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诗词五首,春望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5课诗词五首《春望》广东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春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望》是八年级上的一首课内古诗。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学情分析】
这次执教的班级是八年级的学生。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喜欢诗歌,但惧怕对诗歌的学习。诗歌高度集中的语言,给积累不多的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可以说,学生对诗歌是又爱又怕。通过诗的导读、注解能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诗歌的大意,但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诗歌教学的要点是要保留诗意,本课设计的重点在于通过学生的多读引导学生真实的感受诗意,触碰到诗人的思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含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诵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知人) 展示内容 猜猜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
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明确:杜甫。
导出新课。
知世
简单介绍写作背景。
看ppt初步了解写作背景。
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一读诗
文,正字音。 一名学生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正字音。
1、听朗诵,正
字音。
1、正字音, 初步感知全诗。
二读诗文,知体裁。
1、思考本诗的体裁是什么?
1、明确:体裁是五言律诗;
首、颔、颈、尾
四联。
2、明确对偶句。
3、分析本诗的吟诵方法。 4、集体吟诵本诗。
复习旧知:律诗的一些
基本知识。
4
三读诗文,入诗境。 活动一:引导学生自由默读全诗思考
本文的文题是《春望》,再读课文,在作者的笔触下我们“望”到什么?如果你是导
演,把《春望》拍成短视频,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
的依据和理由。请同学们小组
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1、默读全诗,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找出自己在诗
中“望”到内容
的诗句。
3、用自己的语
言描述。
4、展示如何拍
摄。
1、引导学生通过读,进入诗境。 2、通过书写把诗境内化为自己的的语言。 3、通过拍摄再现诗境。
四读诗文,悟诗情。
活动二:
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以及表
达感情的需要,在吟诵调不变的情况下,
请同学们对本诗进行个性化吟诵。
(把改变的地方在原诗中标记出来,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
处理。)
1. 自由吟诵全诗。 2. 根据自己对
诗的理解进行个性化吟诵。
1、
通过个性化吟诵进一
步感悟诗
情。
教师小结
小结今天所学: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
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分析诗方法:
1、找诗中的景(意象)。 2、结合作者的人生际遇、理
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今天所学
1、掌握本诗主题。
想追求。 3、以声悟情。 作业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课后书本p138练习
完成作业
通过练习再次感悟杜甫的诗作。
板书:
春望
杜甫
对比反衬 国破城荒 忧国
触景生情 花鸟泪惊 伤时 产生共鸣 烽火家书 思家 细节描写 白头更短 悲己
2、明确诗的阅读方法。
《春望》小组共研学习内容
活动一:以画悟情
如果你是导演,把《春望》拍成短视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怎么拍?说说你的依据和理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然后展示。
我选择拍摄的是 句,我将运用
(远景、近景、特写等)方法拍摄 。因为这样可以 。
我将运用 方法拍摄 。因为这样可以 。
我将运用 方法拍摄 。因为这样以 。
活动二:以声悟情
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以及表达感情的需要,在吟诵调不变的情况下,请同学们对本诗进行个性化吟诵。(把改变的地方在原诗中标记出来,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春望》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新技术支持下进行的一次作文指导课,在新技术流畅使用的同时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也非常顺利,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反应来看,新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展示现场拍摄的作品来看,新技术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根据课堂实施的效果来看,新技术的使用对教学具有促进作用。作为一名老师,每一节课我们都追求完美,可上课却永远都是遗憾的艺术,我认为这节课有不少亮点,可是也存在这一些遗憾。
一、 设计合理突显课型特色
1.教学目标明确、实施手段合理。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喜欢诗歌,但惧怕对诗歌的学习。诗歌高度集中的语言,给积累不多的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可以说,学生对诗歌是又爱又怕。通过诗的导读、注解能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诗歌的大意,但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
诗歌教学的要点是要保留诗意,本课设计的重点在于通过学生的多读引导学生真实的感受诗意,触碰到诗人的思想。因而我把本次作文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含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实现教学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应通过活动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为此本课一共设计了4个读书的环节:一读诗文,正字音。通过听读正字音。二读诗文,知体裁。重温律诗的基本规律后初试吟诵。三读诗文,入诗境。通过拍摄视频的形式让学生领悟诗境。四读诗文,悟诗情。通过个性化吟诵,让学生深入悟情。
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教学目标基本落实。
2.采用“读——赏——读”循环结合的方式。
本人认为在诗词教学中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不同的读与吟可以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引导学生真实的感受诗意,触碰到诗人的思想。而在读的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一些任务,能驱动学生有兴趣地读,从而达到赏的目的。
从学生各环节的表现来看,学生学有所获。。
二、 新技术的使用符合教学需要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把信息技术引进教学领域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教育现代化如果离开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单靠教师原始的“口讲手写”难以再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中新技术的运用情况如下:
1.整节课均使用鸿合i学软件。更好地实现了人机交互,有利于课程流畅地进行。
2.利用手机控制屏幕,在手机上实现对屏幕的操控与书写。方
便老师在较远的距离实现操作。让老师不用时时刻刻与屏幕及黑板捆绑在一起。有利于老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方便近距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了“距离不是问题,只要手机在手,屏幕我有”的境界。
3.运用手机拍摄视频短片,传输到屏幕上显示。高速而又直观地把学生的作品上传,提供了学生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激发了学生交流的积极性。
4.利用手机拍摄视频短片,让学生拍摄的视频短片在屏幕上显示。在满足教学环节需要的同时,通过手机即时拍摄视频短片,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的兴奋度,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学习疲劳。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诗境”,让“诗境”通过现代的手段再现在课堂上。
5.运用软件中计时工具进行学生限时强化训练。在保证教学时间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进行阅读任务的速度与激情。
新技术是为我们的课堂服务的;我们的课堂并不是为了展示新技术而存在的。综观整节课,使用的新技术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存在 ,没有高速植入信息的视频;没有煽情的音乐;也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动画效果,有的只是基于教学目标本身的一些简单而实在的新技术运用。
三、 充分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特色。
1、 提供舞台,让学生敢于表达
本节课设计了两个现场展示活动:活动一,以画悟情。如果你是导演,把《春望》拍成短视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怎么拍?说说你的依据和理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然后展示。活动二,以声悟情。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以及表达感情的需要,在吟诵调不变的情况下,请同学们对本诗进行个性化吟诵。(把改变的地方在原诗中标记出来,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两个活动均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题目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敢于表达。
2、遵循文本,合理创新
熟悉才能有话可说,熟悉才能描写生动,熟悉才是自己最亲近的。为此,我设计了学生非常熟悉的视频短片拍摄的方法让学生“入诗境”。拍什么?怎样拍均是学生自主的选择,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至于个性化吟诵的环节,更是能让学生通过因声求气的方式深入领悟诗情,至于语调的轻重、缓急、高低都是根据学生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自行调整。
综上所述,本课的教学环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四、充分体现了老师“导”的作用
本节课作文的教学中老师通过“二个活动四个读”,引导学生“入诗境、赏诗情”,找出分析诗的方法。根据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读懂《春望》,然后学会分析诗的方法。
五、时间有限,尚留遗憾
本课整体实施效果很好,可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能发言的学生有限,虽然在小组合作中稍稍弥补了这一遗憾,但是听到学生一个个精彩的发言简直是欲罢不能,真想能有更多的时间多听他们的精彩发言。
综上所述,本课是一节运用新技术的成功课例,课例中的亮点很多。课虽完,思犹在,教学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