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生命最宝贵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三年级上《生命最宝贵》成都市双流区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三年级上《生命最宝贵》成都市双流区协和实验
教学设计模板
课例名称:《爱护身体珍惜生命》
【课程标准内容】
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的健康成长”第6条“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知道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生命最宝贵》是本单元的基础和起点,旨在让学生体会生命来之不易,逐步认识到保护生命不仅要靠父母还要靠自己,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本课由“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爱护身体珍惜生命“两个话题组成。第一个话题“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入手,让学生体会母亲孕育自己的艰辛,了解父母养育、呵护自己付出的心血,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第二个话题“爱护身体珍惜生命”引导学生思考可以通过哪些行为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想象身体受伤后面对的不便与困难,以及给家人带来的巨大伤害,从而更加爱护身体,珍爱生命。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想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同时又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常常精力充沛,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但生活经验不足,又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比较容易“闯祸”,甚至伤害身体,危及生命。另外,三年级的孩子个性差异大,情绪不稳定,自控力不强,因此让孩子们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懂得爱护身体的重要性和生命的可贵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懂得生命不可从来,有爱惜身体,珍爱生命的意识。
2.知道怎样做才是爱惜身体,珍惜生命的行为。
3.了解身体受伤后要面临的不便与困难,以及给家人带来的巨大伤害。
【教学重点】知道怎样做才是爱惜身体、珍惜生命的行为
【教学难点】懂得生命不可重来,学会爱护身体、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视频、录音、导学单、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出示课题:7.生命最宝贵 |
承接第一课时生命最宝贵,奠定基调。 | |
活动一:潜在的危险 |
(一)不看来车被撞的视频 1、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差点被撞,你有什么体会和感受? 2、对比:哈哈哈,我好幸运呀!我下次还这样。 这两种思想你选哪种?为什么? 引出:爱护身体 珍惜生命 (二)莫莫的故事 1、勾画:在爱护自己方面,莫莫有哪些做的不好的地方?(贴四方面) 2、回忆潜在危险 物品、地点、使用方法、意识四方面进行分析 |
设身体会差点被撞后的余魂未定,怎么做的危险。 对比分析两种想法,判断爱护身体的正确行为。 从物品、地点、使用方法、意识等方面分析莫莫和自己身边的危险有哪些。 |
学生通过设身感受和对比分析深刻认识到爱护身体、珍惜生命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
活动二:怎样爱护身体 |
3、学生爱护身体的调查表
(四)回顾课本 1、那我们如何避免这些伤害发生在我们身上呢? 2、书上的补充。 小结: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许多的小细节,会不利于我们保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我们要从同学们讲到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五)家长调查 总结:思想上要时刻保持警惕,行动上远离危险。(贴:) |
同桌互相采访爱护身体做得好的地方,互相学习。 小组内交流爱护身体做的不好的地方,进行相互勘察和自我反思。 观察数据,体会惊人的数据,体会危险就在不注意之间。 分享避免伤害的方法。 |
知道在生活中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潜在危险,(家里、学校、公共场所) 查看调查结果,对比自己和他人,发现自己还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引出方方面面、处处提醒爱护身体。 通过家长的调查,引导学生关注更小的细节。(强调后果,认识到后果不能承担。) 结合书中爱护身体的方法,总结更多避免身体受伤害的好办法。 |
活动三:情境体验感受伤害的后果 |
回顾莫莫玩火的故事
|
分享给莫莫各方面带来的不幸,感受后果的严重性。 亲身体验感受带来的不便,感受拥有健康的身体的幸福。 阅读阅读角,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他很脆弱,要珍惜生命。 分享给家人带来的不幸。体会对家人带来的不便。 感受给社会带来的麻烦。 |
感受到潜在的危险会引发巨大的伤害,多方面感受伤害的痛苦,最终明白盲目的好奇、胡乱的尝试、或者不小心、不注意产生的后果是我们不能承受的。 通过体验活动,知道不爱护身体珍惜生命的后果很严重,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还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
活动四:升华主题 |
(一)伤心欲绝的父母(视频) (二)吾儿臭臭 (三)看家长失去孩子的调查 (四)回顾本课 |
观看视频 听吾儿臭臭的音频 看自己家长的感受 回顾本课,总结爱护身体、珍惜生命的方法 |
通过直观感受他人父母的悲痛和自己父母文字中的悲痛,切实明白生命承载着家人的心血,父母失去孩子之后的痛苦。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