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定风波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重庆市 - 涪陵区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定风波
导入:林语堂先生将文人的三气质总结为:苏轼的勇气、李白的豪气、陶渊明的自然本真。他说:“李白更崇高,而杜甫更伟大,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曾有记者问著名学者余秋雨:“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他回答:“苏东坡”。究竟是怎样的况味人生,让苏轼活成了千百年来后世文人心中的超级偶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首小词《定风波》。
一、初读,解题序 1.初读词,读准字音 2.解析
(1)结合注释理解题序,看它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创作缘由等。 苏轼词多用题序,点明词作的时间、地点、环境和创作动机,这也是苏轼对宋词的一个贡献。
(2)在题序当中你认为哪一个细节非常有意思?——“余独不觉”,苏轼是如何做到风雨之中“余独不觉”的呢?一起来读读词的主体部分。吟咏诵读是诗词解读的生命。
二、诵读,感音韵 1.读准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读好平仄
平仄的朗读技巧,平声为长,仄声为短;阴平阳平高而平,上声先低后高,去声先高后降。
莫听穿林打叶
仄平平平
一蓑烟雨
平仄平
微冷,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韵),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读好平仄,声音上就有了抑扬顿挫的变化。但是韵味还不够,要想读出韵味,还要读好韵脚。
3.读好韵脚
所谓“韵脚”,主要是指词中句尾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朱光潜先生说:“韵的最大功用在于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贯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在中国诗中。” 这句话对词同样适用。
A.韵脚在读的时候声音稍微拉长;
B.上下片的结尾处读的时候字与字之间可以稍作停顿给听者一种示意。 三、赏读,识东坡
1.词我们已经读顺了,但是在理解上有没有什么不顺的地方呢?结合注释和屏幕上的内容,自行梳理词的大意,把理解不了的地方圈出来。 (1)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2)何妨:指无碍;不妨。
(3)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预习提示这个词象征着隐士) (4)向来:方才。
2.我们反复诵读了这首词,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用一个词来概括)?从文中哪里读出来的?
句式:从( ),我读出一个( )的苏轼,因为( )。
范式:从 莫听 一词,我读出一个 从容 的苏轼,因为莫听的意思是不要听,不必听(雨点打击树叶的声音)。相较于他人风雨之中的张皇失措,苏轼却表现出一种漠然视之的口吻,满不在乎地踱步前行,显得从容不迫。
请大家静静批注,至少两处。 洒脱(“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妨:指无碍;不妨。举例“让你一圈又何妨”。带有鼓动和挑战的语气。
吟啸:“吟”指低吟浅唱,如柳永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亦或诸葛亮出山之前悠然随意的“抱膝长吟”。“啸”如岳飞的“仰天长啸”。“吟啸”是中古名士的发明,多用在对某种特殊情怀的抒发,此处苏轼则借“吟啸”来形容自己从容洒脱的神情气度。
“吟啸”与“徐行”具有同样的艺术效果,表现了词人不以风雨为意的洒脱,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乐观(“竹杖芒鞋轻胜马”) 意思: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
泥泞的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怎么可能比骑马还要轻快呢?这里显然不是写实,是写心态。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活,高头大马是达官显贵才骑得起的,这里表现出一种无官一身轻的感觉。
豪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 任:任凭,有随遇而安的心理。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2)既然是“雨具先去”,苏轼怎么可能穿着蓑衣呢?
“蓑”即蓑衣,一种雨具。由词序“雨具先去”可知此“蓑”并非实写,而必是有所暗示和象征。同学们知道哪些带有“蓑”这个意象的诗句?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根据古代文人的写作习惯,“蓑”可代指渔夫,那词人想借“蓑衣”这个意象来表达什么呢?——这里可以理解为词人意欲像渔父那样,以达观的心态来看待一切得失、荣辱,即人们所常说的“随遇而安”。如此一来,“谁怕”的这种豪迈之情才有了坚实的思想后盾。
通达(“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1)料峭:形容微寒。
微冷:双关。作者淋着大雨的时候都没有觉得冷,这阵风吹来却觉着冷了,为什么?——因为酒醒了。这里既是身体寒冷,也是写梦醒后回到现实中的心冷。我们前面刚刚学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你们已经也了解了乌台诗案,这场无妄之灾险些害他性命,让人如何不心寒。
山头斜照却相迎:拟人,夕阳像一位老朋友,在山头等候,给历经“风雨”洗礼的苏轼以关怀、以温暖。
雨中的从容豪迈、乐观洒脱和雨后的通达觉醒,让我们看到苏轼在风雨中表现的生命的韧性。
四、深读,悟“归去”
1.这样的苏轼才有足够的勇气才敢去“回首向来萧瑟处”,请从昨天预习资料中的文本一、二、三、四,简要概括苏轼的人生路行至此处都经历了些什么?
远大抱负、爱妻的去世、因“乌台诗案”险丧命、被贬黄州。
这桩桩件件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让人心潮难平的人生大事,但此时此刻的苏轼回首来时路,他的人生感悟是什么?——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怎么理解这句话?
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也指人生的大风大浪,经历过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境界。
这样的了悟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 “归去”。归往何处去,才能达到这样的人生境界?
3.在苏轼的诗文中又提及“归去”的有很多,在预习的时候老师给大家推荐阅读过几首,也就是文本五到九,(结合手中的文本,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他究竟要归往何处呢?)
《定风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满庭芳》“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行香子·述怀⑴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临江仙》“归来仿佛三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 “万里归来年愈少”“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有浓厚的“归去”情结。在他的诗词中“归”字多次出现。如果说陶渊明是归于“田园”,苏轼就是归于“心”。“此心安处是吾乡”,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人生的风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也是苏轼笑对人生的勇气的来源,更是中国文人可以退守的最好精神家园。我想,这就是林语堂所说的“苏轼的勇气”。
小结,如何品读苏轼词中的人生况味:
创意的题序 凝情的词句 矛盾的表达 “归去”的情结
五、化读,入骨髓
“心有东坡词,世上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苏轼的这种勇气,融进自己的骨血中,虽然人生多苦难,但我们可以超越生活的苦难,报以真诚的人格。
再读《定风波》,让它与你的生命相融。(师生齐诵)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