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血液循环
所属栏目:初中生物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九章第2节_血液循环_贵州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九章第2节_血液循环_贵州省优课
“血 液 循 环 途 径”教 学 设 计
授课年级:七年级 课例名称:血液循环途径
课型:新课讲授
参考教材的名称、版次和页码: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2015年12月第2版第42页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突出生物教学的核心素养为重,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概念教学,关注学生获得概念的途径。注重情感教育,将情感教育贯穿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血液循环过程蕴藏的生命魅力,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
教学内容分析
“血液循环途径”是《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9章第2节的内容。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本节的难点。在学习血液循环途径的内容之前,教材先安排了血液、血管、心脏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已为本节课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情分析
在血液循环的第1、2课时里,学生已经学习了血液、心脏、血管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心脏结构及与之相连的血管,为这节课完成对循环途径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本节课借助教材中的简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简图并阅读教材,再要求学生将教材中的文字表述转化成用名称+箭头的方式来表达两条循环途径就不再困难了。在教师用概念图总结循环途径后,配合图片,可以将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原因化难为简,从而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能力目标:
1、利用概念图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
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原因 教学用具:血液循环教学多媒体课件;血液循环途径图片及动画;概念图设计、学生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知识回顾:
复习血液、血管、心脏相关内容。说明心脏和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与老师一起共同回顾已学知识
回顾已学知识,为本节课学习血液循环途径做铺垫。 创设学习情境: 用输液的图片进行情境创设:某同学右手指感染了,医生在其左臂肌肉注射药物治疗。问:这些药品能运输到他手指的伤口吗?运输途径是什么呢?
倾听、思考
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本节课知识。 出示新课课题,出示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 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心脏和血管在全身的分布情况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通过图片读取信息的能力,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铺垫。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指导观察: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场所在哪里。
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完成学案任务。 让学生自主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活动成果交流
用展台展示学生完成的学案并进行交流活动,用公式总结循环途径。
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交流学案完成情况,自查血液循环途径表达形式中有无错误。 加深印象,总结公式便于学生通过理解而牢记循环途径。
播放视频
播放视频,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表达形式。
观察、思考,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途径。
将循环途径直观化,便于学生建立理性认识。
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
展示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并比较两条循环途径的概念、功能、血液的变化、气体交换的场所及原因、规律以及两条循环途径之间的关系。教师的问题串:体循环的【问题串】:这是什么循环?如何理解“体”字?体循环后什么血变成什么血?在哪里改变的?为什么会改变?因此,体
循环的功能是什么?肺循环的【问题串】:
这是什么循环?如何理解“肺”字?肺循
环后什么血变成什么血?在哪里改变的?为什么会改变?因此,肺循环的功能是什么?两个循环的血液改变场所都是哪里?为什么?(说明毛细血管的特点)。心脏的左右是不相通的,那么两条循环途径是独立的吗?体循环中回到右心房的血液流向哪里?肺循环中回到左心房的
检验自己学习结果,
回答相应问题。
在初步学习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同时,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形成正确的生命科学观。
血液流向哪里?因此,两条循环途径有联系吗?
播放血液循环动画
针对循环途径的表示方法,说明用这种形式表示血液循环途径更直观的看出人体的两条循环途径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只是我们认为的给它划分成两个部分。
观察、思考,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途径。
更直观地展示两条循环途径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归纳总结血液循环的意义
提出血液循环的意义:运输物质 思考、作答
在学生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对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的理性认识,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问题分析
从消化系统获得的养料是如何运输给所有细胞的呢?从呼吸系统获得的氧气是如何运输给所有细胞的呢? 通过概念图,思考养料和氧气的运输途径。
巩固物质运输途径并让学生理解细胞只有及时获得氧气和养料才能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为生命健康教育做铺垫。 了解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及预防方法 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意识到“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都是维护健康的重要因素!” 观看、了解
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思维能力训练 药物在体内的运输途径、判断血管、识图作答。
思考、作答 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途径 盘点收获
引导学生盘点本节课所学内容 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建构本节课知识体系
情感升华
结束语: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心脏的左右两部分是不相通的,而同一侧的上下是相通的,正是因为如此,心脏才把两条循环途径协同起来成为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共同担负起体内物质运输的功能。不难看出,人们对血液循环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是许多科学家前
赴后继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无论是心脏还是血管,都有相应的结构特点保证血液只能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并在相应的部位进行物质交换,为人体各个细胞不断运来营养物质和氧、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说明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体现了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展现出生命的魅力!
倾听、思考
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艰难与曲折,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的生命观,感受本节内容蕴含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
板 书 设 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血液循环
第3课时 血液循环途径
1、血液循环途径:
体循环及功能、肺循环及功能 2、血液循环的意义:运输物质
附:概念图设计1:
左心房
右心房
左心室
右心室
体织O2等
CO2等组
细
胞
全身毛全身各动全身各上下腔细血管级动脉
主动脉
脉血
级静脉
静脉
循环
肺部毛细血管
肺O2 CO2
泡
静肺脉血
肺动脉
循环
左心房
附:概念图设计2:
血液循环
体循环
肺循环
包括 结果是 动脉血静脉血
静脉血动脉血
运输物质
意义是
包括
结果是
教学特色、效果及教学反思
教学特色:
在课件的第一张PPT中,植入了“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做有意义的事,去经营更好的自己!”的文字,佩以优雅的背景图片和背景音乐,将学生带入安静的、对美图、美景、美妙的音乐欣赏中,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这堂课设计的问题串能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符合概念教学,学生所获得的概念是通过和教师一起层层分析而得出,核心概念突出,并用概念图对所学概念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能让学生搞清楚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的层次感强、逻辑性强,能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将微观的知识直观化,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关注生命健康教育。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都是维护健康的重要因素的科学道理。
教学效果:
本节课能有效地利用课堂40分钟,达成教学三维目标。选用的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学用具和开展的学生活动都能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并能帮助突破教学难点。学生思维活跃,课堂的专注度强,并学得轻松愉快,参与度高,学生负担合理。通过梳理这堂课的概念以及绘制概念图帮助学生建立了这堂课的知识体系。从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来看,这堂课是成功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涉及的概念多,知识性又强,所以,如何组织教学并设计好教学程序,选择哪些教学用具等都是关系到是否能为教学三维目标服务并达到教学三维目标,关系到能否突破教学难点。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PPT中插入相关的图片和动画,将循环途径的知识直观形象化,帮助学生识记血液循环途径。为了把学生带到学习新课的环境中,选用了“输液”对药物的运输途径来创设学习情境。教学中安排了两个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结合教材中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自主学习并完成学案,老师再用概念图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这符合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毛细血管的特点来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变化原因。同时,通过活动和动画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交替而又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教学中关注生命健康教育,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都是维护健康的重要因素的科学道理。突出概念教学,关注学生获得概念的途径,而不是灌输概念,通过绘制概念图的方式来搭建这节课的知识框架。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血液循环过程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
“血液循环途径”学案
遵义市第十一中学
班级: 组员: 时间:2017年5月
活动一:
仔细阅读P42文字和图片完成下列任务
请将下列名称填写在图中恰当的位置上
肺静脉、肺动脉、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全身毛细血管、肺部毛细血管。
体循环:( )→( )→( )→( )→( )
→( )→( )
肺循环:( )→( )→( )→( )→( )
活动二:
人体内某血液循环图解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这是人体内的 循环图解。
(2)A、B、C、D分别代表
、 、 、 。
(3)从A到C血液的变化是 ,原因是因为B与D之间进行了气体交换,[①]代表 ,[②]代表 。
(4)如果右心室换成左心室、左心房换成右心房,就是 循环图解,此时[A]代表 ,内流 血。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