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安徽省中小学
所属栏目:初中主题班会课
视频课题:安徽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安师大附属中学_初中主题班会《青春期之左抓右逃》芜湖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安师大附属中学_初中主题班会《青春期之左抓右逃》芜湖市弋江区安师大附属萃文中学朱建星
基本信息 | ||||||
姓名 | 联系电话 | |||||
学段 | 七年级 | 学校 | ||||
主题班会题目、背景、目标、准备 | ||||||
班会题目 | 青春期之“左抓右逃” | |||||
背景分析: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将“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纳入到了德育目标的总目标当中,并在德育内容中进一步指出了要“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信心态”的要求。因此“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引导”在学生的中学阶段、在快速发展的青春期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次班会就从对学生心理持续产生重大影响的家庭关系出发,将家庭关系中子女和父母的状态放在课堂进行探讨,在家长的控制——“抓”和学生的应对——“逃”之间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帮助学生调整到适宜的身心状态。 另外学情方面,在生活实际中,随着学生快速地步入青春期,伴随着个人不断成长,他们要求有自己独立空间的欲望愈发的强烈。而与此同时,随着学生进入初中,正式进入中考的“战斗序列”后,家长们却开始有了更多的期盼和更多的焦虑,对孩子的控制和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格。这种“抓”与“逃”的游戏和现实必然会上演。所以本节课就从当下学生和家庭之间切实的矛盾出发,去发现、去探求、试图让学生去倾听家长的心声,试图寻找到解决矛盾的好办法。 |
||||||
班会目标: (一)认知目标 了解现实中父母和我们之间的“抓”与“逃”的各类事例,学会聆听双方各自的心声。
|
||||||
班会准备: 学生准备:回顾、整理现实中与家长之间发生具体冲突的事件。 教师准备:1.准备好某位已毕业学生的家长和班主任老师之间的短信交流内容复印件若干。 2.适合学生冥想、推动课堂进程的音乐和相关视频。 |
||||||
班会过程 | ||||||
环节一:课前口号 老师带领全班一起呼喊:积极参与、尽情分享、认真倾听、大胆展现 设计意图:通过全班齐读的方式,明确了本节课对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要求,为课堂系列活动地推进埋下了预设,同时也为下面的游戏环节提前进行了“暖场”。 |
||||||
环节二:热身活动——左抓右逃的游戏 1.将全班分成8组,每组同学围成一个圈坐下来,各小组成员先伸出左手,掌心向下,再伸出右手,食指向上,将左手放在左边同伴的食指上,右手指则放在右边同伴的手掌下面,大家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搭好。 2.听一段话,当出现 “父母”这个词语中时,请马上用左手去抓,同时把你的右手食指快速从同伴的左手下逃出来。 3. 老师讲述这段话:“小时候,我的父母是这样的:父亲是座山,母亲是条河,在父母的山水环绕之间我开始生长,我的父母就是我可以依靠的一切。可是后来我长大了,我不喜欢我的父母老是管着我,我不喜欢我的爸爸妈妈没完没了的唠叨,有的时候,特别是在和我的父母争吵之后,我甚至会想,如果我是别人的的孩子就好了,别人的爸爸妈妈一定不会像我的父母一样对我了!” 4.最后统计组员们“抓与逃”成功的次数,宣布游戏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左抓右逃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自然进入了父母“抓”与我们“逃”的活动主题。 |
||||||
环节三:现实中的“抓”与“逃” 现实中父母的“抓”主要体现在对我们的一些具体要求上,那么在家庭中我们的父母有哪些是严格要求我们务必要做,或者绝对不能做的事情呢?而你又是如何应对去“逃”的呢?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发言,老师予以总结并写出板书。 设计意图:聆听学生的声音,共同分享现实中“抓与逃”的典型事例。 |
||||||
环节四:“逃”的解决方法——冥想之再选父母 毕淑敏心理学游戏之再选一对心仪的父母:老师要求所有同学将自己的身体坐姿调整到最放松、最舒服的状态,轻轻地闭上眼睛,让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一边播放舒缓的轻音乐一边轻声口述: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对父母有什么不敬,而是为了更好的探究我们自己。如果你肯做这样的想象,你的心灵会得到提升,你会更加的自信、你也会更加的爱你的父母,所以请将你们的情感的因素降到最低,让你的思维和想象可以自由地绽放。谁是你再选父母的合适人选呢?你只需要把脑海中想到的第一个名称牢牢地记在心里就可以了。谁是你的再选父母?他们可以是小说中的人物也可以是电影中的人物,他们可以是现实中的人物也可以是你想象中的人物;他们可以是过往年代中的皇亲国戚,也可以是现实岁月中的平常百姓;也许他们是你仰慕的老师,你爱戴的前辈;他们还可以是这万千世界里的一颗星辰;或者又可以是河流、湖泊、花草树木、蓝天白云......总之请你天上地下的为自己再选一对心仪的父母吧。下面我将暂停指导两分钟请大家做出一个想象。 学生冥想后发言分享——再选父母是谁,为什么会是他们?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冥想,通过再选父母挖掘出学生理想中的父母形象,重新认识自己的父母,发现自己缺少的、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
||||||
环节五:关于“抓”案例分析──探索“抓”背后的心声 1.用PPT真实展示班级一名学生离家出走后 ,班主任和其家长持续两天直至孩子回到校园的短信(隐藏姓名和号码)交流内容。让同学们在听完事件的来龙去脉讲述后,自主合作探究这位家长信息背后的心声。 明确几个关键节点的预设:家长对孩子不回家一开始的气愤未平──对孩子安全的担心──寄希望于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最后回到校园的宽慰和自责。 2.反思、分享现实中我们的家长各种“抓”背后的心声。 学生发言,老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发共鸣,让学生对案例中母亲的心声进行挖掘,让他们学会了转换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由他人过渡到自己,对自己父母行为背后的心声进行冷思考,认识到别人家长的心声越清晰,对自己父母的心声认识就会更深刻! |
||||||
环节六:看“抓”与“逃”之视频——倾听无声的爱 观看视频“无声的爱”:视频讲述了一个女儿想要一个正常的爸爸的故事。因为爸爸是一个聋哑人从小就听不到她说什么,长大后还因为她爸爸是聋哑人身份更让她受到了同学的歧视。进入青春期后一个不能开口说话、懂她心思的爸爸,一个频繁管教自己的爸爸就引发她种种激烈的叛逆行为,父女间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一直到她过生日的那天,爸爸准备好了蛋糕和要说的话,但是她却发生了意外......聋哑的父亲那拼命的呼喊、撕心裂肺的恳求医生去救自己的女儿的样子,让医院病床上的女儿听到了父亲过往日子里要表达的心声......视频最后“尽管你的父亲不会说话,但是无声的爱一直在你身边”。 设计意图:通过这段有故事情节、有感人真情流露的视频影像给学生带来了较强感情冲击力,达到了要“倾听心声,关注父亲无声但有声的爱”的教育目的。 |
||||||
环节七:结合自己父母的心声,请同学们们各自写出你对父母要说的话。 设计意图:从无声过渡到有声,让同学们因为爱而发声,写出要对父母说的话,让处于“逃”状态下的学生能够冷静下来,感受、领会父母的心声,最终达到家庭中 “抓”与“逃”的双方应该互相聆听、彼此感受、共同交流的目的,一起携手共建美好和谐的家庭关系。 |
||||||
环节8:总结 首先祝贺本次活动圆满成功!父亲是座山,母亲是条河,山环着河,河绕着山,在山水环绕之间慢慢生长起来的我们,要学会倾听,学会和父母相互理解,相信大家会越来越爱你们的父母,爱你们的美好家庭,而我们也会真正的获得成长!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明确学生和家长之间要学会互相倾听、互相理解! |
||||||
班会后延伸教育活动 | ||||||
本节课主要是围绕“抓与逃”当中“逃”的一方学生活动为主体的。学生在课堂后要延伸继续关注他们“家长的心声”,懂得换位思考去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但作为家庭关系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对象——“抓”的主体,对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种种不放心并被“成绩”、“升学”、“中考”这一焦虑情绪裹挟着的家长一方,也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家长也要学会倾听、并学会与青春期的孩子一起成长。所以对于家长部分的延伸教育主要在课下,我作出了如下安排: 1.结合学生在课堂写的心声,家长也需写一封致孩子的信。 通过写的方式而不是说,家长写好一封信后密封处理,我让孩子们在特殊的日子——母亲节,到来的那一天打开信封,让家长也将沉淀后的心里话写出来,并让孩子们在特殊的日子里感受到,会强化“抓与逃”的双方深层次沟通的心理影响力,让家长的爱子之心和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能建立在同一个层面上! 2.知行合一,说到更要坚持做到。 在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做到!引导孩子将一节班会课受到的家庭教育相处方式传递给家长,并持之以恒变成一种习惯,需要孩子、家长、老师三方共同努力。为了防止5+2=0(五天的学校教育在孩子在家与父母相处两天之后最后努力结果为零,需要重头再来)的局面,需要家长和学校同步做好家庭沟通教育方面的强化。家长在家除了言语表达外,还一定要有实际行动,在孩子需要自主独立权的事情上、在有可能违背孩子意愿却最终要让孩子去落实的事情上,一定要在决定前和孩子做到共同协商、民主决策。尊重孩子并真正认识到逐渐长大的孩子必然会有自己的想法,家长做好这一点必然会减少家庭矛盾,也必然会让“抓与逃”的双方形成合力,促进家庭教育的和谐向上发展。 3.关注特殊学生、特殊家庭 学校的课堂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在课堂中发现的个别教育问题,不适宜在课堂公开处理,就要做好对应的课下教育。如在“冥想——再选择你的父母”的课堂环节中,如果有强烈地想更换父母意愿的孩子就要后续实际追踪、关注其家庭情况,了解其家庭构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另外对于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或有留守经历的儿童)要有定期的家访、回访,家长、学生、老师这三方共同交谈时还可以增加必要的仪式感内容,这样往往就可以让在学校进行的面对集体的教育和面对个体的教育同步进行!让整个班集体的学生及其背后的家庭都能在家庭共育方面渐渐地成长起来。要让这节青春期之“左抓右逃”主题班会课的家长一方也能课下参与进来,要长久的发挥家校共建方面的作用,要形成合力以促进新时代新时期家校携手家庭教育的大发展,这是这节班会课后我的延伸教育活动安排以及努力的方向,也是我最大的期待。 |
||||||
班会反思 | ||||||
这节课主要围绕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对家中话语权和独立空间的需求而家长并不能感受和理解这一点的家庭矛盾而展开的。尤其是家长们觉得孩子进入学习竞争激烈的初中阶段更紧张、更焦虑、对学生更不放心,因此对孩子反而“抓”的更紧。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在父母和子女之间“抓与逃”的矛盾中,我开展了这节班会课。这节课就时机形势和班级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和叛逆期的情况而言是合乎时宜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活动中游戏环节是活泼而有趣的,讲述现实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学们也都有话可说,但关于“逃”毕淑敏心理学实验之“再选父母”的教学环节,也许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课堂上设置的想象情景,也许是学生在“再选父母”上仍然有情感上的抵触限制因素存在,还有学生并没有完全放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没能大胆展示出再选出父母的名字。因此在此环节的推动上还需要释放出更多缓和情绪的因素,让孩子们能真正的展开自由的联想,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来。 关于“抓”背后的真实案例,通过老师讲述这段真实的故事,学生萌发了强烈的兴趣,在几个关键的时间点上,学生能够很快的完成信息的筛选、探索、共同思考出家长信息背后的心声。在此环节中,学生快速而正确的反应,说明了真实的故事往往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最容易引发共鸣和探究欲望的,所以老师的备课也应该走入生活、走入现实。在现实生活的推动分析下,学生才会很快的举一反三,反思自己生活中对家长心声的倾听情况,最后养成了静下来去倾听,静下来去理解的习惯。 视频《无声的爱》具有很强的感染性,看完视频后,孩子们哭声一片。课堂上要懂得利用这样的教育契机,因势利导,这样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结合自己父母的心声,请同学们们各自写出你对父母要说的话”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施行,从而达到预设的效果。 将心理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中父母和子女的矛盾故事发生碰撞,从而让学生明白了家庭成员间相互理解、相互倾听的重要性,进而生发了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这节课的教育的初衷,其中涉及到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家长、孩子和老师这三方沟通并一起用力的,因此要让这节课所达到的家庭关系效果坚持做下去,还需要老师和家长之间有后续的有效交流,这样才能长久的发挥这节课的作用,为学生和家长构建长期美好的家庭关系而努力! |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