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安徽省思政课教师
所属栏目:高中政治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安徽省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高中政治高二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高中政治高二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基本信息 | |||
姓名 | |||
学段 | 高二必修四 | 展示单元 | 第三单元 |
单元教学设计 | |
单元名称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1.指导思想:本单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2.时代背景: 从国内来看,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是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国际来看,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进程中,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3.单元地位: 本册教科书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文化观。哲学是文化活的灵魂。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路后,如何以此为理论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本单元要解决的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看,本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拓展和运用。本单元是高中阶段集中讲述文化理论和我国文化建设内容的唯一单元,主要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光宇文化建设的内容。 二、本单元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 1.政治认同: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政治认同。 2.科学精神:通过辩论环节的设计,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理性思维,深度挖掘学生对当代价值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法治意识: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呼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完善的法治公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公共参与:借鉴各地依靠文化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推动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此,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实际和实践的理论基础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的要求,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
2.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它民族文化,立足国情,推动文化的交流互鉴、交锋交融;懂得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树立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此,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二、重点难点: 理解什么是文化、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如何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
第八课共三框六目,安排三课时 第九课共三框六目,安排三课时 综合探究,安排一课时 二、大单元结构图 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对本单元教学内容和学习要点的梳理,我将本单元的主题设计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核心概念:文化 文化继承 不忘本来 文化传播 吸收外来 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创新 面向未来 |
课时教学设计 | |
课题 | 《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本单元共三框,本框属于第二框,三框的逻辑关系是:理论---辨识---行动,逐层递进,对学生的学科素养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 (2)聚焦核心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课,讲述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和它的当代价值,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发展、创造新文化,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
|
2.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基础:高二学生已经积累了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也学完了历史学科的中国古代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学习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 (2)学生在本课可能遇到的问题:国家提出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生只是知道,但并未真正地领会和认同,也缺乏文化自信,需要通过教学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
|
3.目标确定 (1)政治认同:通过参观故宫大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政治认同。 (2)科学精神:通过“价值之论”的设计 ,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理性思维,深度挖掘学生对当代价值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法治意识:通过讲好文物保护的中国故事,呼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完善的法治公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公共参与:借鉴故宫成功的密码,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为故宫文创馆设计一些文创产品,推动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
|
4.学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
5.学习活动设计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环节一:【探寻之旅】走进故宫 | |
教师活动 导入:1420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迁都北京,定居紫禁城。因为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所以接下来一起走进故宫,去一下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播放故宫600周年宣传片视频 议题1:这么恢宏绮丽的故宫古建筑是靠谁创造出来的? (1)清朝时什么族入关?所以它的建筑风格里会带有什么建筑风格? (2)之前火了一部剧,叫什么攻略?故事就发生在什么宫?图片展示,具有什么风格? 1.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板书) |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获得大气磅礴、气势宏伟的直观感受;学生在熟悉的镜头中,拉近自己与历史、传统文化的距离。 学生热情参与,积极互动,主动交流 |
设计意图 以最热门的紫禁城诞辰600年的文化现象,导入新课,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文化现象的关注度 |
|
环节二:【探寻之旅 】走进书画馆 | |
教师活动: 进馆前,我们先扫个二维码,给每4人一组发一张通行卡,分别是:“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一共9组书法卡。接下来一起进入书画馆,去看看正在举办的“600年一遇的书画特展” 图片展示,猜猜看,这幅书法国宝可能是谁的作品? 看完了传统的书法、绘画和诗词歌赋,我们看看他还有哪些故事?请根据展示的材料,思考: 他为官时始终为民着想,惠民利民,为疏浚西湖淤泥,修建了著名的堤坝体现什么? 父亲去世后,他辞官回家,守孝三年体现什么? 一生官宦生涯四十余年,长期被贬谪,却依然写下大量洒脱豁达的诗词又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 议题2:他的处世哲学中蕴含着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板书) 核心思想:仁、义、信等 传统美德:孝等 人文精神:向上向善等 |
学生活动: 学生拿到“书法通行卡“”,与老师互动 学生观察、阅读后归纳总结,师生互动,课堂效果非常好 |
设计意图 通过趣味图片、趣味语言表达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其情绪和积极性,考察学生即兴思维能力、文学功底和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对传统文化理性的思考,引导学生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
|
环节三【探寻之旅】走进珍宝馆 | |
教师活动: 【探寻之旅】:走进珍宝馆参观玉器大展 图片展示:先看第一件珍宝是什么?说明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议题3:你还知道哪些斜玉旁的汉字? 席卡上的玉分别是什么? 有什么寓意和用途呢? 分组活动:我们的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九个小组的席卡上都有一块玉,你们知道本组玉叫什么吗?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随机请学生或教师讲解某块“玉”背后的文化故事 这么丰富的汉字又说明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3.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板书)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延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使我们成为唯一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并且对周边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我们的汉字深深影响了哪些国家? |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寻找或讲述每块“玉”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
设计意图 挖掘学生潜在的历史、文化、文学知识底蕴,增强其公共参与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贴近学生生活,充分调动其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
|
环节四【探寻之旅】:走进珍宝馆 | |
教师活动: 图片展示:这些国宝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解读每一幅图片中的文化内涵 “巫能以玉事神”《说文》 “弄璋之喜,弄瓦之喜”《诗经》 “门阀子弟、官宦士绅无不佩玉”《后汉书》 议题4:玉文化中有哪些“精华”? 哪些传统观念是“糟粕”呢? 4.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板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改造新文化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3)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结果,继承和发展是统一的 过渡:如果一个国家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必须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走进【文化创意馆】 |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小组自主举牌 学生观察并阅读,动脑感悟 学生思辨后,给出答案 |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和图片的对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每块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学会思辨。 |
|
环节五【价值之论】走进文化创意馆 | |
教师活动: 除了这些我们能看得见的实用价值,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中还有哪些当代价值需要我们去传承呢? 音频播放: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 议题5:传统文化中还有哪些当代价值? (1)从民族认同角度,传统文化对当代有什么作用? (2)仁义礼智信对当代中国自身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3)和为贵的思想对处理当代国际关系有什么作用?[CL1] 4人一小组,推选出一个记录人,一个发言人。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小组讨论的情况,随机请学生发言,教师观察、指导,最后总结 5.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教学重点) (1)共同精神标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革新、民本、和谐思想,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3)和而不同思想, 有利于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师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
学生活动: 学生欣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享探究成果,课堂欢快气氛达到高潮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公共参与能力,运用理性思维,深度挖掘学生对当代价值的理解,提高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设计意图 通过购买或体验文创产品,拉进学生玉国宝文物之间的情感距离,达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培养 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挖掘学生潜在的历史、文化、文学知识,增强其公共参与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贴近学生生活 ,充分调动其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
|
环节六【守护之行】 | |
教师活动: 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只有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才会愿意传承并守护我们的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然而,可能有同学会质疑,“文化自信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真实故事:1931年9.18事变爆发,随后,山海关沦陷,为了躲避战火,保护中华文脉,故宫文物被迫南迁。 这批国宝曾翻越过秦岭的雪山,划过岷江的河流,躲过峨眉的寺庙,也藏过贵州的山洞。辗转上万公里,颠沛流离,却无一损毁,这成就了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视频播放:鲜为人知的故宫文物南迁故事 联系到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为,我们有着同样的文字信仰,流着同样的华夏血脉,不管我们身在何处,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它的名字叫“中国” |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倾听中国故事,静心感悟 |
设计意图 通过讲好真实的中国故事,培养学生保护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护中华文脉,是每个人的责任,达到情感共鸣,激发家国情怀,使价值观得到升华 |
|
6.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4) 态度 (5) 当代价值 |
|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关注作业的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作业对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 学习的作用) (1)为故宫文化创意馆设计一些文创产品 (2)电脑制作旅游路线图或手绘等各种形式的故宫导览图 (3)观看《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国宝档案》《我在故宫600年》《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100看不见的紫禁城》《典籍中的中国》等央视文博类综艺节目或纪录片 (4)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什么需要守护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有哪些当代价值? |
|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特色资源:教师自身的资源就是最大的教学资源,自己作为传统文化的组织者,已经12年,参加过几十次公益活动,是本市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所以本课在设计上,教师选择了自己最热爱、最熟悉的传统文化。恰逢故宫诞辰600周年,机会难得、以此文化大事件来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参观故宫大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物、发现文物的魅力和当代价值、并愿意守护文物。 技术资源:采用多媒体技术,运用视频、音频、动态朋友圈、动态文创图片等,辅助课堂教学 |
|
9.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创新力 本节课是新教材第七课第二框,相比于老教材,它每一框的容量大了许多。最开始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传统文化这个话题,是因为这是自己最喜爱、最擅长的领域----文博领域。接到上课任务的时间非常紧,于是在设计时,总体思路呈现出来,即结合时政热门文化现象,创设情境,沉浸式直播的方式,由喜欢文博的老师带领着学生参观故宫600年文物特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探究式 最早确定了三大环节:探寻之旅----价值之论----守护之行,其中的逻辑关系是:感性----思辨----行动,层层递进。这些环节设置,教师觉得非常满意。导入环节略显冗长,可以精简一些。 三、体验感 故宫那么大,最初自己什么馆都喜欢,什么文物故事都想和学生分享,都想带着学生去体验,会显得杂乱无章。最终选择正在举办的“大江东去苏轼书画特展”的书画馆、游客最钟爱的珍宝馆和青年人最喜欢打卡的文化创意馆。苏轼的故事拓展得略显多了点,上课不需要拓展太多,及时收住。 四、参与度 很多学生并不熟悉传统书法和绘画,教师就选择苏轼的性格、爱好、人品、诗词入手,学生如数家珍、信手拈来,现场就有话可议,便于临场发挥,调动气氛,选择可议之题。由苏轼的生平故事,引导出传统文化的内容。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全程在好奇、惊喜、思辨、感动中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议题式 创设情境,采用议题式教学,精选可议之题,层层递进的推进。议题的设置非常考验老师的能力,所以尽管只有5个议题,却是教师反复挑选、反复被推翻、反复绞尽脑汁后设置的。既要符合各个馆的文物,又要紧贴教材内容,实属不易。 |
|
10.学习评价设计 (1)过程性学习评价:通过课堂中的问题设置,根据学生回答反馈和课堂生成,以及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真实反映和外在表现,观察他们是否从内心真正认同中华优秀文化。 (2)情感目标达成评价:通过最后的守护之行,讲述好一段中国故事,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课堂生成评价:课堂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课后设置的作业和拓展学习设计,加深对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解,了解本课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