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安徽省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高中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科学立法》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99267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安徽省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高中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科学立法》

视频标签:安徽省思政课教师

所属栏目:高中政治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安徽省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高中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科学立法》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高中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科学立法》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姓名      
学段 高中 展示单元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1)单元课程标准
3.1阐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2搜集材料,阐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
3.3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
(2)单元地位分析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主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在我国,党的领导和执政是通过党的领导体制来实现的,集中反映在党、国家和人民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之中。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本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主题,与前两个单元构成了统一的整体。一方面,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宪法和法律,运用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又必须带头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法治观念,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3)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展开阐述,在回顾我国法治建设成就、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进而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重点任务,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发展学生的政治认同、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
(4)单元核心知识价值分析
①知识价值: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在了解我国法治建设历程和规律的基础上,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认识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解释法治建设的意义。
②育人价值: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拥有法治使生活更美好、社会共和谐的认知与情感;懂得在社会生活中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提升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2.单元目标与重难点
(1)单元目标
①通过查阅、收集资料,了解法的产生,归纳法的发展规律,列举具体案例分析法的职能,说明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在比较中提升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初步形成对法治的认同。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与取得的成就,明确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提升归纳与解释的能力,深化对法治的认同。
③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立法、实施等过程的了解,阐明其在建设法治国家、政府、社会的意义,就如何加强法治国家、政府、社会提出建议,阐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提升辨析与论证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提升公共参与素养。
(2)单元重难点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内涵及建设要求;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内涵及推进措施。
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单元
大任务
单元学习活动 课时
框题
课时教学活动 课时安排 议题 核心素养目标
内容任务:
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与成就、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原则。
 
 
评价任务:
完成小组研讨任务;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业水平质量标准。
结合法治发展历程及相关典型事例,反思历史经验,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探讨美好生活需要的法治保障,阐明法治保障对提高生活品质的作用,阐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讲述法治使国家更强大的典型事例,表明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联系依法治国的实际,证实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纠纷的好处,表达法治让生活更美好的感悟。针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误区,辨析法律与自由的关系,阐明法治保障对提高生活品质的作用。描述法治中国的蓝图,阐述法治信仰的价值,提出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的行动方案。 第1课时 议题一 如何看待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议题二 如何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议题三 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政治认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科学精神:在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领域辨识各种限制性条件,进行有理有据的研判,做出正确抉择,提出实现目标的合理方案。
法治意识:能够面对复杂情境问题,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多种实例,阐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式。
公共参与:解析公民参与国家立法、政府决策、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途径和方式。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列举实例,说明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归纳违法犯罪的主要种类及其成因,阐明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列举生活中立法、执法、司法的实例,阐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反思历史经验,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阐释全面依法治国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 第2课时 议题一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议题二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什么原则?
政治认同:运用具体事例展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方式。
科学精神:理性评估个人成长或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阐述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的意义。
法治意识:阐述宪法法律至上的道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
公共参与:能够面对复杂情景,剖析若干实例,阐释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义和价值。
 
 
 
 
 
内容任务: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评价任务:
围绕“法治”开展“法治中国”一体建设的学习,了解立法过程、执法要求、司法公正等,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业水平质量标准。
 
 
内容任务: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评价任务:
围绕“法治”开展“法治中国”一体建设的学习,了解立法过程、执法要求、司法公正等,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业水平质量标准。
 
 
 
 
 
结合典型事例、媒体报道、社会热点事件,阐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内涵和要求,并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描绘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图景,运用法治思维,论证尊崇宪法和法律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和价值。
 
 
 
 
 
 
 
 
 
 
 
 
 
 
 
 
结合典型事例、媒体报道、社会热点事件,阐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内涵和要求,并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描绘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图景,运用法治思维,论证尊崇宪法和法律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和价值。
8.1法治国家 秉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解释公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行为。描述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说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基于法律的本质和功能选择恰当的论据和论证方式,阐释宪法法律至上的含义。描绘法治中国的蓝图,阐述法治信仰的价值,提出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的行动方案。 第3课时 议题一 法治国家的内涵是什么?
议题二 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政治认同:运用具体事例展现法治国家的价值。
科学精神:用开放而敏锐的眼光,辨识和分析不同信息和观点。
法治意识:阐述宪法法律至上的道理,剖析公共参与活动中的不当行为,阐释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正确方式。
公共参与:着眼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意义,论述公共参与的责任担当精神。
8.2法治政府 引用主流媒体的报道,确认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方式和规则。针对人们当前关注的公共事务,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行为。剖析公共机构制定公共政策的实例,阐释公民有序参与不同领域、不同层级公共事务的意义和价值。列举不同群体利益冲突的实例,揭示其历史和现实根源,并提出管控冲突、化解矛盾的方法。 第4课时 议题一 法治政府的内涵是什么?
议题二 怎样把握法治政府建设?
 
政治认同:认同法治政府的标准及建设法治政府的措施。
科学精神:用辩证思维与历史思维独立思考,以建设性批判的态度,回应社会转型的复杂变化,有所作为。
法治意识:以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的自觉行动,投身于法治政府建设。
公共参与:能够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情境问题,回应各种指向公共机构的质疑,解释公民在公共参与过程中与各领域、各层面公共机构的相互作用,阐述公民有序参与的意义与价值。
8.3法治社会 引用自身的经验,推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纠纷的案例,表明法治让社会更和谐。描述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说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针对民事活动与公共参与过程中的不当行为,解释相关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意义,明辨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正确方式。了解生活中主要民事法律规范,列举解决纠纷的有效途径和方式,论证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办事的意义。 第5课时 议题一 如何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
议题二 如何把握法治社会建设?
 
政治认同:认同法治社会的内涵及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
科学精神:意识到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冷静面对各式各样的矛盾争端。
法治意识:树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正确理念。
公共参与:着眼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意义,论述公共参与的责任担当精神。
 
9.1科学立法 列举科学立法的事例,描绘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图景。分享公共参与的体验,表达参与公益事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列举生活中立法的实例,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选用立法中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实例,阐述运用法治思维的意义,论证尊崇宪法和法律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和价值。
 
第6课时 议题一 如何把握科学立法的内涵?
议题二 如何推进科学立法?
 
政治认同:认同科学立法的内涵及其要求。
科学精神:能够面对一般情景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解释当前社会现象中的突出问题,并对相关信息和推理进行检验和评价。
法治意识:选用立法的实例阐述法治思维的表现。
公共参与:以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的自觉行动,投身于法治中国建设。
9.2严格执法 列举严格执法的事例,描绘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图景。剖析实例,比较不同的涉法行为,预测其后果,阐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列举生活中执法的实例,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选用执法中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实例,阐述运用法治思维的意义,论证尊崇宪法和法律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和价值。
 
第7课时 议题一 如何把握严格执法的内涵?
议题二 如何推进严格执法?
 
政治认同:认同严格执法的意义及其要求。
科学精神:能够面对一般情景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解释当前社会现象中的突出问题,并对相关信息和推理进行检验和评价。
法治意识:选用执法的实例,阐述法治思维的表现。
公共参与:能够面对复杂情境问题,剖析若干实例,阐述公民有序参与的意义和价值。
9.3公正司法 列举公正司法的事例,描绘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图景。举例说明各领域、各层级公共机构与公民生活的关系,并表达对这些机构的工作方式和规则的期望。列举生活中司法的实例,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选用司法中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实例,阐述运用法治思维的意义,论证尊崇宪法和法律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和价值。
 
第8课时 议题一 如何理解公正司法的内涵?
议题二 如何推进公正司法?
 
政治认同:认同公正司法的内涵及其要求。
科学精神:能够面对一般情景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解释当前社会现象中的突出问题,并对相关信息和推理进行检验和评价。
法治意识:选用司法的实例阐述法治思维的表现。
公共参与:以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的自觉行动,投身于法治中国建设。
9.4全民守法 列举全民守法的事例,描绘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图景。评析公共参与的实例,展现我国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列举生活中守法的实例,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选用守法中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实例,阐述运用法治思维的意义,论证尊崇宪法和法律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和价值。
 
第9课时 议题一 如何理解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议题二 如何认识全民守法?
 
政治认同:认同全民守法的要求及其推进全民守法的措施。
科学精神:用辩证思维与历史思维独立思考,以建设性批判的态度,回应社会转型的复杂变化,有所作为。
法治意识:选用守法的实例阐述法治思维的表现,以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的自觉行动,投身于法治中国建设。
公共参与:比较公民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角色行为,展现公共参与的理性行动能力。
 
 
 
 
 
 
 
课时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地位。本框题是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九课的第一框题,上承七、八课继续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核心,下接“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三框,讲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通过本框题的学习,引领学生在知识上掌握科学立法的内涵、原则以及推进科学立法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在情感上坚定认同我国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理解并支持国家立法工作;在行动上遵循法定权限和程序,为相关部门科学民主立法工作建言献策,增强政治认同、培养公共参与意识。
(2)本课内容。第九课围绕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的问题,重在从微观上说明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一框“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阐述了科学立法的内涵、原则及推进科学立法的具体要求。第一目“科学立法的内涵”,阐述科学立法的含义,分析科学立法的原则,即要体现我国的国家性质,要符合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国情和实际,要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立法工作规律、立法程序,要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科学化;第二目“推进科学立法”,阐述实现科学立法,必须依法立法,充分发扬民主,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2.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宏观上对“依法治国”有了相应认知,掌握了学习法律知识的方式方法,并从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法治意识的培养,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的,尤其是“立法”,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关注少之又少,认为那是党和国家的事,与普通公民无关,离自己更远。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法律知识,如立法程序、立法技术等的认知仅停留在字面上,缺乏更加深入的理性认识,相关理论知识也较为碎片化,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素材,层层深入、比较分析,增强学生对科学立法的情感体验,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和活动,帮助学生厘清科学立法的内涵、标准和要求,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3.目标确定
通过分析视频和文字材料,结合课前微课学习,归纳出科学立法的内涵和原则,增强科学精神。
分析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具体事例,理解科学立法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认可相关国家机关的立法工作,认同我国立法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
通过普法小活动,增强自身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积极为相关国家立法工作建言献策。
通过课前搜集整理材料、课堂分组展示、讨论以及课后延伸学习,锻炼动手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比分析,锻炼自身辨析能力;通过分析科学立法案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通过总结分享,明确科学立法的内涵、原则和要求,实现知识价值;提升自身拥有法治使生活更美好、社会更和谐的认知与情感;懂得在生活中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实现育人价值。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科学立法的内涵、原则和具体要求
教学难点:科学立法的原则;推进科学立法的具体要求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议题导入,明确中心议题
回顾七、八两课知识,讲述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与总目标、法治中国一体建设的关系及“新十六字方针”之间的关系。
展示议题:如何提高立法质量,实现良法善治?
共同回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法治中国一体建设。
 
 
 
 
温故而知新,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明确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活动探究,培育核心素养:
 
第一环节:民之法典——应时而生
活动一:人民有所需,立法有所应
展示视频组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段视频,观看并思考:
民有何呼?法有何应?
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分析,进行必要点评。
 
活动二:伟大时代,伟大法典
出示文字材料一、二,提出问题: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
(1)谈谈你对“只有这个时代才能产生民法典”这句话的理解。
 
预设问题链:
①“这个时代”是哪个时代?
②“这个时代”发生的最大的转变是什么?
③时代的发展为民法典的编纂奠定了哪些基础?
④民法典编纂和实施的重大意义。
(2)民法典编纂体现了哪些鲜明特色?
知识归纳1
 
 
 
活动三:微课学习效果小检测
出示立法机制体制知识配对;
提出问题: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就是立法机关吗?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哪个机关?我国人大的立法程序一般有哪些步骤?
 
知识归纳2
学生使用平板电脑,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视频,并观看、思考,归纳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归纳发言。
 
 
 
 
 
 
 
 
 
 
 
 
 
 
 
各抒己见、归纳。
 
知识归纳1
 
 
 
学生回忆,到黑板大屏幕上完成“知识配对”活动,思考并回答相应问题。
 
 
 
 
 
 
知识归纳2
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民法典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回应人民之问,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锻炼学生的提取信息及表达的能力。
 
 
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感受民法典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中国特色;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明确科学立法的内涵和原则1、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检验学生课前微课学习的效果,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立法体制机制、立法程序、立法技术等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明确科学立法的原则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活动探究,培育核心素养:
 
第二环节:民之法典——良法善治
活动四:从立法过程看,民法典是科学立法的典范。
播放视频,提出问题:
观看视频、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民法典的编纂,如何诠释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知识归纳3
 
 
 
对普法活动进行观摩、点评、引导。
 
 
 
 
 
 
 
知识归纳4
 
 
观看视频和截图,合作探究,归纳发言,解决问题。
 
 
 
 
 
 
知识归纳3
 
 
 
活动五:从立法精神和法典内容看,民法典是良法善治的新坐标。
民法典课堂普法小活动
由我班法学社成员主持、组织。
 
知识归纳4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民法典的立法过程,分析民法典编纂的过程体现的科学立法、依法立法、民主立法要求;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水平。
 
明确科学立法要依法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
 
通过民法典课堂普法活动,引导学生从公民和国家机关两个角度,理解科学立法的合理划定权责义的要求。
 
 
明确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的要求。
 
 
 
 
总结共享,升华情感价值
 
课堂总结:总结本课主体内容
 
播放视频:聚焦新时代,立法谱新篇。
结合视频内容,对本课进行总结提升并提出期望。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观看视频,感悟新时代科学立法的辉煌成就。
总结分享,升华情感价值,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积极为相关国家立法工作建言献策;懂得在生活中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议题延伸,承上启下
布置作业和课后任务:
1.推荐观影:《今日说法》民之法典,找一找民法典中彰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习课进行分享。
2.从“良法”走向“善治”,撰写小论文,为“严格执法”的学习做好准备。
自主选择,课下完成。 安排课后任务和活动,巩固新知,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为下一课“严格执法”的学习做好准备。
6.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采用气泡式思维导图的形式,特点是直观、具体,既强调了本课的主题是“科学立法”,又直观展现其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内涵”、“原则”、“举措”等。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最佳选择题(设计意图:巩固新知,夯实基础)
1.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设立的立法联系点总数达到10个,各级人大设立的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超过23万个,群众可以通过这些联系点或代表联络站把有关法律“立改废”的意见和建议提交至立法机关。设立立法联系点或代表联络站可以(    )
①保障公民的立法权、参与权、监督权
②促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③进一步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
④促使人大代表行使好决定权和监督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过去五年,全国人大完成了《宪法》的第五次修改,制定了《监察法》,编纂了《民法典》……一系列重要法律的编纂、修订,全面提升了科学立法水平。我国重要法律的编纂、修订(    )
①为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法的保障
②将依法治国的进程推向了更高水平
③表明全国人大切实履行了职能
④为我国公民提供了具体行为准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立法为民”是立法工作的鲜明特点、永恒主题。坚持“立法为民”的根本原因是(  )
A.体现公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B.体现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C.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是(    )
A.宪法和立法法    B.宪法    C.立法法       D.行政法规
5.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自2018年8月初次审议以来,共有381443人提出796681条意见。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覆盖了公民一生每个阶段的各种权利,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材料告诉我们(   )
①立法机关健全与社会公众沟通机制,推动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
②立法过程要严格遵循立法程序,确保制定的法律体现公民意志
③立法机关发挥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按立法工作规律办事
④依法治国要求立法依靠人民,使法律反映和服务于人民的诉求和利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推荐观影:课后观看《今日说法》民之法典(央视网),找一找民法典中彰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习课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民之法典”专题片,学法、知法,领会民法典深刻的法治内涵,明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法典的立法目的之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从“良法”走向“善治”:革除陋习,良法是前提;根治顽疾,关键还需善治。
今年是“醉驾入刑”十周年,请同学们搜集十年来酒驾醉驾治理成效,从良法和善治的辩证关系角度撰写一篇小论文(500字左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之间的联系,分析“良法”和“善治”的辩证关系,为“严格执法”的学习做准备。
要求:①选择题为必做题;第(二)题和第(三)题可任选一题;
②第(二)题,在观看视频时,可作出必要地记录,在自习课上进行分享。
③第(三)题,论文内容要求有理有据,字数500字左右。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微课:立法体制机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
(2)视频: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今日说法》民之法典
(3)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通过智慧课堂、互联网等工具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教学、动态评价,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深度融合,促进教与学的互动,给予学生选择的自主性,激发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课外实践活动如民法典进校园活动、法学社普法活动等引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课程内容活动化”和“课堂活动内容化”,达成教学目标任务、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贯彻了新课程“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的要求,以议题为引领,以活动为载体,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和必要讲授。通过5个形式不同的课堂活动,采取自主思辨、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过程,将课外实践活动如民法典进校园活动、法学社普法活动等引入课堂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课程内容活动化”和“课堂活动内容化”,达成教学目标任务、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议题教学设计方面。以《课程标准》教学提示为参考,进行议题选择和设计。在充分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搜集有价值的教学素材(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民法典的鲜明特色、立法过程、亮点条例等,对教材知识进行二次建构,精心设置教学情景和问题链,形成符合学情、贴近实际的教学议题,作为教学原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议题教学实施方面。采取议题导入,明确中心议题;活动探究,培育核心素养;总结共享,升华情感价值等几个部分,设置两个环节的教学,利用智慧课堂、希沃等教学工具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了教学资源,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教与学的互动,给予学生选择的自主性;同时设置5个形式不同的课堂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
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对议题式教学、活动型课程等新概念、新要求认识还不够深入、理解也不够深刻,在实践中还有很多困惑,要想使议题式教学完美融入到活动型教学中去,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一线高中思政课教师,要把紧紧把握课程改革的脉搏,加强思考与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尝试,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10.学习评价设计
维      度 等  级
参与活动的目标明确  
积极参与资料搜集、整理、分析  
能够有效利用智慧课堂、课外实践等开展课堂学习  
理论联系实践,分析案例与材料  
自主、认真地开展课前微课学习且取得较好效果  
注重小组合作与交流,能能够有理有据的论证观点  
能够积极、正确地进行普法宣传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安徽省思政课教师”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安徽省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高中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科学立法》”,所属分类为“高中政治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安徽省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高中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科学立法》”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99267】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9926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