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地球与宇宙,太阳系
所属栏目:初中科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6节太阳系-浙江省 - 台州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太阳系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本课教材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地球与宇宙》。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内容要求,《地球和宇宙》部分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宇宙中存在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逐步树立关于自然界的物质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的科学思想与观念。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参观讨论和课堂学习,学生应初步了解太阳系,激发对天文现象的兴趣与求知欲,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二、教材分析
《太阳系》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6节,是继学习了地球自转、公转、太阳和月球之后安排的一节教学内容,紧随其后的教学内容为探索宇宙。太阳系作为恒星系的一个典型代表,是学生初步认识从地球到整个宇宙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层级结构,了解并掌握太阳系的构成对学生认识整个宇宙的构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形成对物质世界的宏观认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已经学习并知晓了八大行星在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以及体积大小等相关的知识,但是小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并没有深入分析各个行星的特点。再者,通过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1-5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月球表面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这为水星表面特征的学习做好了相关的知识铺垫。同时,了解了地球的大小和运动规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其它行星的运动轨道。因此本节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有前概念,也有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新知。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本节课学习时,应该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并且分层次地建构学生的新认知。
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仍然占主导地位,而太阳系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课堂开展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将概念具体化。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说出太阳系的构成。
(2)能比较并且归纳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特点。 (3)知道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小天体的特点。 (4)了解以冥王星为代表的矮行星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建立模型、完善模型、利用模型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加强学生操作能力。
(2)借助“寻找适合人类移居的天体”这一主线,锻炼学生信息阅读、提取信息、分析材料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学生珍惜地球资源的意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1. 分析归纳大行星的特点。 2. 彗星彗尾形成的原因和朝向。 3. 动手建构太阳系主要天体。 六、教学策略
演绎策略、归纳策略、启发性策略 七、教学用具
1.学生实验:1m*1m泡沫板、各个型号的泡沫球、50cm竹签若干、橡皮泥、标签纸 2.演示实验:自制彗星模型、小型电风扇、一杯加盖的水 八、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ppt投影】
图片:地球上恶劣的生态环境 【教师讲述】
现在地球正在遭受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未来的某一天地球不再适宜生存,我们能不能在太阳系中寻找到新的家园? 【学生活动】
学生表达观点。 【引入课题】
不用那么快下结论,一起进入我们今天的课堂主题——流浪太阳系,去寻找答案吧。 (二)课堂展开
1. 搭建八大行星模型
活动要求:利用大小不同的泡沫球模拟八大行星,用竹签固定在泡沫板上,并贴上相应的标签。 【教师讲述】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大行星,既然我们居住在大行星上,那么我们流浪太阳系的第一站就直奔八大行星。这颗红色的大泡沫球模拟太阳。请大家用其它泡沫球模拟出八大行星。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搭建八大行星模型。 【教师提问】
请你们组介绍一下你们制作的模型,分别代表什么行星?你们组的排列顺序是以什么为依据?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根据模型得出排列的顺序的依据:距离太阳的远近。 【板书】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写出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行星名称。 【教师提问】
为什么选择这两颗大泡沫球来模拟木星和土星?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得出:依据行星实际的大小,并说出八大行星体积由小到大的顺序。 【板书】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展示出行星,完善板书。 2. 制作大行星表面特征
活动要求:阅读大行星的相关知识,用橡皮泥完善出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表面的特征。 【过渡】
这八大行星距离太阳远近不同,大小不同,那么它们各自还有什么特点呢?请根据材料,利用橡皮泥将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的表面特征加以完善。 【学生活动】
阅读分析,小组讨论得出表面特征,组员分工完成。 【活动展示】
(1)介绍制作的水星颜色和表面形态,说一说原因。
通过水星表面环形山形成的原因,继而引出流星现象。 【学生活动】
介绍本组制作的水星模型,提出环形山 【教师活动】
提问:环形山形成的原因。 【学生活动】
思考得出水星环形山是由于小天体撞击形成。 【教师活动】
追问:其它行星不会受到小天体的撞击吗?水星布满环形山的一个环境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思考得出水星没有大气层。 【教师讲述】
有大气层的保护,可以减少小天体对星球的撞击。若小天体闯入的是地球的大气层,我们还可以看到什么现象?(流星现象)
【PPT】流星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小天体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热,燃烧而发光发热) 【教师画图板书】 【教师活动】
追问:小天体为什么会闯入大气层——受到了引力,这样的小天体称之为流星体
若流星体足够大,没有消耗殆尽,它落到地球表面的话,就可以称之为陨星。陨石还可以根据成分分类,以岩石为主要成分的,称为陨石,以铁为主要成分的称为陨铁。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根据答案归纳并分辨流星体、流星、陨星等概念。 (2)介绍制作的金星表面颜色,介绍原因。
金星大气层厚,阳光不易透过,不太明亮,呈现了橙黄色。 (3)介绍制作的火星表面颜色,介绍原因。
火星是由于红色的砂石覆盖而呈现红色。
(4)介绍制作的木星表面特点,分析大红斑形成的原因。 【模拟实验】大红斑形成的原因。
一杯带盖的圆柱形塑料瓶,装入水,使装置旋转产生旋涡,类比木星表面的气体旋涡。 【得出结论】木星大气随木星自转引起的大红斑,且自转速度快。木星的大红斑大到能够装下两个地球大小,是名副其实的大红斑。
(5)介绍制作的土星表面特点,介绍光环的组成. 3. 寻找适合人类移居的大行星 活动要求:分析除地球以外七大行星的表面成分,分析和判断这七大行星是否适合人类移居。
【学生活动】
分析材料,寻找移居,并作出判断。 【教师活动】
要求学生对找出的依据进行归类。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归纳、汇报。
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无水。
水星无大气层;金星、火星大气层二氧化碳含量多(无氧气);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为气体星球。
水星温差大;金星温度高;火星温差较大;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温度低。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完善结论,要求学生思考各大行星表面气温特点形成的原因。 【学生活动】
思考,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和完善,得出各大行星表面气温特点的原因。
水星温差大——无大气层;金星温度高——大气层厚,二氧化碳含量高;火星温差较大——大气层稀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气温低——离太阳远。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反向思考,归纳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并及时完善板书。 有充足的水分、一定厚度,可供呼吸的大气层、日地距离适中…… 【小结过渡】
太阳系中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大行星。太阳系中还有什么天体? 4. 寻找适合人类移居的其它天体
活动要求:根据冥王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的特点和分布,完善模型。 【学生活动】
在模型中标识出冥王星、小行星(带)并制作出彗星模型。 【教师活动】
在学生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冥王星、小行星(带)、彗星是否适合人类移居。
(1)矮行星代表——冥王星
冥王星简介:曾经的第九大行星,因无法清除轨道天体被降级为矮行星。
模型位置标识:在海王星轨道以外
分析结果:由于距离太阳太远推断温度低,不适合人类移居。 (2)不能称之为大行星的行星——小行星(带)
小行星简介:小行星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形成一个小行星带。
模型位置标识:火星和木星之间
分析结果:小行星体积过小、无大气层、易被其它大天体捕获,不适合人类移居。 (3)最美丽的天体——彗星
彗星简介:由冰和尘埃组成的天体,被太阳照射形成彗发,经太阳风吹拂形成彗尾。 模型位置标识:太阳附近,彗尾背向太阳。 【模拟实验】彗尾朝向
小风扇模拟太阳风,纸条和小泡沫球自制的彗星模型,开启电风扇,纸条飘向背离电风扇的方向,得出彗尾背向太阳。
分析结果:彗星物质靠近太阳易挥发,不适合人类移居。 5. 太阳系概念的提出
【学生活动】
对照建立的模型,学生归纳太阳系的概念。
大行星(包括卫星)、流星体、小行星、矮行星、彗星等天体按照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运动构成了太阳系。 (三)课堂小结 【教师讲解】
目前我们没能在太阳系中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天体,那么能否断定地球就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学生活动】
思考,得出不能就此下结论,人类的探索仍在继续。 【总结】
无论在太阳系中能否找到适合人类移居的天体,我们必须做到保护地球,节约资源。 九、板书设计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