发散性思
维和开放性思维. [引入新课]:本节课重点是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原理以及酸碱中和滴定中所需要的仪器。 [板书]《酸碱中和滴定》
思考并回答,写出离子方程式:
H++OH-=H2O
使学生从离子反应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复习提问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板书]1 . 中和反应实质
[复习提问2]:试找出下列各反应中c (酸)、c (碱)、V (酸)、V (碱)之间的关系: 1.盐酸跟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中和 2.盐酸跟氢氧化钡溶液恰好中和 3.硫酸跟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中和 先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找出酸和碱两种溶液的相关量之间的关系。 为学生全面理解中和滴定的含义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关系:n元强酸和n’元强碱恰好中和时, n c (酸)V (酸)= n’c (碱)V (碱) [板书]:2 .酸碱中和反应有关量的关系和计算。n元强酸和n’元强碱恰好中和时, n c (酸)V (酸)= n’c (碱)V(碱) 思考、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例题]:有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0.22L,需加入0.11mol/L的硫酸溶液0.29L,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解题过程。
在教师引导下审题,找出已知V(碱)=0.22L V(酸)=0.29L C(酸)=0.11mol/L 求:c(碱)=? 然后,与教师共同完成解题过程。
巩固上面酸碱中和滴定的相关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
[设问]:在化工生产和化学实验中,经常需要知道某种酸或碱溶液准确的物质的量浓度。比如,实验室有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怎样测定它的物质的量浓度呢?
倾听、思考后回答:首先量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再测定与之恰好中和的已知浓度的盐酸或硫酸溶液的准确体积,再利用相关量的关系求出氢氧化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板书]:3.酸碱中和滴定。定义: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
思考、记忆
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概念。 [质疑1]:为使酸碱中和滴定结果准确、误差小,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思考后得出:①准确测定两种溶液的体积;②判断中和反应恰好完全进行。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质疑2]:如何准确测定两种溶液体积?启发引导选择哪种仪器误差会更小? [观察]
通过比较得出结论:用滴定管量取溶液的体积更准
确,因为,滴定管的直径小,误差小。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
明确为什么要使用滴定管。
[展示]: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由学生观察它们的结构。
观察、思考、并产生疑问:为什么酸式滴定管与碱式滴定管结构上有所不同。
对酸碱中和滴定所使用的仪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质疑3]:为什么酸式滴定管与碱式滴定管结构上不同呢?提示同学们从玻璃的主要成分及碱的化学性质等角度考虑。
思考、讨论得出:碱液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碱式滴定管用乳胶管结构代替。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质疑4]:如何准确判断酸碱恰好中和?(追问)怎样选取择指示剂?展示几种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思考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小结]:在学生回答后总结: 1.中和滴定不选用石蕊作指示剂; 2.强酸滴定强碱或强碱滴定强酸可用酚酞或甲基橙。
倾听、思考为什么?并准确记忆。
明确指示选用的原则,并为学生思考留有余地。
[反馈性问题]:酸碱中和滴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引导:⑴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①准确
测定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②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反应完全。
解决办法:①需要能在滴加溶液时准确计量所加溶液体积的容器——滴定管;
②选用合适的酸碱指示剂,该指示剂能在酸和碱之间完全反应时明显发生颜色变化。
巩固、加深理解。
[多媒体动画展示]:
酸碱中和滴定具体操作过程。
认真观看了解大致实验操作过程 讲解操作过程 对误差进行分析
为学生更好的整理出实验操作步骤及分组实验的顺利完成作准备。
[作业]: 1、 课后整理出酸碱中和滴定具体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完成练习题
认真记下作业。
实验名称: 酸碱中和滴定
时间 实验(分组)桌号 合作者 指导老师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熟记酸碱中和滴定的主要仪器的名称及用途。
2.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计算方法和误差分析。
一:实验目的:用已知浓度溶液(标准溶液)【本实验盐酸为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溶液(待测
溶液) 浓度【本实验氢氧化钠为待测溶液】
二:实验仪器: 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含滴定管夹)。
实验药品: 0.1000mol/L盐酸(标准溶液)、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待测溶液)、
酸碱指示剂:酚酞(变色范围8~10)或者甲基橙(3.1~4.4)
三:实验原理: c(标)×V(标) = c(待)×V(待)【假设反应计量数之比为1:1】
【本实验具体为:c(H+)×V(酸) = c(OH-)×V(碱)】
四:实验过程:
(一)滴定前的准备阶段
1、检漏: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具体方法: 酸式滴定管,将滴定管加水,关闭活塞。静止放置5
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有漏必须在活塞上涂抹凡士林,注意不要涂太多,以免堵住活塞口。 碱式滴定管检漏方法是将滴定管加水,关闭活塞。静止放置5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如果有漏,必须更换橡皮管。)
2、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再用待装液润洗2~3次。
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即可,不得润洗,也不需烘干。
3、量取:用碱式滴定管量出一定体积(如20.00ml)的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注意,调整起始刻度
在0或者0刻度以下)注入锥形瓶中。
用酸式滴定管量取标准液盐酸,赶尽气泡,调整液面,使液面恰好在0刻度或0刻度以下某准确刻度,记录读数
V1,读至小数点后第二位 。
(二)滴定阶段
1、把锥形瓶放在酸式滴定管的下面,向其中滴加1—2滴酚酞(如颜色不明显,可将锥形瓶放在白瓷板上或者白纸上)。将滴定管中溶液逐滴滴入锥形瓶中,滴定时,右手不断旋摇锥形瓶,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直到滴入一滴盐酸后溶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此时,氢氧化钠恰好完全被盐酸中和,达到滴定终点。记录滴定后液面刻度V2。
2、把锥形瓶内的溶液倒入废液缸,用蒸馏水把锥形瓶洗干净,将上述操作重复2~3次。
(三).实验数据纪录:
滴定次数 | 待测酸溶液体mL | 标准碱溶液的体积 | ||
滴定前v1 |
滴定后 v2 |
体积mL(v2—v1) | ||
第一次 | ||||
第二次 | ||||
第三次 |
操作及读数 | 误差原因 | 导致待测溶液浓度误差 |
标准液漏滴在锥形瓶外1滴 | 标准液体积读数偏大 | |
滴定前仰视滴定管读数,滴后平视 | 标准液体积读数偏小 | |
滴前平视,滴后仰视 | 标准液体积读数偏大 | |
滴定管滴前有气泡,滴后无气泡 | 标准液体积读数偏大 | |
锥形瓶润洗 | 标准液体积读数偏大 | |
误差分析方法:c(待)=c(标)×V(标)/ V(待)。视c(标)为定值、V(待)为准确测量值,把一切造成误差的原因都转嫁到对V(标)读数的影响上。凡导致标准液体积读数偏大,则待测溶液浓度偏大。凡导致标准液体积读数偏小,则待测溶液浓度偏小。(见上面分析实例,锥形瓶润洗,导致碱的量偏多,会消耗更多的标准酸的体积,所以V(酸)读数偏大,则待测液浓度计算结果也偏大。体会明白后,误差分析易如反掌) | ||
实验改进意见及实验感悟: |
实验编号 | 待测NaOH溶液的体积/mL | HCl溶液的体积/mL |
1 | 20.00 | 24.01 |
2 | 20.00 | 23.99 |
3 | 20.00 | 22.10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